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和改變了中國理解世界的方式
2006年7月26日凌晨,中國軍事觀察員杜照宇所在的位于黎巴嫩的聯合國觀察哨所被以色列軍隊的精確制導導彈擊中。34歲的杜照宇在9月21日國際和平日25周年前夕為國際維和獻出了生命,他也是第八位犧牲的中國維和軍人。
18年前,中國正式申請加入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別委員會。從此,身穿橄欖綠軍裝、頭戴藍色貝雷帽的中國軍人的身影出現在世界各個沖突地區。
中國是安理會“五常”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有意思的是,聯合國成立時,憲章里并沒有關于維和的規定。憲章第六章規定了解決爭端的和平手段,第七章規定的則是經濟制裁、武器禁運和使用武力等強制性手段。維和行動既有和平手段的特點,又有一定的強制性,介于第六章和第七章規定的兩種手段之間,被稱為“六章半”。
1988年,中國成為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委會成員。1989年,中國首次參加了聯合國納米比亞過渡時期協助團,幫助納米比亞實現從南非獨立的進程。
1990年,中國向聯合國中東停戰監督組織派遣了五名軍事觀察員,這是中國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1992年,中國向柬埔寨派出了一支450人的工兵大隊(前后兩批共派出800人)。自此,中國先后參加了11項維和行動,向全球派出5000多人次的維和人員,包括軍隊、警察、文職官員、工程連、運輸大隊和醫療分隊。
2001年12月,中國國防部成立維和事務辦公室,設立維和人員訓練中心。
中國聯合國協會副會長龐森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目前仍有1489名中回軍人在全球九個維和任務區以及紐約聯合國總部工作。

中國派遣的維和人員工作過的地區包括:東帝汶、波黑、利比里亞、阿富汗、科索沃、海地、中東、西撒哈拉、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民主剛果、科特迪瓦、蘇丹、黎巴嫩。肩負的使命從平息地區沖突,監督停火協議,展開人道主義援助,到戰后重建,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等更多方面。
“層次廣泛,次數增多,地區范圍不斷擴大是新時期中國維和的顯著特點。”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薛磊博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維和改變了中國理解世界的方式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吳妙發曾是1971年中國首批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參贊。
“今年是中國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35周年,也是中國加入聯合國維和委員會的第18個年頭。在我看來,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是中國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從被動的接受地位到逐漸主動,以積極、負責任的形象參與國際事務最好的見證軌跡。”吳妙發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在他看來,中國對維和行動的觀念轉變經歷四次重要的階段。
第一階段在1949年至1971年間。朝鮮戰爭的爆發讓新中國第一次直接與聯合國為主導的集體安全秩序產生激烈沖撞。冷戰期間,中國出于自身國家安全戰略考慮,對聯合國主導的維和行動持強烈反對的態度。
第二階段從恢復聯大席位至80年代初。盡管中國重返聯合國,但在聯合國采取維和行動方面依舊持保留批評的態度。這和當時依靠第三世界國家,批判美蘇霸權政治的對外政策有很大關聯。
第三階段是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的主題貫穿新時期的外交工作。中國開始積極參加在聯合國框架內的各種主權國家組織。而兩極體系的崩潰也讓后冷戰時期的中國愈發感到聯合國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維和行動方面。
第四階段從2001年開始,隨著中國向剛果(金)派遣工程兵大隊和醫療大隊為開端。中國開始全面融入到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各個方面。“9·11”之后全球政治格局的劇烈震蕩讓新一代領導人清醒地意識到,成為國際社會和平穩定的參與者、建設者和維和者是中國外交實踐的準星。
“20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認為維和行動實際上只起到消防隊滅火的作用,對于引起沖突背后的社會經濟和冷戰體制等因素并不能加以消除,維和不過是大國炫耀武力的試驗場。”吳妙發這樣評價當時的看法。
現在,中國的維和部隊遍布在除南美之外的世界各個熱點地區。胡錦濤主席在今年4月訪美與布什總統會談中,也向世界清楚地傳遞了信息:中國要當世界和平的維護者。
“現在我們相信,不僅是超級大國,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可以通過參加維和行動來提高國際聲譽,為外交活動增添籌碼。作為地區性有重大影響的中國,參與維和行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吳妙發說。
2006年9月11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說,溫家寶總理在出席歐亞峰會上提出中國擬向黎巴嫩派遣大約1000人的維和部隊,并將就此事和聯合國進行探討。據悉,這將是中國向海外派遣的最大規模成建制的維和部隊。
應對“高風險性”
迄今,中國已經有八名軍人在維和行動中犧牲。
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蔡佳禾教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從海外媒體對中國維護軍隊的報道中經常可以看到,中國軍人“奉獻”、“犧牲”的優良傳統和“不畏困難”的精神。
2006年3月,中國向以黎邊境的聯合國維和區派遣200多人的工兵營,執行排雷,修建和維護道路等任務。這是中國派往中東地區的第一支維和部隊。這支中國維和工兵營由一個排雷連、一個工程連、一個保障連和一個一級醫院組成。
據媒體報道,他們在黎巴嫩的營區距黎以邊界僅15公里,與黎巴嫩真主黨的一個基地僅一墻之隔。黎以沖突爆發后,中國工兵營成為執行救援任務最繁重的聯合國維和部隊,頭頂上有呼嘯而過的戰機轟鳴,重磅炸彈在身邊落下……
在積極參與維和的同時,中國政府也清醒地意識到,維和行動本質上也是一種在他國地區的準軍事行為,所帶來的高風險性是不言而喻的。
蔡佳禾認為,除了做好各種必備的防范措施和預警方案,保持清醒的頭腦也不可少,不能因為中國在海外的良好聲譽而放松在派遣國或地區的安全防護心態。
“預防機制的有效建立應在考慮的范疇之內,此外還需要一線指揮員臨危處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