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羅棋布的浙江舟山群島中,有一座形似臥海蒼龍的小島,仿佛鑲嵌于蓮花洋中的一顆瑰麗明珠,祥光閃耀,熠熠生輝。這就是為“中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
普陀山以唐閻立本所繪楊枝觀音圣像、九龍藻井、多寶塔為“鎮山三寶”,有古剎、金沙、奇石、潮音、幻景之“五絕”,亦有蓮午渡、短姑對跡、梅灣春曉、磐陀夕照、蓮池夜月、法華靈洞等“十二景”,更有“香清可散凈心中妄念,至味能悟得佛法妙諦”的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又名小白華山茗、佛頂云霧茶、鳳尾茶,最早源于佛頂山上之野生茶樹,其茶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時期。
自古以來,普陀山僧就有辟山地為園,零星栽植茶樹的沿襲。因茶園歸寺廟所有,僧侶以青翠香潔的茶葉敬佛和待客,故得名“普陀佛茶”。
清朝光緒年間,普陀佛茶列為貢品,1915年,普陀佛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一舉榮獲銀獎。
佛頂山尋茶記
拂曉,沐浴在清新的晨霧中,我從息耒禪院向西而行,尋訪位于梅岑路上的普陀佛茶專賣店。
我邊走邊打聽,走完了梅岑路所有的沿街商鋪,可就是問不到要找的店。因為這條路上很少有掛門牌號的,這可讓我犯了難,只得往回重走一遍。路上有古樟散發的馨香漂過,我終于找到了這個專賣店。原來這家商鋪就在路口,只是門面卻是向里的,而且距離息未小莊僅幾步之遙。
店里的普陀佛茶很多,包裝不一,品級也不一,但沒有我想要的特級散裝佛茶。我只好向當地的熟人求助,準備去島上惟一的一家茶葉工場看看,并觀摩一下普陀佛茶的制作工藝流程。可被告知,因為今年的佛茶早已趕制完畢,加上季節已過,茶場休業放假了。這可如何是好?難道我這次來普陀卻無緣請回佛茶與友人分享么?
無奈之下,只好先游覽名勝古跡了。中午時分,拿到了返程的船票,看看時間,打算去佛頂山的“茶山夙霧”景區走一遭,探尋佛茶的舊跡,也算不虛此行。
通往佛頂山的舊道很長,估計有一千多級臺階,一路上行人稀少,我頂著烈日,拾級而上。
上山的路曲折而蜿蜒,恰如人生的旅程,有順暢處,亦有阻滯時。好在每每疑無路時,卻又峰回路轉,那些鐫刻于大石上的法書,更是令我豁然開朗。山壑間時見溪澗和野茶。這又讓上山找茶的我信心陡增。
好在我是半個山里人,大約半個小時后,我登上了佛頂山。一路問了不少人,竟然都不知道“茶山夙霧”的確切地點。既然如此,我就先去普陀山最高的古剎慧濟禪寺吧,也許可以向廟里的師父探得一點玄機呢。
往北穿過一條幽長的林蔭道,來到布局獨特的慧濟寺。因為惦記著茶山,我便匆匆瀏覽了廟宇,無意發現董其昌題寫的“入三摩地”刻石,這讓我有產生一絲找茶必成的預感。果然。回到前門的佛頂山牌坊后,在一位設攤的大嬸指引下,我走近東面山峰,發現了茶園。但是,我突然發現路口立著“軍事管理區”的牌子,怎么辦?顧不了那么多了,茶園近在咫尺,我壯著膽子闖了進去。
現已臨近立夏,早就過了采茶時令,“山山爭說采香芽,撥霧穿云去路賒”的繁忙景象自然也就不復存在。茶山上的夙霧已散去,下午的陽光懶洋洋地斜射在這塊面向西南的茶山,茶園里靜悄悄的,只剩下一叢叢采摘過的茶樹,冷冷清清的。
只見茶園里的一株小樹上。懸掛著一件粗布衣服,我猜想這附近一定有采茶人。果不其然,在一壟茶叢的另一頭,我發現了一位正在采茶的阿婆。我當即走上前去,向阿婆詢問普陀佛茶的情況。阿婆告訴我,她每年都在這片茶園采茶,這里出產的茶葉叫云霧茶,清明前的叫毛尖,都是很補的。這些自采自制的佛茶,是她貼補家用的重要來源。我們聊得頗為投緣,這讓我仿佛有著“秋翁遇仙”般的奇遇感覺。

我向阿婆提出要買茶,因為鮮葉才采了半竹簍,阿婆有些猶豫。又因為茶葉在佛頂山后面山腳邊的家里。她說,從茶園翻山下去,大約要走半個多小時,而且山路很難走。我一看時間,距離上船還有一個半小時,時間非常緊迫,去還是不去?但既然來了。怎可入寶山而空手回?我當即決定陪阿婆一起下山。也許是我的這份執著感動了阿婆,老人家答應了。我幫她拎著那個估摸裝了兩三斤茶青的竹簍子,興沖沖地走出茶園。那一瞬間。我高興得直跳。并且頓悟到,我并不是在找茶。而是在追尋不時迷失的自己,而且這一刻,我也找到了自己!
下山的路很陡峭,也很崎嶇,路是村民踩出的一條羊腸小道。走了一半,發現地上嵌著一塊長方形的畫像石,上面的浮雕圖案是一只展翅的鳳凰。真是個好兆頭,因為普陀佛茶還有另外一個別稱“鳳尾茶”。半小時后,終于到了阿婆家所在的合興村。
阿婆很好客,她把我請進簡陋的屋子,然后她請出佛茶,有三款茶品,分別是雨前和雨后。均為佛頂山茶園的云霧茶。茶葉裝在三個銹跡斑斑的鐵皮大茶罐中,還用一層紗布包裹著,我一嗅干茶,一股濃郁的茶香撲鼻而來,這可是土茶呀!我讓阿婆包了兩袋佛茶。阿婆道:“這個云霧茶是可以當藥的,僅存的一點明前毛尖在老伴那里,我一時沒找到”。我已經不在意了,因為我尋到了真正的佛茶。
我和阿婆道別走出村口,坐上了順風車,急匆匆趕往碼頭。當我登上游輪,注目普陀靈境山門的時候,島上的一切都已經沉浸在祥和的晚霞之中。
在船上,我用普陀本山水沖泡佛頂山云霧茶,須臾間,只覺一脈和潤的回甘如一團祥云,自丹田向膻中冉冉升起,并直沖百會。
普陀山典故
普陀山開山于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相傳日僧惠鍔來中國留學,自五臺山請得一尊觀音佛像。在其乘船載佛回國,經過普陀山東邊的新羅礁時,突然海上出現數百朵鐵蓮花,擋住船的去路。行駛不得,舟人甚懼?;蒎娨箟粢簧^之日:“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風相送”。鍔以夢告眾,成驚異,以為菩薩不愿東渡。于是說:“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以所向建立精舍”,遂舍船登岸,將菩薩奉送上山。居民張氏請佛供養于宅,名為“不肯去觀音院”。從此,普陀山成為供奉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俗稱“海天佛國,南海圣境”。
普陀佛茶之茶藝
水:普陀山梅福庵靈佑洞清泉水
器:紫砂壺、蓋碗或玻璃杯
茶:佛頂山云霧茶
藝:綠茶之工夫泡法
煮水,候湯,備器,溫具后,置茶3——5克,以85度左右開水150毫升沖瀹,待器中茶舞停歇后,即可品飲。
佛經講“境由心生”,在品飲前請默念十遍“南無觀世音菩薩”,可益增茶味。能否真正品得普陀佛茶三昧,還需個人悟性與造化。

普陀佛茶之榮譽
1915年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獎
1979年被評為浙江省名茶
1981年獲浙江名茶稱號,為當時的浙江八大名茶之一
1984年獲浙江省“新、優、名、特”產品金鷹獎
1998年獲“中華文化名茶”銀獎
2001年獲浙江省“會稽杯”精品名茶展示會金獎
2001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
2002中國精品名茶博覽會金獎
普陀山茶旅之全程攻略
航空
普陀山機場位于朱家尖島,目前已開通至北京,上海
福建晉江、武夷山、廈門,香港的航班。
海路
目前已開通至上海南匯蘆潮港、吳凇港,寧波大榭,舟山沈家門、朱家尖的航船。
陸路
各地可先抵達寧波后,再轉至普陀山。
島內交通
目前已開通三路專線車,往返于島上各景點,此外,還提供包車旅游服務。
住宿
漁家樂、賓館、酒店。
膳食
禪林、農家,豐儉隨意。
特產
佛像藝術品、法物、普陀佛茶、普陀水仙、皋泄楊梅酒、觀音酥、五香干、南海紫菜、金鉤蝦米、貽貝干等。
節慶
普陀山觀音香會節,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普陀山之春旅游節,佛國集體婚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