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經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記》被美國NBA電視臺改編、拍攝并取名為《The Monkey King》,它雖在美國有一定的影響,但對原著和中國文化卻進行了肆意扭曲和嚴重篡改。今年7月11日的《法制日報》刊登了片中觀音的扮演者華人演員白靈“為美國版《西游記》申訴”的文章,白聲稱該片是在向美國觀眾介紹中國文化,然而在中國觀眾看來,此片不僅曲解和篡改了中國文化,而且試圖用中國的經典名著來推銷美國的民主和價值觀。
此片以唐僧師徒四人和觀音一起拯救《西游記》這本書同時也拯救這個世界為主線,講述了一個“美國人拯救世界”的老話題。令中國觀眾無法接受的是:此片不僅授予唐僧一個美國人的身份,而且他還和觀音談起了戀愛。在中國人心中,觀音是圣潔的化身,代表著慈悲為懷的精神力量和佛家超凡脫俗的大智慧。但在片中她卻衣著時髦、性感并和美國唐僧產生了感情。這種刻意的改動在片中隨處可見,似乎要營造一種喜劇效果,但其中更多的則是處處滲透著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自然觀、時空觀、宗教觀等深層文化結構。
對于文化的分類,歷來是中外學者們關注和爭論的焦點。跨文化交際學的創始人Edward Hall在其著作《無聲的語言》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兩個層次中: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前者可見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見甚至受過專門訓練的觀察者都難以察覺”。中國學者顧嘉祖認為,隱蔽文化層中主要存在的是觀念,而觀念的核心是價值觀,它主宰和影響一種文化中其他的如群體與個人觀、勞動觀、平等觀、婚姻觀、時間觀、宗教觀等。這就是深層文化結構。有學者認為,文化并非存在于真空中,而是動態的系統,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但其中的深層結構卻拒絕大的變化。價值觀就是文化中最深層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盡管美國人用大膽、豐富的想象力加上先進的電腦特技制作出美國版的《西游記》,但隱蔽文化層中的價值觀念仍然影響著他們的制作并處處顯露出美國文化的痕跡。
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
美國的核心價值觀是個人主義。《西游記》被改名為《The Monkey King》(齊天大圣),中國文化中的唐僧師徒四人團結一致到西天取經,并得到上天諸神幫助的集體主義故事被改成了一個人——齊天大圣的故事。但細看下去,又不是孫悟空,而是美國人尼克在拯救世界。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故事,是美國觀眾所熟悉和推崇的個人主義的英雄故事。而在片中,觀音被降級,因為她幫助美國唐僧和孫悟空,也因為她愛上了美國唐僧尼克。但她卻不在乎,因為在她看來,她“一輩子都在幫別人,當我想為自己做點事情時卻遭到所有人的反對”。美國人塑造的這位觀音沒有代表佛教堅持“無我”,也沒有大慈大悲普度眾生,而是“想為自己做點事情”,去追隨個人的心靈之路。這正體現了美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個人主義價值觀在美國社會的深入人心又使人人都信奉一種平等觀,這種平等觀使美國人平等地對待別人,也希望別人同樣地對待他(她)。與個人主義相對的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集體主義,在集體主義文化觀下生活的中國人講究尊卑有序,尊重權威,所以名著《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對觀音雙手合十、雙膝著地頂禮膜拜,并且師徒之間也是長幼、尊卑有序,凡人則對神充滿了敬畏。但在該片中中國觀眾所熟悉的這種景象卻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孫悟空不拜觀音且直呼其名,也不拜師父;沙和尚則和大師兄孫悟空大吵;水簾洞的猴子們也不拜猴王,卻對猴王孫悟空大喊大叫。更有甚者,美國唐僧竟然敢愛上觀音并和觀音——中國文化中圣潔和神圣不可褻瀆的化身接吻。影片中的這些場景都在詮釋著美國個人主義平等觀。
同時,唐僧師徒身著現代裝,觀音也不再是中國文化所賦予的特定形象——潔白、飄逸、慈悲,而變成了一個時而露胸露臍、著裝時髦,時而化著濃妝、身穿旗袍(可能在美國人看來,這就是中國文化)和高跟鞋的性感女子,而這個女子不僅不矜持而且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哪怕是拯救世界的目的)不惜利用酒色去勾引美國人尼克。這一改編反映出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另一些產物——實用主義和物質主義。
自然觀和時空觀
美國人類學家通過對幾百種文化進行分析,剝離出五種價值觀取向:人性、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間觀、人類活動的類型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們經過研究,發現各種文化中有三種自然觀:人類屈服于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和人類控制自然。亞洲文化普遍相信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而西方文化所持的是第三種自然觀——人類控制自然。美國人的這種自然觀使影片賦予了美國人尼克對抗自然、拯救世界的使命,為了這個使命他和自然界的風雨雷電搏斗、和超自然的邪惡勢力斗爭并且最終取得了勝利。
有關研究還表明,東西方文化對時間的取向是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是未來取向,而東方文化卻是過去取向。中國人尊重歷史尊重經驗和權威。美國人則更看重未來。這就是為什么中國電視和電影總是以歷史為題材而好萊塢卻制作出大量的“未來”片,片中總是不忘“時空隧道”和“拯救世界”,而這種“時空隧道”和“拯救世界”現象同樣也出現在美國版《西游記》中,體現著美國人的時空觀和自然觀。
美國宗教觀
眾所周知,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而在美國則是基督教,同時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也對西方的宗教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該影片不僅把佛、道兩家混為一談,而且賦予了它們基督教的特性。古典名著中的妖怪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里的魔鬼,藏在大海的海底,猶如地獄一般。更有甚者,阻止師徒們完成使命的魔鬼中,竟出現了龍。龍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特殊的意義,代表著中國的根,也是歷朝歷代的吉祥物,古代皇帝被稱作“真龍天子”,而中國人則是龍的傳人,就是在中國觀眾所熟悉的《西游記》中,龍也是大海的主人,為百姓降福降雨。我們在美國版的《西游記》中看到的“龍”,被作為妖怪,為邪惡勢力助紂為虐。對中國文化的無視尚且不論,單就影片賦予“龍”的涵義中也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和西方宗教觀的影子。
同時,在美國唐僧和他的徒弟們摧毀魔鬼們的地獄時我們發現了“諾亞方舟”所經歷的“大洪水”的景象。在《圣經·創世紀》中,諾亞是亞當的第十代子孫,也是他所處的時代中唯一的好人。其他人在上帝的眼中都是邪惡的,暴力充斥了整個世界,于是上帝讓諾亞和他的家人帶上各種動物和飛禽躲進他們造的方舟逃避大洪水。大洪水持續了40天,在這40天里除了諾亞帶進方舟的生物,其他地球上所有邪惡的東西都被摧毀了。在美國版《西游記》中尼克和孫悟空等三位在深海海底與魔鬼們搏斗時被抓,魔鬼們準備像吃唐僧肉一樣把美國唐僧尼克吃掉,突然引發了大洪水,大洪水沖毀了地獄的一切,并幫助他們逃離了魔窟。
此外,從影片中的很多臺詞中也可以看出基督教的教義。基督教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萬能的上帝創造的,而人類是有罪的,這種罪指的是原罪(sin), 即與生俱來的罪。基督教教人們學會寬恕,而佛教教人們學會忍受,學會驅除七情六欲等雜念。但片中白靈飾演的觀音卻用蹩腳的英語說,“佛曾經說過,只有當個人有勇氣去追隨自己的心靈之路,全世界才會得到光明。”追隨自己的心靈之路,這當然不是佛說的,而是基督教教眾們相信的。所以無論是影片的故事情節,還是細小的臺詞都可以看出,中國文化中的唐僧師徒誠心向佛、歷盡艱難西天取經的故事消失了,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佛教在劇中人物的口中也咀嚼出了西方宗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