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題報道主要是指圍繞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動及相關社會熱點所進行的集中的、大規模的戰役性報道,是正面報道的重要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觀念的多樣,單一化、模式化、概念化的報道形式無法適應公眾的需求,而憑借綜合的、多形式的、多內容的深度報道形式——重大主題報道就應運而生。重大主題報道不僅解讀政策、反映事實,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幫助解決問題。它突破一人一事、一地一隅的局限,不僅以深取勝、以活取勝、以新取勝,還在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上強化新聞報道的創新意識,貼近改革開放的實際。做好重大主題報道,對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社會輿論、推動各項事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當今,一些成功的重大主題報道策劃周密精當、內容全面厚重,以豐富的版面形象、清新的語言風格、深邃的思想內容走近讀者,有效地提升了新聞價值,產生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同時,它也成為媒體謀求自身發展、樹立品牌形象、擴大社會影響的一個重要手段。
基于對重大主題報道的理解和實踐,筆者認為,創新是重大主題報道的靈魂。創新力就是影響力,創新的水平決定著媒體的影響和社會責任的體現。要讓重大主題報道常做常新,不斷推出精品,有持續不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具有前瞻性、時新性、可讀性,就不能一般化、簡單化、表面化或以固有的、陳舊的模式出現,必須以創新指導新聞實踐,否則不僅會使媒體功能受到制約,也必然使讀者感到乏味。
創新的源泉——以群眾觀念指導選題
重大主題報道往往反映的都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會熱點問題。因此,必須堅持“三貼近”原則,以群眾觀念指導選題,在增強與人民群眾的貼近性上做文章。堅持群眾觀念,是媒體永恒的選題方向和表現視角:一方面是能確立平民觀念,吸引群眾關注的目光,有效提高宣傳水平,起到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是能拓寬報道領域,使媒體擁有不竭的創新源泉,滿足群眾的多樣化需求。重大主題報道主題重大,思想性強,作為一種重要的報道形式,要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級中心工作及熱點,以鮮明的選題立意,在群眾中挖掘有價值的報道素材,敏銳地把握時代脈搏,通過最佳選題,從多角度、多層面來反映和深化主題,旗幟鮮明地宣傳政策和中心工作、報道社會熱點,為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一是“慎”。慎就是確定選題要慎重。選題是新聞報道的前提。選題不是可以信手拈來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出的,只有在認清大局、弘揚主旋律的前提下,研讀政策、把握形勢,吃透素材,加強對社會輿論和公眾心態的調查、研究、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質,才能站在時代高度上確定最佳選題。選題的質量直接決定著報道的質量和社會影響,必須深思熟慮。如果主題定不準、定不好,就會偏離事物的本質,小則沒有什么宣傳效應,大則造成負面影響,形成誤導或引發矛盾。因此,媒體應該對選題進行慎重的思考、比較、篩選和判斷。但是,慎并不意味著縮手縮腳、束縛自己的思想,而是既要認真思考,又要當機立斷。
二是“熱”。熱就是要抓熱點,結合熱點確定選題。社會的發展必將伴隨著新舊矛盾的沖突,特別是在信息時代,這樣那樣的熱點不斷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這種情況下,群眾關注相關政策、信息、新聞事實所涉及的熱點并迫切希望媒體提供權威、真實、有效、實用、豐富的信息,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政策、認清形勢、把握角色。熱點之所以成為熱點,就是其關乎黨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影響廣泛、深遠,關注度高。可以說,熱點是重大主題報道的立足點和著眼點,因此,媒體不應該圍著雞毛蒜皮的小事打轉轉,應當圍繞熱點選題立意,通過重大主題報道,不僅努力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達給人民群眾,還要及時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這是媒體的權威所在,也是媒體使命和責任的體現。
三是“近”。近就是強化貼近性,讓選題貼近群眾。也就是說,把重大主題報道作為一種把熱點變為群眾易于接受的事實和角度的重要載體之一,把報道的重點和視點確立在基層,同時,報道的內容和形式、切入點也要根據群眾的情況來確定。在群眾中發現典型、挖掘典型、選好典型,并用群眾的語言來增強報道的感染力和可讀性。只有這樣,才能激起群眾的興奮度和關注度,增強親和力,讓他們從中既感到說的是身邊事,又感到是言己所欲言,產生親切感。否則,讀者會感覺到“與我無關”而無興趣閱讀。從選題確定到文章構思、落筆,再到排版,我們要時時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這樣的選題是否符合群眾的口味、能為群眾提供多少有價值的信息、他們的接受程度如何、能不能幫他們解疑釋惑、能否滿足他們的需求,等等。總之,只有選題貼近群眾,才能避免高高在上、板著嚴肅面孔、帶著說教口吻的報道出現,才能不斷推出像和讀者面對面一樣,語氣親切、語言明快、表述準確、進行平等交流和溝通的佳作。另外,媒體還要善于創造條件讓群眾參與、加強編讀互動,進一步擴大重大主題報道的力度和影響。
創新的關鍵——以精心策劃打造精品
創新重大主題報道,做好策劃是關鍵。策劃能讓我們極大地開拓并有效地利用新聞資源,吸引群眾廣泛關注新聞事件、參與報道過程。策劃是一個思考、分析、實施和運作的系統工程,通過策劃,可以讓群眾更好地了解政策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和熱點的發展趨勢,支持中心工作。媒體要使自己的重大主題報道有特色、有吸引力,就需要通過獨具匠心的策劃,集思廣益,不斷創新報道內容和形式,有效增強報道的思想性、指導性、可讀性,努力打造精品。
一是“快”。快就是策劃要快捷,搶先一步,先聲奪人。時效是新聞的生命,同樣也是重大主題報道的生命。因此,在進行策劃時,必須擯棄“慢功出細活”的傳統觀念和習慣性邏輯,建立超前性思維,從已經和正在發生的事物出發,遵循自然和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對該事物可能發生的變化及變化趨勢作出有預見性的判斷。同時,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對重大主題迅速作出反應并確定選題;一旦確定選題,就要尋找最佳角度盡快進行報道。如果報道內容和形式都很好,但沒有什么時效,就會步別人的后塵,成為馬后炮,就不能稱為精品。就熱點而言,它雖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但是總要露出“蛛絲馬跡”,如果能敏銳地接觸它、關注它,就能及早形成輿論,而形成輿論越早,引導的效果就越好。從這個意義上說,媒體應該建立重大主題報道快速反應機制,一旦有什么熱點或突發事件發生,就能高效運作、迅速策劃,最大限度地保證時效、體現應有的新聞價值。
二是“實”。實就是策劃要實在,不能浮躁。媒體應該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不媚俗,不獵奇,不搞花架子,策劃實實在在的高質量報道。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不少媒體經常推出弘揚主旋律、格調高雅的好作品,但是,也有一些媒體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比如:有的很注重形式,策劃的報道看上去轟轟烈烈,版面處理也很醒目,做的卻是表面文章,顯得華而不實;有的為了迎合少數讀者的心理,小題大做,抓住一些瑣事炒來炒去,人為制造賣點,顯得很庸俗;有的想當然地擴大自己的影響,為了策劃而策劃,虛張聲勢,顯得很膚淺,等等。媒體應力求通過策劃,悉心研究重大主題,充分分析熱點的復雜性及其社會影響,不斷推出有規模、有聲勢且有穿透力、凝聚力和影響力的報道,充分體現重大主題的深度和高度。
三是“獨”。獨就是要追求獨家報道,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避免人云亦云。現在,許多新聞資源共用,選題也相似,媒體要想創新,擴大自己的影響,關鍵是要有更獨特的角度、更靈活的報道策略、更豐富的信息、更實用的內容,提出新穎獨到的見解。因此,采編人員要樹立辯證的觀點,善于挖掘新選題,注重抓住問題的本質和主流,通過與眾不同的構思,使分析更到位、評論更透徹;對于老選題,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等,找到新的報道角度和切入點。
四是“活”。活就是策劃要靈活,敢于突破,不墨守陳規,不僵化保守。策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協作與配合。因此,在立足于正面引導的前提下,媒體的思想要先到位,通過選題的策劃、標題的策劃、內容的策劃、版面的策劃、文字的策劃以及人力資源的策劃等多角度、多層面的細化,通過對素材的精心取舍和組合,對報道的過程和總體效應有更好的把握,使報道形式更靈活、報道內容更豐富、報道角度更開放,更富有感染力、沖擊力、震撼力和親和力,以獨具的魅力和影響走到群眾中間,走進群眾心里。
創新的體現——以全面透徹成就厚重
重大主題涉及的政策、中心工作、熱點等影響較大,與之相對應的重大主題報道只有有思想、有見解、有內涵,做到內容全面、說理透徹、揭示深刻,才能實現創新,以更好地深化主題,成就報道厚重。可以說,只有重大主題報道蘊含之“深”之“全”之“廣”,才有對政策、中心工作及熱點分析之透徹、清晰,才能有讀者閱讀的“淺”,才便于理解和接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輿論引導的積極作用。換句話說,有深度才能被接受,有接受才能產生影響,有影響才能談得上引導。具體到報道中,要對政策、中心工作等新聞主題和新聞事實進行廣視角、多層次、立體化的審視,充分挖掘和展示其深層內涵,讓人民群眾從中看到重大政策走向、社會發展主流和事物變化的主要方面,幫助他們透過現象尋求本源,從而更加有效地引導他們多從大局看問題,多從總體看問題,多從主流看問題,多從長遠看問題。這是重大主題報道滿足讀者需求的重要原則,也是媒體增強指導性和權威性的根本途徑。
一是“深”。深就是深入事物的本質,把道理講透。重大主題報道不能隔靴撓癢般做表面文章,在一般解釋性的層面上孤立地、靜止地反映事實,應從多方面、多層次透析事物,把前因后果和縱橫交錯關系理清、講透、辨明,力求準確地總結過去,反映現實,預示未來,解疑釋惑,使讀者清晰地看到問題的產生、發展過程及其社會影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時明確新聞事實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意義,認清事物發展主流以及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因素,對其有客觀、全面、正確的認識和評價。
二是“全”。全就是報道要全方位。即樹立求異性思維,根據事物的發展趨勢,通過不同層面、從不同角度對重大問題進行報道。因此,就某一個重大主題報道來說,不能是零碎的,也不能是間斷的,作者更不能根據自己的偏好來想當然地決定只報道哪一方面,應該是全方位的、客觀完整的,盡可能多地利用不同新聞體裁的組合,如平行、對比、逆向等,盡可能地從一個問題的多個角度、多個側面去分析,進而指明問題產生的環境和涉及的問題。不僅如此,還要按照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不但回答是什么,而且回答為什么,變平面報道為立體呈現,充分揭示新聞事實的本質并前瞻發展趨勢。
三是“廣”。廣就是報道視野要寬廣。由于重大主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有時單純就事論事就無法滿足宣傳需要和閱讀需求,同時,有的問題涉及面廣,其復雜性決定了它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少重大主題之間常常有著內在的聯系。因此,在進行重大主題報道時,要根據新聞事實情況,盡可能地向相關領域拓展,在更廣闊的背景下進行精到的參照、對比和解讀,對新聞主題進行跨時空、立體、多維的闡釋,努力增強報道的輻射力。與之相對應,要延伸報道范圍和采訪范圍,對相關領域及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并集納豐富的歷史背景材料,在此基礎上,對相關信息等再進行有機的融合,實現新聞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更加有效地深化報道內容和層次,引導讀者從宏觀和微觀來更好地感悟重大主題的深遠意義和豐富內涵。
(作者單位:河南教育報刊社)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