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的引導力和可視性在于其內容的厚度和思想深度。基層電視臺要想創作出精品,讓自己的新聞出彩,就必須在厚度和深度上下工夫。這是基層電視臺新聞報道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
新聞作品厚度的承載離不開報道者的全局意識
它要求新聞工作者不僅要有在微觀上明察秋毫的能力,更要有在宏觀上把握大局、參透事物真諦的本領。對于平凡的事件,只要作者站得高,看得遠,立意好,有獨到的思考,能深刻地揭示作品之外更深層次的內涵,就能在人云亦云中別開生面,在眾目睽睽中獨辟蹊徑,在強手如林中技高一籌。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曾播出過兩條反映我國博物館發展和改革的新聞,即《十二省區文物精品聚羊城博物館打開大門整資源》和《記者調查:期待改革的博物館》。新聞報道了我國博物館首次聯辦文物精華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并介紹了這一效果的取得來自各博物館打破畫地為牢的發展模式,走資源整合、舉辦精品展覽的新路子。在播出第二條《期待改革的博物館》中,作者分析了我國博物館面臨的形勢:一方面,全國2200多所博物館在弘揚優秀文化、保持珍貴文化遺產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展覽陳舊、服務僵硬,無法滿足參觀者的需要。報道從現象背后的關鍵性原因進行分析,揭示出了我國博物館發展亟待改革的現實。這兩條新聞講述的并不是什么“爆炸性的大事件”,相反,“博物館”是人們日常關注較少的“冷點”,但報道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說明無論新聞題材是否重大,只要能從全局的高度出發,精心提煉主題,同樣會讓作品凸顯應有的厚度,會讓受眾感受到新聞事件的特殊價值。在當前的新聞報道中,一些基層電視臺的屏幕之所以被平庸之作充斥著,究其原因就是部分采編人員缺乏宏觀意識和把握全局的本領,在采編新聞時,忙于搶素材,疏于深加工,往往被新聞信息的表象所束縛,缺乏對新聞素材的橫向拓展和縱向揭示,以致生產出了大量的深度差、立意淺的新聞作品。
讓新聞作品有厚度,角度很重要
一般來講要從大局出發,小處著眼,構思要新穎,問題要集中,要深入現場,掌握生動感人的典型和細節材料。記者只有通過扎實的采訪,才能產生深切的感受,才能透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樣的作品才有厚度和深度,才能產生較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巧妙運用新聞背景,在進一步深化作品主題上出厚度
任何新聞事實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環境和原因,這些構成了新聞背景。新聞背景雖然不是新聞作品的主體,但它對于補充、交代、對比、襯托和解釋新聞的主要事實、交代和新聞事件有關的歷史和環境材料,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新聞作品顯得豐滿、有厚度。
從獨特視角上著筆,靈活運用報道形式,透過事實看問題,能凸顯作品厚度
當今,傳播技術手段日趨先進,信息傳遞速度不斷加快,受眾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他們已不滿足于一人一事、單向單線索的淺顯報道,他們渴望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希望新聞從業者全方位、多角度地揭示“新聞背后的新聞”,不要只交代新聞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相關情況,還要交代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后果和影響等。武漢市電視臺曾播發過一組《這個蓋子不能揭》的連續報道,報道從馬路下水道蓋子丟失,一些群眾深受其害開始,接著,記者一路跟蹤報道蓋子丟失的原因,采訪了市政管理局、廢品收購站、公安局特業科等,使人民群眾了解了下水道蓋子為什么會丟失,問題出在哪里,主管部門采取過哪些措施,現在的態度怎樣,下一步打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等。報道的信息容量大,結構完整,給觀眾以較大的視聽沖擊。
有人認為,深度報道等同于連續報道、系列報道,其實不然,有的新聞事件單篇消息或通訊或評論完全可以揭示問題的深度,這就要求記者運用靈活的報道形式,該用消息的就用消息,該用通訊的就用通訊,該用評論的就用評論,不要隨意拉長報道。報道要有厚度并不是說篇幅應當如何長,而是指揭示的問題要深,要透過新聞事實看問題的癥結,在癥結背后繼續找問題,抓出與眾不同的新聞角度。
思想是社會的靈魂,力量的按鈕。所以說,新聞的價值在于其思想的價值,新聞的可視性在于其思想的深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但報道的目的并不是讓受眾去做同樣的事情,而是讓受眾從中注意什么、思考什么,給受眾的思想以潛移默化的啟發和影響,推動其轉變或進步。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新聞的思想體現通常讓位于事實的本身,在字面上“引而不發”,給受眾留下思維的空間。這樣,在讓受眾充分感悟新聞的思想的同時,還會豐富新聞的內涵,增加新聞的厚度和深度。
一是要運用標題凸顯會議新聞的含金量。除了重大會議以外,對各種專題性、專業性會議的報道,一般只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會議的實質內容,開門見山、先聲奪人地傳達會議的核心信息。
二是讓領導開口講話,增強會議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電視會議新聞中盡可能多地運用同期聲,包括現場背景聲和領導同期聲,捕捉能生動體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行為和語言,既能傳達信息,又能展現領導的個性。
三是充分運用鏡頭語言,克服用文字代替畫面的現象。除運用豐富、順暢的會議畫面外,還應當適當地采用相關的圖像、數據、字幕及示意圖,以豐富信息量,增強可視性。
(作者單位:駐馬店電視臺)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