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有人說它是報紙的“旗幟”,有人說它是報紙的“眼睛”,還有人說它是報紙的“靈魂”……“旗幟”也好,“眼睛”也好,“靈魂”也好,總而言之,是說評論在報紙上占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它關系到報紙輿論導向及喉舌作用的發揮。作為黨委機關報,新聞評論不僅代表了編輯部的政治見解,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同級黨委說話,可以說,黨報的重要新聞評論,就是作為黨委的聲音出現在報紙上的,讀者往往是通過閱讀黨報的評論而意識到應當做些什么和怎樣去做,明確提倡什么和反對什么。
近年來,各級黨報對新聞評論工作高度重視,刊載出一批思想性、針對性強,道理講得深,與實際聯系緊,頗受讀者歡迎的評論文章。
但是,縱觀黨報新聞評論的現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報紙,新聞評論仍然沒有在輿論引導上發揮應有的作用;有的評論沒有抓住群眾思想上出現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有的深度不夠,說服力不強;還有的行文不能平等待人,讀者厭讀、不讀。凡此種種,都應引起重視。
要改進評論,加強評論,需要對影響評論質量的諸因素進行“綜合治理”。
當前,評論讀者不多的原因之一,就是評論的“八股味”太重。毛澤東同志曾經列舉黨八股的幾大罪狀,如空話連篇,言之無物;裝腔作勢,借以嚇人;無的放矢,不看對象;語言無味,像個癟三;甲乙丙丁,開中藥鋪等等。因此,評論寫作,首先要解決給誰看的問題。這個問題反映的不僅是寫作技巧問題,更是思想作風和群眾觀點問題。毛澤東同志談到學習問題時說:“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什么是中國氣派?就是要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中國特色。矯揉造作、生搬硬套、洋腔洋調不是中國氣派。中國氣派應當具有中華民族之風度、做派和氣勢,適合中國讀者的思維特點、心理特征、傳統素養、語言習慣,使讀者感到親近、熟悉、夠味等。在評論中展現中國氣派,可以引用歷史事實、故事喻解現實之事,使評論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巧妙地結合起來,以增強說服力;可以引用群眾的俗語、成語、諺語,通俗生動地把道理說到群眾的心坎上;可以運用一些富有哲理性、形象性的名詩、名句,來闡釋當前的矛盾和問題,使讀者入耳入腦。總之,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吸引讀者,引導讀者,打動讀者。只要努力,新聞評論完全有條件創造具有中國氣派的清新文風。
此外,隨著深度報道在我國的崛起,新聞界產生了一批頗有“轟動效應”的解釋性報道、分析性報道、思辨性報道、預測性報道等,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既報道新聞事實,又帶有濃厚的評論色彩。它們之所以受到歡迎,就是因為它們能夠滿足讀者的需求。這就啟示我們:新聞評論,應當努力尋找與新聞的交會點,加強針對性。如果還是停留在“一例子、二論證、三結論”那種單一因果關系的套路上,就難以走出困境。評論應當也可以在充分體現自身固有特性的基礎上,借鑒新聞多角度、立體化的思維方式,不僅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對新聞事實表明態度、發表意見,而且也可以通過對新聞事實的具體敘述和說明來增強說服力。以下幾種形式不妨一試。
報道式評論——從具體的報道對象入手,夾敘夾議,層層深入,使讀者在接受事實的全過程中接受觀點。
討論式評論——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集中幾種有代表性的不同看法和意見,展開討論,使讀者在對紛繁復雜的觀點比較中贊同評論員的意見。
對話式評論——通過對某一事件或思想認識的對話,讓評論與讀者的關系拉近,在對話中引導讀者認識真理,明辨是非。
材料式評論——選擇、集萃有典型意義的材料,用一紅線穿珠,如剝繭抽絲般,把材料中蘊涵的觀點亮出,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認知。
我們必須明確,評論是旗幟,但不是報紙上所有的言論都是“旗幟”。筆者認為,只有代表同級黨委和編輯部的評論,才能稱得上是“旗幟”。通常它包括社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等,即所謂主體評論。除繁榮各種小言論外,改進評論的主攻方向應放在主體評論上,因為重點在此、難點在此,潛力也在此。
從現在的情況看,一般的小言論多,群眾性言論多,依附于新聞的評論多,主體評論則數量較少。主體評論數量少,就會減弱新聞的宏觀指導性。
從評論的體式上看,宜少用社論,多用評論員文章。社論規格較高,它一般針對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發言。而評論員文章形式上比較自由、靈活,內容上又可以起到社論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所以我的意見是,把改進評論的重點放在評論員文章上。
從評論的內容看,既應當有務虛型評論,更應當有務實型評論。就是說,要根據上級的精神和部署,結合本地貫徹實施的實際情況,進行評析和指導,這樣,既能體現地方特點,又能從特殊性中體現普遍性,從局部看到全局。
報紙水平的高低,是看評論水平的高低。
改進評論,要從基礎工作抓起,把機構建立起來,把隊伍抓起來;評論不易寫好,應當采取有效措施,調動評論作者的積極性,適當提高評論員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做到“兩個優先”,即:優先傳閱有關文件,參加有關會議,及時“吃透上頭”,提高政治敏感;優先保證有時間深入生活,調查研究,“吃透下頭”,把握社會脈搏。還應當提供深造機會,讓他們參加專業培訓,進行理論研討和學術交流。在保證輿論導向正確的情況下,還應當鼓勵他們大膽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總之,努力造就一支具有敏銳目光、深邃思想、深入實際、知識淵博的評論員隊伍,是提高評論水平的前提條件,我們必須予以重視。
(作者單位:南陽日報社)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