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經濟倫理教育是一個較為新穎的課題。文章從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視野出發,闡述了開展經濟倫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著重在五個方面提出了新形勢下開展高校經濟倫理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具體舉措。
關鍵詞:經濟倫理;社會主義榮辱觀;義利觀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7-0174-04
經濟倫理所關注的一個中心問題是:人們用怎樣的方式去從事自己的經濟行為或過自己的經濟生活才是正當合理的。在這里,經濟倫理所追求的不僅僅是人們的經濟生活行為的有效性,而且還希望它是正當的、合乎人類基本道德目的的。所以,正確的經濟倫理在市場經濟中就扮演著一種不可或缺的角色。實踐證明,經濟倫理能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發揮重要的社會功能。開展經濟倫理教育,充分發揮倫理道德在經濟生活中作為市場調節、政府調節之外的第三種調節力量的作用,能為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是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在經濟倫理教育中理應發揮其先鋒作用。最近,胡錦濤同志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于確立正確的社會主義經濟倫理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認為,如何將正確的經濟倫理原則擴展到社會領域的道德倫理中,在大學生中廣泛深入地開展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下的經濟倫理觀教育,已經成為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高校開展經濟倫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高校的經濟倫理教育的存在某種程度的缺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與此同時,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不少包括倫理道德在內的問題。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發生的深刻變革,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價值觀念也日趨多樣化,這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在這樣的大轉型、大碰撞的時代,一些人在價值標準和道德原則方面陷入了迷茫,思想混亂,道德缺失,奢侈浪費、違法亂紀等行為;追求享受、好逸惡勞等美丑不分、善惡不辨的觀念,在影響著一些人的言行。這些問題在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并且越來越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其中突出表現為在市場經濟對道德建設的“雙刃劍”作用下,當代大學生道德理想、道德行為顯現出多元化、實用化和功利化的傾向。在國家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社會變革時期,舊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規范已不適用,而新的道德倫理體系還沒建立,高校的道德倫理教育滯后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沒有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的本質含義,導致學生缺乏市場經濟下新的道德觀念的正確引導。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倫理講求利益導向、公平競爭、效益優先原則;社會領域的道德倫理要求奉獻精神、利他主義。兩個適用領域不同的倫理原則的價值矛盾,使學生在道德理想價值選擇時產生困惑和沖突。導致在部分大學生中出現了損公肥私、真假不分、正直邪惡不講、高尚卑鄙不顧的現象。如部分大學生在考慮問題時以自我為中心,為實現目的不擇手段、坑蒙拐騙、加入非法傳銷組織、“泛功利化”傾向較突出,道德認知與行為脫節,缺乏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追求攀比、高消費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嚴重敗壞了校園風氣和社會風氣,也影響了高等教育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二)新形勢下高校亟須在學生中廣泛深入開展經濟倫理教育
高等院校作為大學生知識傳授中心,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實施者,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一技之長的“專博”型人才,還應該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個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生活的個體。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指出,“要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結合實際,筆者認為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高校應該高度重視并廣泛深入開展經濟倫理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勤儉、公正、平等、守信、惜時、效率等傳統道德品質,另一方面還應注重培養大學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引導大學生從國家、民族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出發,正確認識和處理市場經濟中的問題,遵守國家法律,規范自身的經濟行為,確保助學還貸,以實際行動建立誠信,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肩負的歷史使命,珍惜成長成才和創業的環境,志存高遠,一身正氣,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總之,高校在新形勢下開展經濟倫理教育將有助于加強和改善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助于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
二、高校經濟倫理教育的方向性問題
近年來,經濟倫理一直是學術界研討的熱門話題,不少學者發表了許多頗有價值的見解,但至今仍未完成其自身知識體系的建構。與此同時,如何把理論研究的成果納入道德教育,尤其是作為道德教育重要渠道的高校道德教育中,實際的努力也是遠遠不夠的。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諸多道德問題,又向我們提出了理論指導的要求,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是高校理論和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在目前經濟倫理研究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精神、市場道德規范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經濟倫理教育內容,把它納入到各種形式的道德教育中,充分發揮經濟倫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對人們經濟行為的引導和規范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在最近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中找到正確的答案。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政協委員時,發表了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指出了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將這種榮辱觀精辟地概括為“八榮八恥”,即:“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由此,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學習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高潮。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為高校的經濟倫理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的經濟倫理教育應該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指導思想,結合實際確立自己嚴密的體系和內容。這是因為:
胡錦濤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貫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涵蓋了個人、集體、國家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核心內容。從內容上看,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這“四榮四恥”體現的是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是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的“五愛”的基本要求,也是每個公民應當承擔的義務。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這“三榮三恥”體現的是家庭生活、職業生活、經濟生活、社會公共生活中公民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一榮一恥”體現的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見,“八榮八恥”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公民應當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規范的高度概括,也是從總體上對社會主義社會主導價值體系的生動表述。
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倫理理應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內在一致性并將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落實提供堅實的價值觀支撐和倫理道德保證。具體表現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為義利關系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也就給經濟倫理觀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眾所周知,義利關系貫穿一切經濟活動中,是經濟倫理領域幾種矛盾的集中體現。經濟行為總是圍繞利益展開的,而經濟倫理行為則離不開義。經濟活動中的科技創新、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環節,無不與物質利益相關。義利觀是古今中外的學者研究經濟倫理的先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利的關系問題就是一個在任何時候、任何經濟活動中都無法回避的貫穿始終的問題。對它的回答決定著解決其他經濟倫理問題的基本方向,因此,義利關系問題是經濟倫理觀的重要分野。而社會榮辱觀中“八榮八恥”的精辟論述正確反映了市場經濟的特點。并一針見血地指出要“以見利忘義為恥”。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效益經濟,更是信用經濟、法制經濟。“八榮八恥”針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消極現象和社會公害,提出鮮明的是非、善惡界限。它所包含的豐富內涵,為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為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倫理體系,提供了思想基礎。“八榮八恥”指導下的經濟倫理充分論證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正當性,為這一歷史性進程確立適宜的道德規范,從歷史的大尺度出發對其進行深刻的倫理反思。因此,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為高校經濟倫理教育提供了堅強的思想基礎。
三、新形勢下開展高校經濟倫理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具體舉措
高校學生的經濟倫理教育必須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指導。“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為推進高校經濟倫理教育注入了新的內容。對高校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指導,結合高校實際,在教學育人中重點引導學生對經濟生活的目的、市場經濟的道德性和非道德性、效率的道德論證、分配正義、交易倫理、消費倫理、工作倫理、生態倫理等問題作一些深入、全面的探討,以啟迪大學生對經濟倫理的覺悟。
(一)高校經濟倫理教育要堅持以“八榮八恥”統領的社會主義義利觀教育為基礎
義利觀問題歸根結底是道德倫理與經濟利益的關系問題,它是經濟倫理的核心。由于義利關系貫穿在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到一些具體的經濟倫理問題的解決,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基本經濟倫理問題,因此,必須加強對大學生關于社會主義義利觀的教育。堅持以“八榮八恥”為標準的義利觀教育關鍵在于引導廣大學生判斷經濟行為是否正確、合理應該取決于其獲取經濟價值的手段以及運用這些經濟價值的方式是否符合“八榮八恥”。要重點對大學生進行獲取財富的倫理標準教育。在當前社會處于市場經濟中的大環境下,社會輿論和高校都贊成大學生適當的參與一些不影響學業為前提的經濟活動,如家教、推銷、兼職、勤工助學等,既鍛煉他們的能力,也對他們健全的人格形成極有益處,這其中大量接觸到的是經濟生活中的利益獲取的問題。令人扼腕的是目前高校當中出現了一些大學生為了賺錢、實現自我的價值而去參加非法傳銷組織等行為,甚至貪圖享樂、難耐清貧等思想在某些大學生當中都頗有市場等等消極現象。這種義利觀上的失范,表現在榮辱觀上,就是以財富的多寡、社會地位的高低,來評價自己和他人。把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放到經濟倫理教育的突出的地位,首先針砭的就是只講“勢榮”不講“義榮”的“唯利無義”的觀念。
另一方面,義利觀的迷失容易造成大學生心態的失衡。如果單純以財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來論榮辱,那么,按此標準,大多數來自農村的學生,既未富又無貴可言,盡管天天在辛勤勞作,卻“無以為榮”。相反,在一些輿論面前,在一些人的眼里,還成為笑談甚至鄙視的對象。這容易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壓力,形成浮躁不安的心態、形成扭曲的人格。如果任其蔓延,高校就難以和諧,社會難以穩定。只有在全校、全社會樹立起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義利觀,并使之落到實處,使之蔚然成風,那么,所有“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學生,都能夠自以為榮,自信自尊,并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敬;那些損人利己、見利忘義、好逸惡勞、驕奢淫逸的行為都會受到譴責和遏制。這樣,良好的校風、學風與和諧的氛圍才能形成。
(二)以愛國守法教育為核心,培養全面發展的市場經濟人才
愛國守法,反映的是公民個人與國家、與祖國、與社會的關系,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核心要求,也理應成為社會主義經濟倫理體系中最基本的規范。在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中,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當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提倡舍小家為大家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所以我們形成了愛國守法的優良傳統。但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沖擊,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對經濟倫理的影響日益導致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困惑。而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兩榮兩恥”再次從時代的高度、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強調了我們在經濟活動中必須堅持愛國和守法以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這也是市場經濟中全面發展的人才的根本需要。
高校應該重點在于培養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上下功夫,引導學生把愛國具體落實到珍惜學習、專心工作、熱愛生活,健康消費,把拳拳愛國之情、愛國之志轉化為效國之行。把愛國倫理教育與文化消費行為結合起來,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與共建和諧校園結合起來。
守法也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倫理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匹配的法律制度體系也在日臻完善。在此歷史背景之下,黨中央高瞻遠矚,及時明確地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的根本治國方略”,并將此“治國方略”莊嚴地寫入了我國的憲法這一根本大法。中外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量事實充分證明,現代經濟是法治經濟,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在這樣一個法治社會與法治經濟時代,唯有那些在經濟行為中嚴格依法辦事,自覺遵紀守法的人,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創造幸福美滿的人生。“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從這一意義上說,遵紀守法應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必備人格和最基本經濟倫理。高校的經濟倫理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守法教育,把它與愛國教育一起作為經濟倫理教育的核心環節去狠抓落實。
(三)以誠信教育為關鍵,促進良好學風、校風的形成
當前高校大學生中出現的論文剽竊、求職履歷造假、就業合同毀約、助學貸款拖欠不還、考試作弊等現象都是缺乏誠信的具體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又是一件契約經濟。而契約要能生效,義務得以履行,必須以忠誠守信為先決條件。離開了信用,正常交易就無法進行,市場經濟就難以維系。信用應該成為當代市場經濟的前提和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特別是在現代,日益復雜的交換關系已構建起彼此相連、互為制約的誠信關系鏈條,一旦鏈條的某一環節中斷,就會造成市場秩序混亂和經濟損失。因此,在目前我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誠信的重要作用尤為突出。所以無論是大學生將來從事什么職業,要符合現代經濟倫理的要求,都必須“以誠實守信為榮”,自覺做到有諾必踐,言出必行,以誠為本,以信立業,用誠實勞動獲取合理收益。在大學生誠信方面經濟倫理的教育培養上,高校無疑是主陣地。高校在大學生誠信素質教育方面應該克服重智力輕德育的現象,避免產生道德教育的內容過于理論化和原則化,形式過于單調和說教,缺乏多樣性和有效性等問題。不要把學生的學習成績優秀作為是學生評優、評獎、推研等的唯—依據,致力于建立—套完善的系統的大學生誠信機制,對大學生進行誠信的管理、規范和約束,使得高校大學生的誠信倫理能適應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促進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
(四)以職業道德教育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和工作倫理
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就業和發展問題是大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所以要把社會上對他們提出的職業道德要求貫穿到職業道德教育中去,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和工作倫理是高校經濟倫理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八榮八恥”的提出對于樹立科學的勞動觀和職業責任感無疑具有指導意義。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從培養職業道德意識人手,讓他們形成與本職工作相適應的職業道德觀念,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成為一個具有正確勞動觀和價值觀,“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者。一個人只有確立相應的職業道德觀念,培養起職業情感,樹立職業理想,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使他們認識到各行各業都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標,各項工作都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各種分工都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無論在哪一個工作崗位,都要“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樹立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忠于職守,熱愛本職工作。
(五)以生態經濟倫理教育為新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和消費觀
消費在人類經濟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實上,消費從來就不只是個人的私事,它總是與整個社會發生著經濟學和社會倫理角度的聯系。消費行為往往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一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消費觀念則反映出這一時期的社會心態。中華民族歷來有勤儉節約的傳統,我們黨也歷來身體力行地倡導艱苦奮斗,而社會主義榮辱觀更是明確提出了“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些都為我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經濟倫理和正確的消費觀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當前大學生中出現了所謂的“袋鼠族”、“啃老族”,出現了消費觀嚴重扭曲的現象,甚至在部分大學生中形成了以奢侈為榮的心態。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校園風氣和社會風氣。所以,高校在開展經濟倫理教育中要用生態經濟倫理規范大學生個人生活消費,反對個人生活消費中的鋪張浪費現象,提倡可持續發展個人生活消費方式,避免兩極分化嚴重,攀比思想抬頭。
總之,經濟倫理教育是人類文明的成果。在新形勢下,高校加強對大學生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統領下的經濟倫理教育是全面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