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需要“旗手”嗎?
新華社:去年巴金去世后,誰是當今文壇的“旗手”?老作家蔣子龍和四川省作協副主席何開四認為,現在的中國作家可以用“臥虎藏龍”來形容,由于題材的多元化,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特點,要在不同的領域做出好的作品,很難用一個標準來衡量。“所以從作品來看,現在要出現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旗幟性人物很難,因為大家的實力都很平均。”中青年作家表示,中國文壇不需要“旗幟性人物”,不論精神也好,藝術也好,都應該是自由的。
簡評:樹“旗手”,在中國文壇是一個傳統,比如,“魯郭茅巴老曹”,無論他們的道德文章,人格魅力,還是在中外的影響力,作為文壇的“旗手”,是當之無愧的。巴金逝世后,推舉當今旗幟性的人物,體現了對發展現階段中國文學的關心,但是,一個時代的文學的領軍人物,并非通過一種人為的認定就能夠確立其地位的。文學界需要不需要“旗手”,是時代的發展,民族文化的發展,文學命運的發展選擇的必然結果。
如何看待“娛樂化”?
《人民日報》:“娛樂化”一直是令人關注的一種文化現象,并且娛樂化形成了一股文化潮流。電視節目“選秀”,網絡里“做秀”,作家講“明星效應”,出版商在書名和包裝上只求賣點,對人物的介紹也開始標榜所謂“娛樂化報道”,連詩歌界都想推出“天王”,各個行當似乎無不以娛樂化為改革的法寶。至于那些排行榜、網絡歌曲、娛樂節目、電影大片,更是娛樂再娛樂,好像唯有娛樂化才是起死回生、轉危為安的靈丹妙藥。
簡評:這是一個娛樂化的時代,娛樂化的泛濫,有當今信息技術的普及這種物質因素,其實,更重要是文化,精神信仰在這樣一個時代處于一個逐漸衰落的狀態,結果就是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轉變成娛樂的程度而被人們接受,“除了娛樂業沒有其他行業”,而本來意義上的文化就蕩然無存了。娛樂可以解脫工作、生活的壓抑,滿足淺層次的需求,但“娛樂至死”,最終不能推動個性的發展,也代替不了優秀的文化……
“殺人游戲”僅僅是心理游戲?
人民網:一個叫做“殺人游戲”的群體性娛樂活動在國內很多城市的年輕人中間悄然流行開來。據有關人士稱,全國大約有100萬人接觸過該游戲,其中大部分為學生和白領。有人說,“殺人游戲其實是個心理游戲。而它的內容,也跟暴力完全沒有一點兒關系”,“喜歡殺人游戲,是因為覺得可以在這里放松一下,緩解工作壓力”。但在普通人眼里,這個游戲的暴力外衣讓很多人不舒服,擔心會不利于參與者的身心健康。人們質疑:這款游戲究竟有什么魔力,它代表的是一種什么價值取向?
簡評:游戲的這種暴力色彩,其實目前在相當多的游戲中存在。游戲《反恐精英》,“血液”和“尸體”充斥畫面。《雷神》中血腥屠殺場面頻繁出現。《天之煉獄》以血腥暴力為賣點……如此多的血腥暴力游戲內容,把游戲文化帶入了歧途。進入當代世界,隨著消費經濟時代的到來,把娛樂消遣活動作為經濟,把游戲作為產業,游戲成為商業市場的附庸形式,追求功利,追求商業化,追求價值利益,越來越成為游戲的直接目的。游戲文化評論者更從我國目前網絡游戲法制不健全方面找出原因。其結果之一就是,網游中帶有暴力血腥色彩的游戲紛紛出現……
社會流行語的價值
《人民日報》:從去年以來,中國主流報紙所評選的流行語仍在我們的生活中流行、應用著,比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十一五”規劃、神舟六號(神六)、節約型社會、和平發展、一籃子貨幣、油價上漲、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取消農業稅等……它們涉及國內時政、國際時政、經濟、科技、教育、體育、文化娛樂等。社會流行語是依據媒體的發行量、媒體價值、閱讀率、發行地域、發行周期、涵蓋領域等因素,在掌握了大量文字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做動態跟蹤研究的結果。
簡評:一般來講,一個歷史階段,社會生活中總會出現、興起、流行一些頻率較高的新詞語(新話語)。語言與世界和現實的聯系最為密切,我們感知一個時代的脈搏,我們感受民族的生命活力,語言是一種最重要的形式。社會流行語盡管無法囊括以往社會生活的全部精髓,但可以通過它基本把握社會的趨向。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在某一方面又總是通過社會語言來展示它的精神特征的,它是時代生活的一面鏡子。
城市青年重拾“媒妁”?
新華社:南京舉行了一場“萬人相親大會”,在本應是年輕人唱主角的“相親大會”上,卻滿是替子女尋覓對象的父母的身影。與其說這是“相親會”,不如說是“做媒會”,“媒人”就是婚齡青年的父母。類似的現象,在天津、上海、杭州、重慶、深圳等大城市已不稀奇。據父母們介紹:家長越俎代庖,一是因為年輕人忙于工作學習,二是一些大齡青年性格內向不擅言談,而父母們有閑暇,經驗老到,更易溝通。但是,年輕人仍堅守自己的愛情婚姻觀念,婚姻并不是全部,他們還有事業,有更寬廣的生活空間。
簡評:今天的“集體相親”,不過是這多元化的婚戀方式的一種,人們對它的態度,就像看待其他多維的婚戀方式一樣,有的喜歡,有的則抱謹慎、懷疑的態度。這也就是說,人們只把“集體相親”看作是男女追求愛情關系的一種模式、一種途徑,并不能最終決定青年男女是否喜結連理。人們更懂得婚戀中的愛的價值最重要,婚戀的幸福內涵更甚于任何婚戀形式。所以,我們不妨對“集體相親”多些寬容,多些理解,切莫匆忙否定這種婚戀交友的形式……
幸福感列入和諧社會指標體系
人民網:“你生活幸福嗎?”“幸福感”將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正式列入北京市統計局每年進行的和諧社會指標體系調查。幸福感調查,從個人收入、工作、居住條件、人際關系以及綜合評價等五個方面觀察居民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市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和心理感受調查是評價社會是否和諧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市民都不幸福不開心,這個社會就沒有了和諧的基礎。
簡評:一個和諧社會,應該是社會制度穩定,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科教進步,文化繁榮,人民生活殷實。把“幸福感”列入和諧社會指標的體系,實際上,是更加注重了社會生活中作為主體的個人主觀感受、心理感受。經濟發展也好,文化繁榮也好,還是人民生活富足,都可以具體內化為一個人的幸福感受。人們如果沒有幸福感,說明一個社會的發展是有缺陷的。當今和諧社會的目標,為我們提供了創造幸福的機會。
閑暇是產生文化的基礎
《新京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閑閑書話》。沈昌文、陸建德、止庵等讀書界名人對“閑暇是產生文化的基礎”談了自己的看法。沈昌文說,“我希望能一邊聊天,一邊吃飯,一邊談書。我希望以后大家多提倡一點閑讀書”。陸建德說,閑暇是中國當下很缺少的一種精神,閑暇實際上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中國現在多的是什么呢?多的是專業。當年當大眾文化在英國流行的時候,英國的大哲學家們突然提倡閑散,因為有了閑散這個精神以后,你做事情才可能從興趣,從愛好出發,避免了功利色彩。
簡評:閑暇是產生文化的基礎,這是說到了文化的一個本質問題。歷史上的一些哲人,比如羅素早就說過,閑暇是普遍幸福的源泉,對文明的發展是重要的,為藝術的培養,科學的發現,寫書,闡述哲學和提出文雅的社會禮儀,提供了條件。今天富裕的生活已經提供了充足的閑暇時間,但是,閑暇文化并未有真正地建立起來,閑暇精神更是少人提出。所以,提倡閑暇文化,對消解這個社會的物欲色彩和奢靡氣息,重視人文關懷,和性靈的培養,很有積極意義。
培養閱讀經典的能力
《中國青年報》:湖北少兒出版社推出《圣人100句》叢書,分別精選了老、莊、孔、孟的智慧哲語編撰成冊,是一套很好的青少年傳統文化讀本。注解部分,既用現代的語言,把古人之理說得明白曉暢,又把筆調拓寬,從中國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求得論證,讓讀者在吸取道理的同時,開闊了視野,豐富了閱歷。配圖也獨具匠心,趣味橫生,大大加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閱讀這些經典作品,應該是從孩童就開始的人生修煉,因為每一個字句,都指向心靈,引導生活。
簡評:中學生目前閱讀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它們的閱讀時間大部分被時尚流行讀物、電予網絡文本所占據,加以社會上閱讀率下降的閱讀氛圍,青少年的閱讀正在與經典拉開距離。但是,以經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是傳承的、習得的,培養青少年閱讀經典的能力在這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當今閱讀文化經典氛圍越來越缺少的環境下,這個任務卻是艱巨的。而出版旨在提高少年讀者閱讀經典能力的祖國經典,文化眼光則更顯得遠大……
設立“文化遺產日”的意義
《人民日報海外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日”的設立借鑒了國外的成功經驗。在中國,設立“文化遺產日”的倡議得到越來越多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和支持。設立國家的“文化遺產日”,對于增強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引導民眾廣泛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促進中國建立國家保護為主、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新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簡評:保護祖國文化遺產,是目前文化媒體上討論和關注的較多的問題之一。其實,目前,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嚴重。設立“文化遺產日”意義重大。文化遺產傳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同時也關乎國家前途和命運。文化遺產,是“歷史獻給現在的禮物”,我們應該把這份“禮物”比較完善地獻給未來。
(責編/孫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