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中國茶客,按其口味習慣,大體上可分為三派。“綠黨”:好綠茶者,人數最多,約近60%,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青黨”:好烏龍茶者,其中又分為好鐵觀音者、好巖茶者等諸派,約占25%,多分布于閩粵臺地區。“黑黨”:好普洱茶者,約占10%,主力分布于珠三角地區及西藏,新疆,內蒙等地區;此外,在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還有部分好花茶者,但是隊伍日趨減少,地盤逐漸被綠、青、黑三黨所侵蝕。
之所以將這三部分茶客分“黨”劃“派”,是因為這些茶客的口味,一旦形成,就相當穩定,隨之也引起觀念上的固執。總認為自己所好之茶,天下第一。對他茶則不屑一顧,甚而嗤之于鼻。喝慣綠茶者,以為烏龍茶濃苦如藥。喝慣巖茶,普洱茶者,又覺綠茶清淡如水,等等。
個人嗜好自然無可非議,但若因此而產生一種輕視、排斥他茶的心理,就有些遺憾了。事實上,任何一種茶,即便極小的品類,白茶、黃茶及散落各地的無名之茶,都有佳處。我因長居閩北,平時最常品的是巖茶。在相當一段時間里,對巖茶情有獨鐘。巖茶是所有茶中香型最豐富,不僅不同品種香味不同,有時同一泡茶中就有幾種香交替出現;而傳統型的巖茶,既有普洱之甘醇,又有綠茶之清爽,內容極為豐富。
然而,當我有機會走出武夷山,品嘗了一些其他茶類之后,這才發現自己固定在某一種茶上,會失去多少的享受!品過潮州的鳳凰單樅之后,發現原來這茶的香型也十分豐富,居然有杏仁、蜜蘭、荔枝、黃枝、八仙等十大香系列,而且茶湯非常甘醇,具有相當迷人的魅力。而在品過幾種高檔綠茶后,又發覺雖然綠茶湯水清淡,卻仍有許多可回味之處。比如近年來出現的安吉白茶,不但外形如花似玉,相當漂亮,茶湯也特別甘鮮。還有太平猴魁,外形粗枝大葉,香氣卻清而有韻,茶湯則淡而有味。至于普洱,開初喝時,我一點也不喜歡它那種打開舊樟木箱似的陳味,茶湯雖濃則無味;然而,當我有機會品到上等普洱茶時,就不禁為它后來居上的深沉韻味而叫絕了!
所以,盡管如今我還是以喝巖茶為主,同時也喜歡品嘗各種各樣的其他茶。多喝巖茶,主要是生活在巖茶產區,情況熟悉,來源清楚,可以比較容易地得到性價比好的巖茶。喜歡品嘗他茶,是因為每一種不同的茶,都有不同的韻味;在品嘗過程中,不僅能給感官帶來新的愉悅,也能讓自身的認識得到提高。每當我看到一種新奇茶時,都會掏錢買一點,有時可能就50克。與此同時,我也在想,天地真是大,自然太奇妙,而人,實在太渺小。不說別的,光光一個茶,就有多少你所不知道的。而人生的樂趣,也許就在這不斷的了解、探索,發現的過程中。我們未必都要如茶圣陸羽般走遍天下去問茶,卻完全可以盡可能地去品嘗各種各樣的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一種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人生境界;而若能品千種茶,難道不也是一種人生的享受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