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壺謹防“豆腐渣工程”
紫砂壺的基本素質就是泥的好壞,沒有好的泥,一把壺做得再好,名家章蓋得再清晰,就等于是“豆腐渣工程”建的河堤與大廈,外表漂亮,質差內敗。
因此,首先應該認識泥。現在的紫砂礦泥在古代的記載上有稱“泥”或“砂”的。泥和砂本身是兩碼事,那么究竟是泥還是砂呢?
在地層深處開采出一塊塊堅硬的石頭,在接觸空氣、水分之后,它們會自行分解成一堆泥,說明它們的本質是泥不是巖石;說它是砂,那是其中含有多少不一的石英顆粒和云母礦的成份,為此就具備了透氣性、色澤變化性,內部有微細的氣泡,故能保溫不燙手。大多因含鐵分子的原因,色澤偏紫,就叫紫泥、紫砂。
紫砂茶壺在沉寂了近一個世紀后又風風火火起來,小小一把壺的價格等于民工數年糧。在當前優質礦泥不多的情況下,形形色色的賣壺人,利用化工色素添加調制出名目繁多的泥色,如“大紅袍”、“紫禁城”、“豆葉青”,新的什么泥老的什么泥, “拼紅”、“拼紫”……常讓買壺者迷惘,而“壺說胡說”的賣壺者卻從中漁利暴富。顧景舟先生在論及紫砂壺的“形氣神態”時,他沒有預見到泥也可以大作文章。所以,現在選壺時先要看泥,不要被“化妝”色及許多夸大的介紹而迷惑。
當然,鑒別泥料極為專業,需要實地觀察并研究。我在上海高級茶藝師培訓班講課的三年中,經常就帶學員到宜興丁山去親自觸摸、對比,鑒別泥料,去看窯場,去拜訪真正的工藝大師,在他們家中看陳腐多年的泥料,觀摩陳列室中歷年各式的作品,然后再帶他們到市場上各個攤棚中去對比、鑒別。如此這般,對泥料才有一定了解。
我希望愛好紫砂壺又沒有條件實地觀察的朋友們,至少要多仔細觀察對比眼前的壺,少聽花言巧語,千萬不要買到“豆腐渣工程”的紫砂壺。
賞壺藏壺三境界
現在愛好紫砂壺的人很多,大致有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被各種形狀、大小的外形吸引,買了一把又一把擺滿一柜子,追求的是形狀與數量。現在紫砂茶壺的形式約在4500種左右,買不勝買后,就進入第二境界。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要名家的,開始追求工藝質量,并期望有升值的空間。名家的工藝特點是形、氣、神三者兼備。在許多線、面和把、流、壺鈕的銜接上一絲不茍。一般藝人一天能做6把,名家可能6天或10天做一把。因為泥的含水量、緊密度都因時間和拍打刮光中有變化,壺坯還要經過火的考驗,火候一般看不出來,名家在燒制中也有自己的掌握方法。只是當今以科技手段仿冒“名家”的壺太多,也都有各類證書,看壺底的印章早已失去意義。
第二境界的“學費”支出會超過第一境界。所以買壺不要以“名”為上,讓一把壺自己說話。有的作者雖是“無名小卒”。但卻可能比“名家”還好,日后必有成就。
第三種境界是在第二境界基礎上追求文化含量。例如壺體上的裝飾,書畫刻制等等,此書畫作者雖不是制壺人,但他卻是書畫的名家。此外,要看在制、燒、刻、書畫等工藝上的難度,或是有特殊意義的作品,或是“物以稀為貴”的作品。這一境界從物質升華到了精神。每把壺雖數量不多,但都有一段來歷,一個故事。在別人眼里也許不屑一顧,而收藏者卻是敞帚自珍、看似心肝寶貝。
品茶講究“味外之味”,賞壺也是講究“壺外之味”。孔子說“君子不器”,就是要大家不以利為目的去讀書賞物,那才是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