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個古老的茶區,在唐代就是全國八大產區之一。江西老表吃茶的風俗可謂千差萬別,豐富多姿,別有一番神韻。今列舉四種,以饗讀者。
修水菊花豆子茶:修水人吃茶很怪,把茶渣也吃下暖腹。修水縣在江西北部,四面環山,樹木蔥郁,茶葉資源十分豐富,宋代出產著名的“雙井茶”。這種茶,嫩芽有白毛,壯如銀絲,色碧味甘,列為貢品,名噪京華。當時大文學家歐陽修寫下了贊頌名句:“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
這個縣產茶也產菊,鄉下人叫做兩件寶。他們利用產茶產菊的優勢,制作別有風味的菊花豆子茶。制作方法是:先剔除菊花花蕊,只留花瓣。撒點鹽曬干,再把白皮紅心小蘿卜洗凈、切丁、鹽腌曬干,還要制作鹽姜絲、炒芝麻、炒小黃豆多種佐料,分藏罐中備用。 客人登門寒暄后,主人先擺上有蓋有托的青瓷茶碗。再取五種佐料少許,烘青細茶4——5克,沸水沖泡。吃茶的方法更奇妙了,幾泡之后,婦女利用插在發髻上的銀釵把茶渣和佐料扒入口中。男人則左手斜托碗底,右手輕擊碗側,使茶渣振動而擠近碗沿,然后用右手中指扒進口里,慢咽細嚼,既暖胃,又充饑。不管你官位多高都得這樣吃,這種茶濃、微辣、略咸、鮮嫩。外鄉人說:“菊花清涼明目,蘿卜通氣,生姜祛寒,食鹽殺菌,與茶的藥理功能相互輝映,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所以這個縣白喉病患者較少,人們說,都歸功于菊花豆子茶。與它比鄰的銅鼓、武寧縣也是這般吃法。
臨川擂茶:傳說該縣南宋時期,瘟疫流行,吞噬人命,而朝政腐敗,金兵壓境,戰火連綿,百姓饑寒交迫,無錢買藥。在苦難呻吟中,想到茶能治病,就把茶葉、生姜、胡椒、芝麻、糯米、食鹽拌和,用擂缽和擂槌把這些食物搗碎,沖泡取飲,終于送走了瘟神。時代更迭,歲月滄桑,但人們對擂茶愛慕之情有增無減,現在更延伸到更廣闊的生活領域,婚嫁添丁,逢年過節,人們都愛吃上一碗擂茶,相互祝福,平安長壽,把擂茶視為吉祥瑞草了。
南城麻姑茶:南城縣在江西東南部。相傳明代道士鄧思瑞在城郊麻姑山修道,每天必以茶湯祭祀而得名。這種茶毫茸披露,雪白如銀,湯黃明亮,香濃味雋,沖泡杯中茶芽上下翻騰,猶如蛟龍戲水,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古代士大夫家庭,如有士紳造訪,主人則選擇俊秀俏麗,從容嫻靜的妙齡丫頭,當作麻姑仙女,手捧茶盤,以半跪姿勢向客人敬茶。幾序茶后,客人連湯帶茶徐徐咀嚼,不但齒逢留芳。而且鮮嫩可口。
貴溪姐妹茶:貴溪縣每年春節后,男人忙于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則在家準備凍米粉、紅薯干、芽頭干、蘿卜干和辣菜(一種用芥菜頭加辣椒、食鹽腌制的醬菜),邀請左鄰右舍和平常來往親密的姐妹來家吃茶,而且是姐妹們輪番舉辦,一直吃到元宵節。大家歡聚一堂,邊吃邊聊,鄉村趣聞,生兒育女,家庭隱私,天南地北,無所不談。趣味無窮,其樂融融。充滿著親善和諧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