馬來西亞中小學生曠課問題日益嚴重,一些中小學生曠課逃學,視學校如監獄,視讀書如坐牢,他們在校外惹事生非,甚至引發諸多刑事案件,引起了社會各個方面的關注。一些學校為了減少學生曠課問題而成立了自治團,每天花費約40分鐘,分為幾個小組在距離學校五公里內巡邏,并攜帶對講機與學校訓導主任保持密切聯絡,隨時向校方舉報涉及有曠課等不良活動的學生。同時,馬來西亞教育部從紀律角度認同警方介入以遏止學生的逃學現象。
任何學生一旦被發現逃學、曠課、吸煙或涉及不良行為,校方將采取紀律行動處理他們,包括記過處分。
馬來西亞中小學生的逃學事件并非新鮮而是早已有之,向來也很嚴重,只是如今有惡化趨勢,不僅在大城市有穿著校服的學生在購物中心溜達、在電玩中心消磨,在網吧流連,就是在城鎮同樣有學生在公園逍遙,或在食檔咖啡店打發時間。
針對逃學問題,馬來西亞一位中學教師在接受采訪時對我說,這也是年復一年的問題,只是因為如今問題惡化,教育部才非常重視,進而引起社會關注。
學生逃學的原因多
問及學生逃學的原因,一位從事貿易的學生家長告訴我,原因可能有這么幾個:
一個是由于學生的水準參差不齊,落后的學生可能跟不上學業進度所以覺得學習生涯苦悶;相反的,太聰明和過度自信的學生,則覺得上課內容太簡單所以認為不上學也沒關系。
此外,教師時常需要到校外受訓而沒有更多的時間教書,學生可能因此而覺得悶。
第三,她認為校外的誘惑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這關乎學校的位置。如果學校附近有很多娛樂場所,該校的學生就容易受到誘惑,因此該校所面對的逃學問題也相對嚴重。
她說,隨著時代轉變,校外的誘惑越來越多,像電玩中心和網絡咖啡座的娛樂場所處處可見。以她作為孩子家長的經驗,她透露,有些小孩子寧愿挨餓,以便把省下的錢拿去玩樂。由此可見,學生玩樂心切,其他事情都可以置之度外。
最后她還提到,很多學生逃學是因為受到同伴的影響,尤其是中學生正值叛逆之期,容易跟著別的伙伴隨波逐流。
另外一位家長告訴我,學生逃學和曠課主要原因是跟不上功課,一些學生則是因為誤交損友而隨他人逃課的。
據一些學校調查,目前學生逃學有許多原因,包括沒做功課、逃避處罰、對讀書沒興趣、沒有校園歸宿感等,而最大的原因是程度低,學業基礎差,跟不上課程進度,不被關懷重視,覺得去上學毫無意義。
據了解,逃學的學生可分成兩種,一種是穿校服假裝上學以瞞過家長,然后伺機留人,到校外游蕩;另一種則是留在家里不上課。
一位小學教師告訴我說,比較危險的是前者,他們到處游蕩,實際上他們做些什么,師長并不知道。
警方捉拿逃學學生
為了解決學生逃學問題,目前學校和家長普遍支持教育部尋求警方協助揪出逃學生,然后通知學生家長的做法,這是因為教師和家長沒有時間親自去找那些逃學的學生。
據教育部門調查顯示,有35%涉及學生的刑事案件,是發生在校外,而且是上課前或放學后,難怪警方也介入了學校學生的逃學事件。
不過,由于動用警察來捉拿曠課學生,不僅引起全社會對逃學現象的關注,也引發了法律上的爭論。律師公會從法律角度反對警方扣留學生或介入逃學事件,認為警方沒有這方面的權力。警察抓逃學的學生顯然有侵犯人權之嫌。另一方面,教育部及廣大學生家長從紀律角度認同警方的介入以遏止學生的逃學現象并積極支持警方介入學校學生的逃學事件。
為此,馬來西亞政府首相、教育部長、警察總監等政府要人紛紛出來講話,表示支持警方介入學校的逃學事件。
警方于是采取行動,加強取締逃學學生的力度,他們在大小巷如同貓抓老鼠一樣,把那些逃學的學生抓到警察局,然后通知家長前來帶走。
內安部保證,警方目前的做法只是把逃學學生抓上警察局,然后聯絡他們的家長,讓家長知道他們的子女逃學了,最后在警察局內等待家長前來帶走;那些被警察抓獲的逃學學生絕不會被關進督察局的拘留所。不過,內安部秘書長阿都阿茲指出,如果逃學學生涉及刑事案件,將被延長扣留,以便警方進行調查工作。
此外,馬來西亞警方還警告娛樂場所不許讓穿著校服的學生進場,否則將被吊銷營業執照。
副警察總長警告說,如果娛樂場所經營者允許穿校服的學生進場,警方將會通知地方政府,吊銷有關娛樂場所的營業執照。
目前,馬來西亞國內多個團體如馬來西亞家教協會及中學校長協會等社會團體組織及廣大民眾都紛紛表示同意并支持警方的行動。
教育制度缺少多元化
一位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學生家長對我說,校園暴力、學生輟學和逃學現象都是一個根本問題的幾個方面。這個根本問題就是教育制度缺乏靈活性,對學術性科目或讀書能力差的學生缺乏關心和適當的安排。
他說,每個人出生時,無法選擇的繼承了某種體質和天資以及性格基因,又在某種文化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成長,因此會形成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質的學習能力。我們學校面對這種差異的辦法是分班。然而分班之后,學習的課程(包括科目、難易程度)還是一樣的,面對的考試也是一樣的,結果當然是有許多學生會功課越來越糟糕,對讀書越來越發悶,在學校越來越被邊緣化,結果種種紀律問題就由此而生。
一位大學教授對我說,我們社會所需的人才有各種各樣,包括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管理型、藝術型等。對不同類型的人才,對人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不同;因而同一類型的教育往往難以培育出滿足社會需要的所有類型人才。我們的教育制度,特別是中學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不夠多元化,忽略職業技術教育,偏重學術型教育,以致許多非學術型的中學生半途輟學、在學校混日子或逃學;而大學生也因無一技之長而紛紛失業。以目前中小學為例,我們缺少大量的有專業資格的體育、美術、音樂和生活技能等學科教師。這些教師其實可以從職專學校培育出來。這類學校的錄取學員的資格如果具靈活性,肯定可以招收到足夠的學員,這將讓非學術性的學生有出路。總之,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必須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把所有學生都培育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