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壽集團戰(zhàn)勝其他所有競爭對手成功收購南方電網近32%的股權,關鍵原因在于其為純粹的財務投資者
在半年多的協(xié)商與爭論之后,南方電網股權出售的方案終于塵埃落定。
12月7日傍晚,在廣東大廈,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下稱中國人壽)與廣東省國資委簽訂了股權轉讓協(xié)議。中國人壽以財務投資者的身份增持南方電網192億股股份,約占南方電網總股本的32%,按審計后的資產作價,轉讓總價款預計將高達350億元,此舉刷新了中國資本市場上投資購并的新紀錄。
剛剛入股廣東發(fā)展銀行(下稱廣發(fā)行)20%股權的中國人壽再下一城,意味著華能集團、國家電網公司對于南方電網的收購計劃已告失敗。
在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之時,南方電網是作為電力改革的“實驗田”而設立的。當時,全國只有廣東、海南、內蒙古、西藏四省(區(qū))的電網資產屬于地方政府,其余都歸屬國家電力公司,廠網分離后劃歸國家電網公司。
因此,2002年,廣東和海南省政府分別以本省電網資產作為出資;國家電網公司則以云南、貴州、廣西三省(區(qū))電網資產出資,共同組建了南方電網公司。當時的股權結構為廣東省國資委持股70.4%,國家電網公司持股26.4%,海南省政府持股3.2%。
在此次轉讓塵埃落定之后,廣東國資委仍是南方電網第一大股東,但持股數(shù)降至38.96%;中國人壽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31.94%;國家電網公司與海南省政府持股比例不變,分別持股26.4%和3.2%。
出席當時簽約儀式的,包括財政部金融司代司長孫曉霞、國資委產權管理局局長郭建新、銀監(jiān)會廣東監(jiān)管局局長彭志堅、電監(jiān)會政策法規(guī)部主任王強等。正是他們所代表的部門,決定了南網股權出售的最后方案。
一個“超脫”的方案
“與前幾個方案相比,這是一個比較超脫的方案。”12月4日,一位參與方案制定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在此之前,關于南方電網出售,相關部門已經草擬了多個方案,但均因有違電力體制改革初衷而被否決。
廣東省準備出售南方電網股權源自重組廣發(fā)行所需的巨額資金缺口。今年春夏之季,廣東電力資產的出售進入實質談判階段。8月初,廣東省與華能集團達成了協(xié)議。廣東省國資委通過協(xié)議轉讓方式將粵電集團24%的股權轉讓給華能集團。據(jù)華能集團的資深人士透露,此次交易額在百億元左右。但這一數(shù)額與重組廣發(fā)行的資金缺口相比,尚有百億元的差距。隨著廣發(fā)行重組方案的確定,廣東省政府對于出售旗下另一部分電力資產——南方電網股權的愿望也日趨緊迫。
2006年年中,廣東省政府制訂了出售南網股權的第一個明確方案,即將部分股權出售給國家電網公司。這一方案在2006年年中上報至國家有關部門和國務院。很快,電力監(jiān)管委員會(下稱電監(jiān)會)等相關部門明確表示反對。反對者認為,一旦國網控股了南方電網,意味著在2002年好不容易根據(jù)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即五號文件)切分開來的電網和電廠資產又將合而為一,“五號文件所代表的電力體制改革方向將遭到實質性的破壞。”電監(jiān)會一位官員對《財經》記者表示。
一番拉鋸之后,9月6日,國務院舉行的辦公廳會議上,電監(jiān)會、國資委、財政部、發(fā)改委等相關部門對這一方案進行了討論。圍繞著國網公司對于南網公司的股權收購方案,與會代表激烈爭論,在當天的會議之上并未達成一致意見。
但會議之后,國務院明確了南方電網股權出售的原則——必須保持廣東省政府的控股地位不變和南方電網的管理方式不變。在這個框架之下,允許南網的股權結構發(fā)生相對變化,引進新的股東以彌補廣發(fā)行在重組過程中的資金缺口。國資委被要求在這個框架之下,制定南方電網股權出售的詳細方案。
9月,國資委拿出了第一個折衷方案——由國網公司、華能集團、中國人壽等多家中央企業(yè)共同收購南方電網的股權,這一方案仍然引發(fā)了廣泛爭議。此輪爭議的焦點,集中在了中國最大的發(fā)電企業(yè)——華能集團身上。
來自電監(jiān)會電力體制改革辦公室的意見是,在目前調度尚未從電網中獨立的情況下,發(fā)電企業(yè)反持電網股份,有違電力體制改革廠網分離的方向,對于其它沒有持有電網股份的發(fā)電企業(yè)不公平。財政部的一位相關負責人則認為:“電網公司不能持有電廠的股份,但電廠可以持有電網的股份。”
根據(jù)《電力體制改革的方案》,電力體制改革分為“廠網分開”、“競價上網,主輔分離”、“輸配分開、輸送分開(電力輸送和銷售分開)”等幾個步驟;通過“廠網分開、競價上網,輸配分開、競爭供電”,最終建立規(guī)范、公正和高效競爭的電力市場體系。
2002年,中國的電力改革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步——“廠網分開”。這一年的12月,國家電力公司拆分成七個公司,即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以及國電、華電、華能、中電投資和大唐電力五大發(fā)電集團。在當時,華能集團的裝機容量規(guī)模居于中國五大發(fā)電集團之首。
華能有望入股南網的消息在電力行業(yè)傳開后,也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業(yè)界占據(jù)主流的意見認為,華能集團如果獲準持有電網的股權,就有可能通過關聯(lián)交易獲得更大的競爭優(yōu)勢,這對其它發(fā)電集團不公平,也很可能引起其他發(fā)電集團的效仿,“廠網一身”的格局將重現(xiàn)。
另一位電力專家指出,入主南網對華能并不一定是好事。“今后電源項目的評估將由專家組進行評估,而評估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不允許有關聯(lián)交易。華能集團在南方地區(qū)的發(fā)電項目審批也許因此會遭遇更大的阻力。”
由于電監(jiān)會的明確反對和電力行業(yè)的爭議,經過反復討論與協(xié)商,11月下旬,國資委最終推翻華能、國網與人壽共同入股的方案。
在此期間,業(yè)內還曾傳出國資委系統(tǒng)的大型國企如中石油等組團收購南方電網的方案,然而這一帶有行政色彩的收購方式最終因內部意見分歧亦告流產。此外,在廣發(fā)行競購前期,廣東省曾與匯金公司洽談過入資方案,匯金公司則提出以南方電網股權為交換。不過作為金融重組的特設機構,匯金公司的職能定位在這一交易中受到質疑,最終也退出了談判桌。
治理契機
幾經波折,今年以來已隱然成為中國最大的機構投資者的中國人壽笑到了最后。中國人壽首席投資官劉樂飛告訴《財經》,作為一家能夠提供穩(wěn)定現(xiàn)金流的公司,南方電網是保險公司理想的投資對象,兩家公司在未來也可以對客戶網絡等資源進行共享,產生協(xié)同效應。
電監(jiān)會的一位負責人對這一方案給予很高評價:“南方電網引進中國人壽作為戰(zhàn)略投資者,有利于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行。”南方電網公司總經理趙建國在簽約儀式上亦指出,這一轉讓是市場行為,符合電力體制改革的方向,有利于深化電網的治理結構,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對于南方電網而言,這并非冠冕之辭。關于此次入股協(xié)議,來自高層的批復明確提出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盡快推動南方電網的深化改革”。
“南方電網的公司治理結構一直存在缺陷,從來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一位資深電力專家指出,南方電網的治理結構相當特殊。
2002年在廠網分開之時,廣東省作為控股方,希望按照控股權結構治理。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發(fā)布之后,南方電網成為國資委直屬的大型國企。
2003年,在國家發(fā)改委所發(fā)布的《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組建方案》中,作出了如下規(guī)定:南方電網公司由中央管理,公司的領導班子和領導人員也由中央管理。其后,中央向南方電網公司派出了法人代表、董事長袁懋振以及總經理王野平。在七個董事名額之中,大股東廣東省僅占兩個名額。
引入中國人壽,對于南方電網來說顯然是一個重要契機。
盡管中國人壽并不準備向南方電網派駐管理層,但作為香港和紐約的上市公司,必將通過董事會對南方電網施加影響。盡管目前各方并未披露董事會席位分配,但據(jù)了解,最終的董事會格局將有望按股權比例分配。
上市可期
就在12月7日南方電網股權轉讓簽約儀式之前,一位接近南方電網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南網即將在明年境內外同時上市。而近期,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袁懋振也向媒體透露了這一消息。
作為電力體制改革的一塊“實驗田”,自2002年成立之后,南方電網就一直表現(xiàn)出上市的意圖,而國務院也曾對南方電網上市的問題表示支持,但由于電力體制改革沒有跟上,南網的上市進展艱難。
“最大的障礙在于電力改革沒有進行輸配分開,甚至沒有形成輸配電價,電網成本的核算難以制定。”一位電力專家透露。
根據(jù)“五號文件”的安排,在實施“廠網分開”之后,緊接著要完成電網公司主輔分離的改革,隨后進行輸配分開。然而,“十五”后期,由于電荒的影響,電力體制改革停滯不前,主輔分離方案遲遲未決,輸配分開的改革和以市場化為目標的電價體制改革也遠遠沒有提上日程。
電監(jiān)會價財部的一位負責人透露,只有在輸、配電價分開后,電網才能變成一張純粹的輸送網絡,公開、透明的定價機制才能形成。在此之前,電網公司在上市時都需要想好如何回答投資者的一個主要疑問——電網公司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然而,輸配分開的改革推行起來并不容易,此前國家有關部門也曾開展輸配電試點與輸配業(yè)務核算,都不是很順利。“如果南方電網實現(xiàn)上市,對輸配電價的核算、厘清電網的成本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