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同學們,學校將舉行文藝匯演。舞蹈隊老師一方面做好舞蹈的編排,另一方面還考慮服裝的搭配。她選擇一套服裝:上衣與裙子(多媒體出示),你們猜一猜這套服裝要用多少錢?
生:我想大約要80元吧!
生:我認為一件上衣大約55元,一條裙子大約30元,那么一套大約85元吧?
師:猜得真好,你們猜得是否準確?請大家聽一聽舞蹈老師怎么說:(多媒體出示:舞蹈教師說:“一件上衣55元,一條裙子是35元。”)
師:那么,舞蹈隊有40人,每人要買一套,請大家幫她算一算,要用多少錢?(學生獨立思考并進行計算,然后匯報交流。)
生:我先算出一套服裝的價格,再計算40套的價格,即(55+35)x40=3600(元)。
生:我是先分別計算出40件上衣和40條裙子的價格,然后把它們加起來計算出總價。55×40+35×40=3600(元)。
師:(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兩個算式的得數相同。
生:不管是先求一套服裝的價格,還是先分別求出40件上衣和40條裙子的價格,最后求得的40套服裝的價格都是相同的。
生:它們的得數相同,也可以用等號連接這兩個算式。即(55+35)×40=55×40+35×40。
師:仔細觀察一下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特征,你能不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呢?(要求學生列舉后算出兩個算式的得數,看計算結果是否相等,然后指名匯報。)
生:(18+32)×30=18×30+32×30。
生:(15+3)×4=15×4+3×4。
生:(20×4)×5=20×5/4×5。
生:我發現最后一個例子中的算式與前面列舉的不一樣。這個例子左邊的算式是三個數連乘,而其他算式的左邊是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并且這個算式左右兩邊得數不能相等。
師:講得好。大家可以通過計算進行驗證,左右兩邊是否相等。
師:剛才列舉的這些算式都有些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生:我發現它們左邊的算式都有一個小括號。
生:我發現小括號里的是加法,求兩個數的和。
生:我發現左邊的算式是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右邊的算式都是求兩個積的和。
師:誰能用字母或符號表示出來?
生:可以用(a+b)xc=a×c+b×c。
生:還可以用(□十△)×○=□x○十△x○。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誰能把它概括成一句話。
生: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等于和里面的每個數分別去乘這個數。
生: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等于把兩個加數分別用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數相加:
師:這個規律誰能給取個名字?
生:乘法分配律。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為此,在教學時我們要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使流、探究以及運用的機會,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一、貼近生活——學習現實的數學
數學教學應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加強數學與學生生活、社會現實的聯系,將數學與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有機地融合起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所學的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如本節課教師在引入新課時,創設購買服裝的生活情境,并要求學生幫助教師算一算,要用多少錢,從而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親切感與數學的價值。
二、主動建構——學習有意義的數學
建構主義教學論把“通過學生自己的經驗主動建構”看成是教學的“靈魂”,對學生來說,小學數學知識并不都是“新知識”,不少內容是“舊知識”。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學校的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每一個學生都能從自身的數學經驗出發,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建構他們自己的數學知識。鑒于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教學時,我們要充分利用他們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促使其主動建構。在引出 “(55+35)×40=55x40+35×40”這個特殊的等式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特征,寫一個和它類似的等式,在反饋中,教師把學生所舉的等式寫下來,讓學生觀察、思考,然后交流、分析、探討,感悟到等號左、右兩邊算式各自的特點以及它們的聯系,探究其內在規律,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把規律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去感悟、去發現、去獲取,并在主動建構中學習新知。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宏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