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初步養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3.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老師最近新認識了一個朋友叫小明。他想邀請你們跟我一起去他家做客,好嗎?(播放課件:走進小明家,家里特別亂。)
師:來到小明家你有什么感覺?
生:他們家太亂了!
師:那怎樣使一個房間看起來很整潔呢?
生:收拾一下。
師:你們都同意他的意見嗎?(生答同意)我提議我們幫他整理整理房間,行嗎?
生:(熱情高漲)行。
[評析:教師注重創設教學情境,以學生熟悉的整理房間為課堂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二、合作整理
師:你們真是個愛幫助別人的好孩子。課前老師發給每個小組一張房間模型圖,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幫小明整理房間。小組長要負起責任,注意分工合作。整理好再向大家匯報你們小組是怎樣整理的。開始!(小組活動。)
師:請小組代表匯報你們組是怎樣整理的?其他組員可及時補充。
生:我們組把衣服和褲子放在一起,把玩具放在一起,把書和文具盒放在一起。
師:你們根據什么整理的?
生:因為衣服、褲子是穿的,玩具是玩兒的,書和文具是用來學習的。
師:你們能把物品按用途功能分類整理,非常好。
生:我們小組建議把玩具熊放在床上,睡覺時可以抱著它睡。
師: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擺放物品。老師發現有一組的同學整理得又快又好,我們采訪一下吧。請問你們是怎樣整理的?
生:因為我們組有四個人,我讓小嵐整理衣服類,讓小深整理玩具類,讓小敬整理書類。我看他們誰需要幫忙就幫助一下。
師:看來你們組的竅門就是分工合作:我們把最佳合作小伙伴獎發給你們組。同學們,同意嗎?(板書:分類。)
師:其實不管用什么方法,同學們都是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使房間看起來整潔了。你們真是整理房間的小能手。像這種方法就是我們數學中所說的分類。
[評析:教者能夠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及時安排動手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讓學生初嘗合作的愉快,這是必要的。通過及時地鼓勵典型,讓學生明確什么是愉快的合作,比直接告訴怎樣合作更妙:]
師:經過大家的幫助,小明的房間變得怎么樣了?
(課件演示:小明說:“看到好朋友們這么愛整潔,我真是不好意思。我向你們學會了一個本領,那就是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整理。你們看我的房間多整齊。”)
三、實踐操作
師:小明的媽媽下班回來買了很多好東西,要放在冰箱和儲藏柜里,我們應該怎樣放呢?(學生回答;)
師:這樣分開有什么好處?(生答把食物和生活用品分開,可以避免串味且用時方便。)
師:經你們這樣分類存放,小明的媽媽一定覺得又放心,又方便。(出示課件)這是圖形家族成員,請你們幫它們分分類,以小組為單位,看誰分得合理?匯報時小組長先說你們根據什么分類,分了幾類?
生:我們小組分了4類,是按顏色分的:
生:我們小組分了4類,是按圖形的形狀分的:圓形是一類,正方形是一類,三角形是一類,長方形是一類。
師:你真聰明,老師還沒有教,你就知道圖形的名字。老師獎勵你一顆知識豐富星: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生:老師,我們小組把圖形分成了兩類。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是一類,因為他們都是直邊,圓形是彎邊,自己是一類。
師:你們的想法真是與眾不同,而且很新穎。老師獎勵你們小組每人一個小月亮,希望你們頭腦中有許多不同的小問號,好嗎?我們把這兩組同學的粘板粘到黑板上。(學生將粘板粘到黑板上。)
師:誰還想展示你們的作品?好,老師把機會還給大家,注意聽,在粘的時候有要求,今天我們學的是分類,你看你的作品屬于哪一類?就貼到哪一邊。
(藍貓高興地說:謝謝你們幫我想了這么多的好主意,圖形家族再也不用擁擠地住在一起了,謝謝!)
[評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者站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高度重新審視、處理教材內容,把圖形部分的知識引入其中進行分類,同時也成功地把同一標準下的分類過渡到不同標準下的分類,層層遞進。知識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勇于放手,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阮延伸了教材,又使他們在玩中學到新的知識。]
師:老師看到你們那么聰明能干,真為你們感到驕傲。我們看看操場上同學們在干什么?你能把他們分分類嗎?
生:男的是一類,女的是一類。
生:年齡大的一類,年齡小的一類。
生:做游戲的一類,不做游戲的一類。
師:同學們想到了這么多種辦法,把操場上的人按年齡分、按性別分、按活動分……選擇的標準不同,分的結果也就不同。
師:我們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看能有幾種分法。
生:老師一類,學生一類。
生:高個子一類,矮個子一類。
生:戴眼鏡的和不戴眼鏡的。
生:牙齒白的和牙齒黑的。
生:眼睛小的和眼睛;欠的。
生:聲音大的和聲音小的。
生:張嘴笑的和閉嘴笑的。
[評析:通過這樣分類充分地體現出兒童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在他們眼中的世界是那么的豐富,那么的細致。教師創造的寬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身邊,從中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
四、課尾總結
師:是呀,如果沒有分類整理,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很混亂,把東西進行分類整理,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井井有條。
總評: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成為教材的實施者和決策者。教師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教材,巧妙地將一節數學課賦予了情感,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分類這一主題緊密相連。教師將教材進行了重組,把在一定標準下分類和自定標準分類兩部分合二為一,增大教學的密度,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吃飽而且吃好。事實證明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在各種情境的引導下不僅樂學,而且學得主動。教學內容變的豐富、有趣,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
2.小組合作有助創新。
課堂不是單一化、模式化的,而是主體式、多層次的學習空間。教師要提供學生充分思維的時空與主動探索、創新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合作、互動地學習和活動。例如,在教學“分類”時,創設幫小明整理房間和幫圖形家族分家這兩個情境。學生在小組里說、分、擺,圍繞“怎么整理的,為什么這樣整理”這個問題充分發表意見。在合作中,既發揮了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又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思路得以開拓,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3.寬松氛圍培養積極情感。
由于這節課教師放手讓學生操作,放手讓學生說,課堂氣氛活潑有序,學生人人參與教學活動,擺放的物品整整齊齊,在愉快的活動中獲取了知識,學會了按一個或多個標準分類。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對學生的獨立思考給予充分的尊重,給學生留下了思考、探索與表達的空間,教師真正成為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學生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