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平,號賞壺閣主人,網名“老紫砂”,杭州茗壺(紫砂)藝術館館長。結緣紫砂二十載,收藏明清紫砂古壺和紫砂雅玩五百多件,多年來致力于發掘、研究和弘揚紫砂文化,著有《明清紫砂珍賞》。
宜興制陶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但現代意義上的紫砂茶具卻起源于明代。
最早把紫砂做成茶壺的,是宜興當地一座寺廟中的僧人。后人一直稱其為“金沙寺僧”。
制作紫砂茶具最早的名家是供春。供春原本是明正德甲戌進士吳頤山的書僮,隨吳頤山在金沙寺讀書時,見到金沙寺僧人制作紫砂壺,便利用空閑時間,“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坯”,學做紫砂壺。供春的年紀比金沙寺僧小許多。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可算師徒關系。供春從金沙寺僧那里借鑒了以紫砂制壺的理念,但在形制、工藝等方面卻加以發揚光大,把紫砂茶具從民間日用器推向了藝術的殿堂。康熙年間的《宜興縣志》記載:“供春制茶壺款式不一,雖屬瓷器。海內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價購之。”因此,供春被當作紫砂茶具的初創者,奉為紫砂的鼻祖。
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紫砂壺出土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的墓葬。這是一把從明代司禮太監吳經墓中出土提梁壺的,被稱為“吳經提梁壺”。這把壺是目前已知的、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紫砂壺。壺上沒有落作者的名款,但它是與供春同時代的作品。前面講到,供春是吳頤山的書僮,吳頤山在正德甲戌(1514年)中了進士,由此來看,供春陪伴吳頤山在金沙寺讀書應該在1512年前后,供春也就是這個時候學做紫砂壺的。吳經提梁壺制作于1533年之前,此時,供春剛好三四十歲。所以吳經提梁壺具有供春制壺時期的特點,對我們了解、認識紫砂初創時期的泥料、工藝、形制風格等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吳經提梁壺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明顯的特點:
首先,泥料不同。《陽羨茗壺系》記載,初創時的紫砂是從制作缸、甕的陶土中“摶其細土,加以澄煉”得到的。并不是現代我們所見的紫砂,泥料不如現在的純,色澤不如現在的正,顆粒也比較粗。
其次,工藝不同。金沙寺僧是以“捏筑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的方式做壺身,然后按上壺嘴、壺把和壺蓋,一把壺就算做好了。供春則相對有所變化。“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文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腠”。可見紫砂茶具初創期,制壺的手法、工藝、制壺工具都與后面的不同。
第三,器型不同。初創期的紫砂茶具都比較大。《陽羨茗壺系》記載:時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明文震亨《長物志》中說:“供春最貴,第形不雅。亦無差小者。”說明供春的壺應該是大壺。吳經提梁壺高1717厘米,符合史料記載。
初創期的紫砂茶具從無到有,從僧人的偶爾為之到供春的有心制作。從日用品到藝術品,是一個不斷探索、創造、發展的過程。以今日的眼光看,初創期的紫砂茶具無論是泥料、做工、燒成、實用,都有明顯的缺陷,但如果細心品味。卻也能感受到它們特有的古雅和質樸,感受到古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