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求“真”,是指和諧社會的道德發展要符合“真”,即道德要符合當代的社會生活實際,符合人們的思想文化實際,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道德目標就是和諧社會在道德上的要求,它是對當今中國的道德國情所做的一種優化和發展。道德求“真”是實現和諧社會道德目標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和諧社會;道德求“真”;道德目標
中圖分類號:B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7-0030—03
一、和諧社會的道德求“真”
(一)道德求“真”的內涵
道德作為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構建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必須著眼于具體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和現實特點,必須依托于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和結合中尋找構建道德的立足點。“真”是道德效用性實現的前提和保證。所謂和諧社會的道德求“真”,是指和諧社會的道德發展要符合“真”,即道德要符合當代的社會生活實際,符合人們的思想文化實際,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
每一時代的道德規范都由當時的社會物質技術條件決定,并反映一定的物質技術水平。這樣的道德規范才是有效的。即有效的道德規范不僅是求“善”的,還必須是求“真”的。在當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道德所求的“真”有著豐富的內涵。(1)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當前,世界正在經歷一場以微電子、激光技術、生物遺傳工程、光纖通信、海洋開發、宇航技術、核能應用等現代高科技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已經還將繼續對人類生活方式和道德價值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2)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社會上不同的意識形態正在加劇碰撞和融合。(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市場經濟環境和法律制度環境。市場經濟造成的經濟多元化使人們的利益也變得復雜化,隨之,人們的價值觀、道德體系也呈現多元化趨勢。(4)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是當代中國最大的國情。
(二)道德求“真”的必要性
1.道德求“真”是在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背景下人的客觀需求。優良道德是符合保障社會存在發展、增進社會成員中每個人的利益這一普遍道德目的的道德。當今科技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科技革命帶給社會的變革和影響一次比一次猛烈,在這種背景下,由于時間、場合、條件等具體因素的變換,盡管人們的道德需要千差萬別,但絕大多數人的道德愿望都是符合道德目的的,都是優良道德的體現。比如,和諧的觀念已經使現代社會把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擴展到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物種之間。不僅如此,人還賦予原有的道德觀念、道德范疇以新時代的道德內涵,如工業化初期的功利主義主張一切唯利是圖,而現代的功利主義就要在不損害他人和生態的前提下追求功利。再者,人的需求是倫理道德精神嬗變的動力,在科技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維系廣大社會成員的道德價值體系出于把握生活的需要,也必定會對自身包含的內容予以揚棄,如對個人利益的尊重和社會發展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對于舊時期的倫理道德無法適應的轉變,或新時期相關倫理道德的缺失,都會有新的倫理道德補上,如舊時的婚姻父母包辦變為現代的婚姻自主;針對網絡上的道德真空區正在形成相關的道德規范。
2.道德求“真”是人們對惡劣道德虛偽性的認識和批判。惡劣道德是違背保障社會存在發展、增進社會成員中每個人的利益這一普遍道德目的的道德。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人們對惡劣道德的虛偽性已經進行了充分的揭露和批判。中國的惡劣道德建立在封建農業社會的自然經濟基礎上,因此,從倫理價值上看,其導向是以家庭為單位,重社會義務,輕個人權利;從倫理秩序看,它維護的是以傳統宗法倫理為基礎的等級尊卑的封建秩序,為確保道德的這些功能順利實現,統治者不得不借助虛偽的手段大肆欺騙人民,以特殊的統治地位把被統治者趕進這種道德的框架內。西方的惡劣道德,集中在中世紀的歐洲,一向有黑暗的中世紀之說。天主教會為了維持自己在世俗社會中的特權,炮制了大量的有關神權的教義,成為支配社會意識一切領域的意識形式,其實質也不過是為封建主義政權進行神學論證,借以麻醉人民,從而成為惡劣道德的一種表現。
3.道德求“真”是倫理道德體系本身科學化和具體化的客觀要求。首先,中國的傳統道德盡管有很多精華的東西。但其本身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急需改造舊道德,并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道德。如否定個人權利、尊嚴和自由的“五倫”,回避矛盾、束縛創造的“中庸之道”,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等。在當前意識形態多元化的社會里,能否以現代科技和現代工業文明的高度上認識傳統道德、重構新時期道德,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道德必須要解決的課題。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道德學——科技倫理學,即是關于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關系的研究;而且隨著高科技的出現和深入,科學技術發展的人道化和生態化成為科技的道德目標,如試管嬰兒引出了生殖技術倫理學,航天科技引發出了太空道德問題;信息技術使建設網絡倫理學成為必要;原子彈的爆炸催生了核倫理學,甚至醫療技術引出了有關死亡權利的道德與倫理問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具體的倫理學都是科技引發出來的,首先要考慮“善”,然后再考慮科技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真”的情況,從而構建較為科學的道德規范體系。倫理道德體系已經走向高度的科學化和具體化;因此,要構建和諧社會道德,必須把以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
4.和諧社會的道德求“真”,反映了從民族化的狹隘視野轉移到國際化全球大視野的客觀要求。和諧社會道德的求“真”,不僅要符合本民族的傳統習慣和客觀現實,還要考慮到國際化、全球化對道德的影響和作用。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情況也是極為復雜的。我們不僅要繼續堅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以和為貴的中華倫理道德精神,還要善于吸取其他文化中的倫理道德精髓,如把神圣道德與世俗道德巧妙結合的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倫理文化,提倡各民族統一、合作及民族集體主義精神和普遍要求平等、自由和社會公正思潮的阿拉伯倫理文化,等等。以東西方文化交流為例,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不僅通過牛仔褲、比基尼、漢堡包、可口可樂來傳播,還通過音樂、體育、報刊、影視和互聯網來滲透。而當代的互聯網沖破了地域和領域上的一切局限,使全球化變得現實和觸手可及。國際化、全球化對我國道德構建的影響和作用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西方重個性自由、提倡創新和鼓勵競爭的思想會給我們構建道德以借鑒;另一方面,西方社會上泛濫成災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惡劣道德也會給我國構建和諧社會道德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重構新道德規范時,一定要興利除弊,把本民族優秀的思想道德文化與全球優秀的思想道德文化結合起來,并對兩者進行比較、鑒別,取長補短,不斷完善道德規范。
二、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
(一)道德目標的含義
王海明在他的《新倫理學》中是這樣定義道德的:“道德是社會制定或認可的、關于人們具有社會效用(亦即利害人己)的行為應該而非必須如何的非權力規范;簡言之,也就是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為應該而非必須如何的非權力規范,是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為應該如何的非權力規范。”這一定義雖在“社會效用”、“非權力規范”方面有用語模糊之嫌,但比傳統的道德概念更為科學。
道德目標是人們對道德的社會效用預期所能達到的某種狀態,它因個人、階級、階層不同而有差異。由于道德本身歸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因而,道德目標也就帶有主觀性,并常常成為社會中各階級階層表達政治要求的—項重要內容。
(二)和諧社會道德目標的提出
胡錦濤同志在2005年2月19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個和諧社會的總目標基本上都是用道德或與道德緊密相關的事物作為評價標準的,可以說,和諧社會的目標就是和諧社會在道德上的良好表現,或者說,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就是構建和諧社會對于道德上的要求,因此,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也就是和諧社會的目標。在這篇講話中,胡錦濤同志又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由此可見,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三)與和諧社會道德目標相關的道德實踐背景
1.以德治國方略的提出。道德根源于特定的經濟關系,而經濟關系及其現實的運作方式并不能自發地產生道德,而且還會同自己所需要的道德發生對立和對抗。我國在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中。雖然天天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治國方略,但在實際中只抓住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走的是經濟體制改革單兵突進的發展道路。嚴峻的道德危機現實粉碎了一些人只靠法制和經濟建設就能解決一切社會難題的神話。“以德治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提了出來。
所謂以德治國,說到底是以德治人,以德治人心,也就是以道德教育人,優化人,改造和提升人的人格品位,使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從而達到治國的目的。“以德治國”絕不是貶斥法治,而是為依法治國提供必不可少的社會心理基礎和人格基礎,從而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和諧發展。
2《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與實施。為了配合以德治國,2001年,中共中央頒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一次從公民作為主體的角度直接抓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提出了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這就是:在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方面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新風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提高公民素質,是提高構建和諧社會能力的關鍵和基礎。
(四)和諧社會道德目標是對當代中國道德國情的優化和發展
當代中國的道德國情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道德觀念所發生的一系列流變的集中反映。總的來說,當代中國的道德國情是,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念還將持續復雜,道德價值標準紊亂狀況還難以改變,道德行為價值趨向更為多元。可以說,中國人正面臨著一次歷史性道德進步的變革洗禮。這場變革是艱難的和充滿矛盾的,它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傳統道德內部優良因素與不良因素之間的矛盾。如傳統道德中重視國家利益、推崇與人為善、提倡見義勇為與小農意識當中根深蒂固的自私自利在現實中就成為矛盾。(2)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所有社會成員所認可的新思想新習慣(我們姑且稱之為“新”道德)本身的先進因素與落后因素的矛盾與沖突。如尊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與惟利是圖、惟我是圖的觀念碰撞。(3)傳統道德與“新”道德之間的不和諧表現。一是傳統道德的優良因素與“新”道德的不良因素的矛盾,如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二是傳統道德的優良因素與“新”道德優良因素的不平衡,如公平與效率;三是傳統道德的不良因素與“新”道德的優良因素的矛盾。如漠視個人利益與尊重個人價值;四是傳統道德的不良因素與“新”道德的不良因素的極端碰撞,如傳統的禁欲主義與當代的“性開放”思想。
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就是針對當今中國的道德國情所做的一種優化和發展,是我國能夠實現的社會道德狀態的一種前瞻性描述。首先,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是綜合中國當代的道德國情現實以及各種矛盾的解決方案而提出的和諧社會的道德“應然”狀態。只有解決了各種矛盾,才能實現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次,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并不僅僅止于對“善”的追求,還在于求“真”、求“美”。道德目標的實現,和諧社會的實現,也就是“真”、“善”、“美”的全面實現。這些都要以當代中國道德國情為基礎,不斷提高構建和諧道德的能力,從而最終實現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
三、道德求“真”是實現和諧社會道德目標的基本原則
(一)實現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要以“善”為本,重在求“真”
“善”這個詞,從詞源上來看,往往與“美”“義”同義,都是“好”的意思。《說文解字》說:“善,吉也,從言從羊,此與義、美同意。”《牛津英語辭典》認為,善就是好,“它意指在很大或至少令人滿意的程度上存在著這樣一些特性,這些特性或者本身值得贊美,或者對于某種目的來說有益。”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善”都是肯定價值的承擔者。從倫理學的意義來看“善”,“善”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欲望、目的的屬性,“善”應該是正當的,即是指道德行為對于社會創造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的符合。
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仍然是“善”,只不過要更加體現人性化,更尊重科學和事實的“真”,力求“善”與“真”的高度統一,從而使整個社會及社會中個人達到一個“美”的理想境界。和諧社會的道德構建不僅要發揚光大“善”,還要重視“真”,即努力探討符合道德目的的“善”理論和“善”的應用實踐。如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要學會在自尊與自大之間尋找平衡;在人與人的關系上,現代夫妻理應摒棄男尊女卑的舊傳統,而代之以男女平等的新觀念;在人與自然的問題上,人們也逐漸接受了這個沒有天堂和地獄的世界。并且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的道德觀念。
(二)實現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要與時俱進。不斷發掘時代“真”的精神,不斷豐富時代“真”的內涵
要實現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就要與時俱進,不斷發掘時代“真”的精神,不斷豐富時代“真”的內涵。道德的求“真”是時代與道德和諧統一的目標和要求。每一時代總有特定的時代精神。如在黃繼光、邱少云、雷鋒、焦裕祿、鐘南山、周國知等人身上所體現的感人精神,都表現了一個時代的印記。這些高尚的道德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激勵、感召和引導作用,具有深遠的道德意義。構建和諧社會道德,首先要給這些道德精神定位,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這些豐富的道德資源,與時俱進,不斷發掘時代精神,不斷豐富時代新內容,不斷賦予時代以鮮活的道德元素,以有利于積極的道德評價,有利于公眾道德教育和良好道德規范的形成。
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首先是不斷解決各種不和諧的社會現象的過程。和諧社會道德目標實現的過程,也是不斷解決各種不和諧道德現象的過程。隨著知識和科技時代的到來而出現的道德問題是道德求“真”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例如,容易導致倫理道德混亂的克隆人技術、破壞生態環境的“氟利昂”研究項目以及網絡虛擬社會中的各種道德嚴重異化等等。科技在發展的同時,要求新的道德規范來引導和約束人們的行為,抑惡揚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時,我們也絕對不能再沿用原有的道德觀念來評價當前的科技行為問題,一定要與時俱進,發掘時代精神,豐富時代新內容。
(三)實現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要在和諧社會道德的構建機制上體現出“真”的要求
道德構建機制是形成道德規范并使之具有社會效用性的組織過程,它包括道德規范形成機制、道德規范教育機制、道德監督機制、道德評價及賞罰機制。要實現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在上述的一系列機制上也要體現“真”的要求。
首先,要完善和諧社會的道德規范形成機制。“道德都是人制定的,但是,只有惡劣的道德才可以隨意制定;而優良道德卻只能依據社會創造道德的目的、亦即道德終極標準,從行為事實中推導、制定出來。”這里的“行為事實”即是“真”。其次,要完善和諧社會的道德規范教育機制。社會成員道德素質的提高,除了依賴于個人的道德修養之外,主要是社會道德教育機制的教化作用。社會道德教育機制包括道德教育理論建設機制,道德教育組織機制,以及道德教育實施機制。其中,理論建設是前提和基礎,教育組織是中心環節,教育實施是關鍵步驟。在教育實施時,一定注意要以真善美德育主體為核心,以更新德育觀念為重點,拓展德育模式,構建新時期新型德育框架體系。再次,要完善和諧社會道德實施的監督機制,主要有自我監督,政府和法制監督和社會監督。尤其是社會監督有經常性、群眾性、輿論性等優點,是道德監督的重要形式。最后,要完善道德行為后果的評價賞罰機制。道德的評價賞罰機制是強化激勵人們道德行為的一種機制,它主要是通過對人道德表現的肯定或否定表示,實現揚善懲惡的目的。道德的評價賞罰機制包括行政評價賞罰、輿論評價賞罰、法律評價賞罰,可分為物質賞罰和精神賞罰兩種形式。上述幾個環節或步驟在實踐中一定要實事求是,遵從目標,循序漸進,在和諧社會道德的構建機制上體現“真”的要求,從而最終實現和諧社會的道德目標。
責任編輯肖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