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問 如何客觀評價中國茶道?
“茶道”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詩僧釋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由此可知,早在唐代就已經飲茶有“道”了。
古往今來,談茶論道的人很多。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茶道一直未能“大行其道”。茶文化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里一個小小的板塊,而且一直流行于歷代僧道緇流、文人雅士和部分帝王貴胄間,并不完全符合社會及大眾的審美趣味。飲茶僅僅是民眾的一種品飲需求和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而已。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一直處于從屬或依附地位。
第七問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
今后能否改變這樣的局面,我個人以為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最重要的是要全面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和審美趣味,要將“茶為國飲”這一提倡落實到身邊每一個人,要有一批追求“至道”精神的人士,讓諸如茶道這樣高雅的精神融入到社會中,融入到大眾的生活中,這才能真正弘揚中國茶文化。
第八問中日茶道是怎樣的關系?
茶道只有一個,原本不分日本茶道、中國茶道的。之所以有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說法,這是因為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在精神追求上是有區別的(仍屬于對“道”認知程度上的差別),這也反映出兩個民族在地域以及文化上的差異。
另外。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在茶葉沖泡的技法以及形式上也有差異:日本茶道屬于末茶道,而中國茶道屬于煎茶道。
第九問中國茶道分哪些流派?
茶道本來是沒有流派之說的,然而由于茶道在形成和傳承過程中,受歷史文化及地域風俗的影響,使茶道演示形式呈現出獨特而豐富的個性,于是也就有了流派之說。茶道演示除了必要的形式(如茶席布置、茶器和茶品鑒選、服飾音樂配置、必要的沖泡程式等)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茶道精神貫注其中。茶道精神是靈魂,是主題。如果一定要將中國茶道劃分流派的話,我們可以將之歸類為四種流派:文士茶道,宮廷茶道、民俗茶道和宗教茶道。
第十問什么是中國茶道精神?
對于中國茶道的精神,目前明確提出的有很多,如臺灣茶學家林馥泉先生最先提出“敬、雅、潔”三字;臺灣茶藝協會提出“清、敬、怡、真”四字;范曾平先生提出“和、儉、靜、潔”四字等。雖然有叫“茶藝精神”的,有叫“茶道四義”的,但都可歸屬茶道精神。
大陸方面,莊晚芳先生提出“廉、美、和、敬”四字(茶德);張天福先生提出“儉、清、和、靜”四字(茶禮);陳香白先生提出“七義一心”說,認為中國茶道的精神核心是“和”;林治先生提出“和、敬、怡、真”四字;筆者也提出“清、和、空、真”四字,并認為中國茶道的精神核心是“真”等等。
至于是否需要統一,我以為目前尚無此必要。中國僅茶品就有一千多種,能演示的茶道程式也不下數十種。而且各地在人文歷史、文化傳承、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要用簡單的幾個字來概括其茶道精神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