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即把碑刻、銅器等的形狀和上面的文字、圖形印下來。
我國種茶、制茶和飲茶古已有之,一些重要的茶事難免有一些刻石為記,而這些碑碣被后人拓下,就成為寶貴的拓片茶文化或拓本茶文化。
拓片一:碑拓片
福建泉州南安蓮花峰石上,有一處刻有“蓮花荼襟”四個大字。偶見有人介紹此石刻時常把“蓮花荼襟”誤為“蓮花茶襟”。雖然“茶”、“荼”古時相通,但在“太元丙子”(公元376年)時主要用“荼”字,石刻亦為“荼”字。
“蓮花荼襟”意思是說,在蓮花峰上向四周俯視,只見茶園如襟如帶,相互縈帶。層層疊疊,盡是綠油油的一片茶樹。文末無署名,只落款“太元丙子”4個小字。據《中國歷史年代簡表》資料表明,太元丙子即晉·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可見,蓮花峰上的“蓮花荼襟”這一石刻,比刻印問世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陸羽撰的《茶經》還早404年,可算是福建最早的一塊茶文化石刻。而“蓮花茶襟”碑石因它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早已被拓成拓片,成為茶文化重要的碑拓片之一。
拓片二:碣拓片
位于福建北部山區的建甌市,古稱建州,是著名的茶葉產地。宋代建州北苑所產的龍鳳茶,精奢無比被認為是中國茶的“龍頭”,是中國制茶最高工藝的發源地。 建甌多山,摩崖碑碣多,又由于是茶的故鄉,種茶、制茶和品茶的歷史悠久,許多摩崖碑碣的內容涉及茶事,所以,又形成了極其獨特的福建建甌“碣茶文化”。
在今建甌市東風鎮裴橋村林垅山坡上。有一塊高3米、寬4米、厚2.5米的巖石。正面鑿有陰字8行,每行10字,計80字。文字為楷書,每字長×寬為28×21厘米,自右至左直排。這塊巖石因鑿有許多文字,當地人稱它為“鑿字巖”或“鑿子碣”?!拌徸謳r”,是福建茶鄉一處極其重要的摩崖文化,而更是福建茶鄉一處極其重要的碣茶文化。
拓片三:茶書拓本
研究表明,宋代茶書有20多部,最值得一提的是蔡襄撰于宋·皇佑元年的《茶錄》。
據悉,在宋·治平元年,《茶錄》曾以蔡襄手寫本為藍本,用石板刻成嵌在縣學壁上,并有拓本問世并流行較廣?!堕}小記》載: “蔡忠惠《茶錄》石刻,在甌寧邑庠壁間。余五年前榻數紙,寄所知,今漫漶不如前?!泵鳌ば觳硨Σ滔搴苡醒芯?,他在《重編江雨樓題跋》上說:“斯(《茶錄》石刻)自君謨時置之建州治,瘞不知年歲,近重修府藏,掘地得之。守識其古物,洗刷仍置庫舍?!敝燎宕?,楊賓在《鐵函裘書跋》中還說:“君謨《茶錄》石,間在三山陳湖州家。”其后不知去向僅有拓本流行至今。蔡襄親自手書的《茶錄》一書被列為中國茶藝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述流傳下來,《茶錄》還以其勁實端嚴的真楷筆法成為“有宋以來”稀世之珍。為后人勒石傳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