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縮短世界距離,有愈來愈多人過著地球村的生活,臺北吃早餐,下午上海開會,第二天硅谷談生意。世界網絡愈織愈密,飛行頻率愈來愈高,你知道怎么飛最健康嗎?
隨著全球化腳步,提著筆記型計算機與行動電話,穿梭飛行在世界各地,已是很多人的工作方式,再加上出國旅游與探親,有愈來愈多人需要搭飛機。
民航飛機制造業者樂觀預估航空市場會成長55%,未來20年旅客數會是現在的3倍,空中巴士更預備將飛機的座位數,由現在300個至400個提高到550個至940個。
飛行游牧族聽來很炫,當飛行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了解身體在飛行中起了哪些變化,如何保持舒適健康,甚至避免突發疾病,是現代人必須學習的飛行功課。
飛一年,老三年?
大氣壓力會隨高度遞減,以洲際長程客機飛行高度而言,三萬英尺高空的氣壓是地面的26%,含氧量也跟著下降,人類根本無法生存。
為了讓人能適應,機艙將艙壓調整提高到約8千英尺的高度,和阿里山一般高,含氧量只比地面少了18%,所以大多數人是可以承受的,但濕度與壓力的改變,往往令人不適。
為什么空服員常常飛個三、五年,就離開人人稱羨的高薪工作呢?因為長期空中旅行加上影響生理時鐘,催人憔悴,有句話說,“天上一年,地上三年”。
其實機艙環境相當干燥,“機艙甚至比撒哈拉沙漠還干”,《旅游健康管理》一書這樣寫著。長時間待在機艙,又不能卸妝,加上常??焖俅┰讲煌瑫r區,無法好好睡,原本水嫩嫩的肌膚長久這樣下來,想不老也難。
隨著科技進步,現在機艙相對濕度大幅提高,和冷氣房一樣。不過,還是有人一上飛機就開始流鼻血,建議你可以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來尋求緩解。
回想看看,你有在飛機上吃過豆子、洋蔥、包心菜嗎?
這類會使人脹氣的食物,航空公司表示通常不會讓它們出現在飛機上的。
在密閉的空間,一旦外界壓力變小,里頭的氣體向外膨脹,像你在飛機上看到的洋芋片和花生包裝袋,看起來總是鼓鼓的,起飛時會特別明顯,就是這個道理。
當你的肚子原本就裝了一公升的空氣,一起飛加上不走動,特別容易使你脹氣。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適合再吃下任何會脹氣的食物,當然也包括可樂等碳酸飲料。
當然不只肚子,身體其它的器官也一樣,所以不用在三萬英尺上穿緊身褲襪、系腰帶,那只是活受罪。
最好穿著寬松衣物,換上軟鞋或拖鞋,將那些束縛人的衣物,收進行李中。
而壓力的改變,在起降的時候感受最明顯,耳咽管括約肌會因瞬間壓力差關閉,你會聽到“啵”的一聲。特別在準備落地時,耳朵會痛,有人甚至會暫時失聰。
因此專家建議,在起降時,可以用吞口水的動作來調整耳咽管兩側壓力差,像嚼口香糖或含顆糖。而嬰幼兒利用吸奶嘴的動作,亦有相同的效果。
但如果你有嚴重中耳炎,上述動作可能就幫不上忙,因為黏膜腫脹使管道變得狹小,內耳會更不容易和外界達到平衡。
專家特別指出,感冒的旅客應該盡量不要搭飛機,除了因為在有空調的機艙內容易傳染給其它旅客,最重要的是,你的鼻塞癥狀會更嚴重。
因為鼻粘膜腫脹,鼻腔和外界的通道狹小,當起飛時,情況還好,鼻腔內壓大干外界,把阻塞的鼻通道撐開,此時病人反而覺得鼻子“通”了。
然而,一旦要降落,此時外界壓力大于鼻腔,若下降太快,鼻通道反而會急速關閉,造成鼻子極度疼痛,往往是以流鼻血來收場。
上飛機來補眠?
你是那種在起飛前會把所有事忙完,以為上了飛機再好好睡一覺的人嗎?
其實在機艙中很難入睡,在引擎隆隆聲,不斷有人要請你借過,若運氣不好遇上人聲嘈雜的旅行團,那更糟了!
若有人想用機上免費酒來買醉入睡或自行吞顆安眠藥來調時差,可就大錯特錯了!
“上飛機前最好把你的睡眠債還完?!本S持身體在正常狀態上機,而且在機上盡量正常作息。
此外,酒精、咖啡和茶都有利尿的效果,更容易加速身體在干燥的機艙中脫水,特別是酒類會抑制口渴中樞,讓你絲毫不覺得口渴。
長途飛行的旅客可以在上機后,把手表調整成目的地時間,在機艙內就開始調整時差。
其實航空公司的上餐、熄燈、開燈多會參考目的地時間,幫助旅客來調整作息。
千萬不要自行服用安眠藥,因為誰都不知道在空中什么時候會發生緊急狀況,而昏昏沉沉的你可能因此來不及反應。
加上連續睡上十幾個小時不走動,你有可能發生最近報導正熱的經濟艙癥候群。
經濟艙惹的禍
去年10月,28歲的愛瑪克里斯托福森,由悉尼飛行20小時返回倫敦,飛機上她曾說感到不舒服,但一下飛機突然昏倒,來不及送醫搶救。遺體檢驗發現在她腿部有血液凝塊,被認為和長期飛行且又坐在狹窄的經濟艙座椅有關。她的死因在醫學上歸類為深部靜脈血栓(DeepVein Thrombosis),如果久坐不動,任何人都可能發生。”
深層靜脈血栓癥并非新病。在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許多士兵長期躲在防空壕或戰壕,蜷坐在狹小的空間,不能自由行動,不敢飲水,身體因而產生血栓,因此早在1940年代,深層靜脈血栓癥就出現在醫學文獻上。
根據統計,深部靜脈血栓發生在50歲之前的正常人的機率是0.5%,表示每1000人中可能會有5人罹患深部靜脈血栓,而且機率會隨著年齡提高而上升。
只要長時間站立、坐著或躺著不動,肌肉沒有伸屈收縮,都有發生深部靜脈血栓的危險。
1999年研究也指出,任何沒有相關疾病或危險因子的人,都有可能因四周內有連續4小時以上的旅程引起“旅行后靜脈血栓”,不論他們是搭乘那種交通工具旅行。
醫師建議,搭機時應兩腿不相交迭,而且應每小時活動一下,尤其運用腿部肌肉輪替做伸展屈收動作30秒至1分鐘,并轉換坐姿,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多喝水,就容易想上廁所,自然就不得不離開座位,達到走動、伸展肢體的效果。
在機上盡量維持和平常地面一樣的作息,多喝水、少吃點、常走動,而不是十幾個鐘頭都拿來睡覺、看電影、吃東西,一路“坐”飛機。
飛機是最安全的
其實,針對美國西雅圖塔可馬機場1986年到1987年間的研究指出,機上緊急醫療事故最常見的原因是腹痛、胸痛、呼吸急促、癲癇。
而統計1977年到1984年間,全球120家航空公司所發生的機上死亡,發現其中77%在飛行前是沒有健康方面的問題,而死于心臟方面疾病占了56%,高居第一位。
但只要在第一時間搶救,給予心臟電擊,存活率可高達90%。
所以1986年美國聯邦民航局(FAA)開始要求飛機設置急救箱,規定要有聽診器、血壓計、口咽通氣管及急救藥品?,F在,美國聯邦民航局更計劃增列心臟電擊器為飛機必備的急救設備。
現在有些航空公司還可以在飛機上藉遠距醫療,透過衛星電話聯機,尋求地面中心專業醫師緊急醫療咨詢。
英航更嘗試將機上的心電圖顯示器直接和地面中心聯機,讓地面醫師有準確的心電圖數據,協助處理機上緊急醫療事故。
上機前先準備
不過,在期待航空公司加強設備及人員訓練的同時,旅客最好自我管理飛行健康,讓機上緊急醫療事故的機率降到最低。
上機前,要先自我評估身體狀況合適飛行與否,有心肺相關疾病或慢性病患,在飛行前應先咨詢醫生。
在起飛前先了解自身的狀況,會比上了飛機才注意來得有準備,而且飛行的品質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