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商洛市委常委、商州區委書記張改萍在選拔任用干部及其他事項中收受賄賂等違紀違法問題已查清。陜西省紀委決定并報省委批準,近日對張改萍開除黨籍、開除公職,移送司法機關處理。(《華商報》4月18日報道)
貪官落馬,對社會而言有如惡疾去體。但反思這位貪官落馬,內中幾多悖論:
悖論之一:她具有研究生學歷,堪稱是高級知識分子,又是共產黨員,理應信奉唯物論、“無神論”;然而,她卻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神佛對自己的保佑上。據調查組查明,張改萍到商州工作后不久,就開始大搞封建迷信活動,整日癡迷于燒香拜佛、占卜問卦,以求得神佛保佑自己健康平安、官運亨通。為了打動神佛,以求得保佑,張改萍還以開發佛教旅游為名,專門請外地寺廟的僧侶來到商州區,并親自組織并參加“開光”、“灌頂”、“天供”等活動。另外,張改萍還多次前往全國許多大寺院燒香拜佛、上供布施,花費達幾十萬元,但她從來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悖論之二:她是商州的第一位女市長,并且具有高學歷和豐富的基層仕宦經歷,“仕途一度被外界所看好”;然而,現在的她卻因為以權謀私,貪圖財利,而使自己的仕途不光彩地被斷送。事實上,在當前,由于選人用人管人的機制仍然不夠完善,“仕途”的發展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即使是當事人也難以準確地掌握、預測自己的命運,因為他們的命運往往是掌握在上級的掌權者手中,這是導致許多前途看好的領導干部最終沒有潔身自好以等到美好前途,而是選擇了趁機撈一把的腐化墮落之路的重要因素。為什么一位在仕途上本可以有光明前程的人,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誤入歧途?有關部門在對領導干部的教育、監督、“保護”等方面,又該吸取些什么樣的教訓?這值得人們深思。
悖論之三:當前中央一直在高調表示要嚴懲腐敗,反腐敗一直保持高壓態勢;但她貪贓枉法、以權謀私的腐敗行為發生并非一次,而是有許多次。那么,為什么貪官要貪這么多、這么久才能夠被發現?是不是少貪、小貪就可以無驚無險?如果張改萍只貪一次兩次就罷手,或者小貪一點,是不是就很有可能繼續官運亨通?反腐敗打雷難入貪官耳,下雨不濕貪官身,是時下常見的一種怪現象。幾乎所有的貪官都是“唱并腐敗著”,即一邊高唱著反腐敗、接受反腐敗教育,而另一邊卻繼續肆無忌憚地腐敗。反腐敗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并未能建立起足夠的公信力,也依然缺乏健全的威懾機制,這也是導致許多官員敢于頂風作案的重要原因。
悖論之四:按照新聞報道中的說法:“1999年10月,時年42歲的張改萍被調任商洛工作。隨著職務的變化,私欲日益膨脹,被拜金主義俘虜的張改萍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作撈取錢財的資本?!憋@然,這等于是說張改萍官越做越大,私欲也就越來越嚴重,最后淪為腐敗分子。按理說,官越做越大,其政治修養、官德修養等都應該越來越高,也就應該越來越能夠拒絕腐敗,為什么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出現如此悖論?顯然,如果不是此前其存在某些腐敗行為并未被查處,不是她“帶病提拔”,則這就表明,權力確實具有很大的腐敗“副作用”,權力越大的人往往越容易陷入腐敗,并且是越大的腐敗。權力越大就越難監督和約束,而缺乏民主監督約束的權力則必然導致腐敗。
悖論之五:張改萍是商州市長(區長),顯然要經過當地人大機構選舉產生,因此在對上級政府負責的同時,也應該對當地人大機構負責;但是,最后是由省委、省紀委接到“雪片般”飛來的舉報信之后,引起了省上領導的重視,才被立案查處。由此可見,代表地方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的地方人大機構等當地的權力監督約束機構,是多么地軟弱乏力,根本不足以對本地政府主要官員起到真正的監督約束作用。基層民主培育不足,基層法治建設尤其脆弱,這也是導致許多地方官員敢于瞞上欺下、胡作非為的重要原因。
悖論之六:作為官員,本應該是人民群眾的公仆,她手中的公權力也本應該只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但她卻屢屢陷入腐敗泥沼,站到人民群眾利益的對立面,她手中的公權力也被用來謀取私利。顯然,這是最根本的一種悖論,它表明,群眾對于公權力的行使應該保持最高度的警惕,群眾應該積極爭取自己的民主權利,以強化對公權力的監督、約束、控制,否則,公權力就有可能反過來被某些貪官掌控利用,反而成為損害公共利益的有害之物。
其實,當前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大大小小的腐敗分子還是層出不窮。在張改萍身上出現的這種種悖論,在其他的貪官身上也往往得到體現?!澳昴隁q歲腐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反腐敗任重道遠,治標而難以治本,民生維艱,念之令人幾許唏噓!
(責編/孫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