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息為主體構成的新聞欄目是電視機構顯示要聞總匯的主渠道,是觀眾了解國內外大事的主要窗口,在新聞類節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幾年來,消息類電視新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宣傳黨的政策比較穩定;權威性進一步加強;消息結構開始改變,報道面明顯擴大;時效性提高,剛剛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消息增加;報道形式有所創新,可視性提高;新聞直播數量加大,觀眾親臨感增強等。我國電視新聞界已經把“深化新聞改革,提高新聞質量”作為自己的工作重點:第一,傳播消息是電視的重要職責;第二,辦好消息類新聞欄目是提高權威性的關鍵;第三,消息類新聞是影響輿論最直接的節目;第四,消息類新聞是電視節目的“輕騎兵”;第五,消息類新聞是一個臺水平高低的標志之一;第六,辦好消息類新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能夠雙豐收。在上述共識的影響下,消息類新聞開始辦出自己的特色,顯示出電視新聞的個性特征,并以其權威性、時效性、社會性較強而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一、電視新聞的重要地位
按照新聞媒介問世時間的先后順序,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四種傳媒各有所長,互相之間無法取代。但從傳播新聞這一功能來看,電視具有快速且聲畫并茂的特征,消息類新聞在傳播速度上占有絕對優勢,人們開始通過廣播收取信息逐步變成通過電視新聞獲得信息。
各級電視臺的發展史告訴人們,建臺伊始是以設立新聞部開始的,自辦節目是從消息類新聞開始的,只要建立電視臺,就要先辦新聞節目。歷史和現實對新聞節目的“偏愛”,使得各級黨和政府對電視新聞十分重視。電視新聞成為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紐帶,政府發布政令的渠道,溝通領導與群眾關系的橋梁。電視新聞的重要性在我國是不言而喻的,其權威性是需要花大氣力來維護的。我國電視新聞代表黨和政府的聲音,負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在表現形式上也要求有很強的規定性和嚴肅性。正是有了這些統一的要求,使我國電視新聞有了規范和標準,從而帶來了電視新聞權威性。
二、電視新聞的真實性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正因為如此,我們黨向來重視新聞的真實性。我國電視新聞自它誕生之日起,就繼承了我黨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堅持新聞必須真實的原則,并善于從宏觀上、本質上把握新聞的真實性,要求記者發揚實事求是的作風,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加強調查研究,報實情、講真話,不追求轟動效應,不搞假、大、空,而是以具體的事實闡述黨和國家的立場和主張,反映人民群眾的正當要求。由于電視新聞具有“照相般”的寫真功能,每一個畫面和同期聲,都要經得起億萬觀眾的審視,任何取巧行為,都逃不脫觀眾敏銳的目光,一旦有失實之處,就會失去存在的價值,也會動搖電視傳媒的權威性。
我國電視新聞界總是力求全面地看待事物,努力從總體上、本質上把握事物的真實性,并且以自己的實踐,嚴格遵守《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采寫和發表新聞要客觀公正。不得從個人或小團體利益出發,利用自己掌握的輿論工具發泄私憤,或作出不公正的報道。工作要認真負責,避免報道失實。如有失實,應主動承擔責任,及時更正”。
三、電視新聞的時效性
電視新聞對重大事件報道的時效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提高,電子新聞攝錄手段加快了新聞攝錄速度;電波傳輸可以做到與新聞現場事態發生發展的同步報道;衛星電視打破區域的限制;電視采訪轉播車和移動衛星地面站等通信設備,可以將現場的信號直接向電視臺傳輸,在時間、空間上使新聞事件的進程與報道同步。雖然今天我國的電視機構具備了先進的器材設備,但這并不等于電視新聞的時效性就可以隨之而來,還需要電視從業人員觀念進一步更新。時效性是新聞價值的重要因素。心理學的分析表明,“先入為主”是一個重要的規律,同一件事由于接受先后不同,對心理影響的效果也有明顯差異,先到者印象深刻,傳播效果好。因此新聞媒介競爭也體現在時效上,搶獨家新聞,搶首播,以此來提高新聞節目的收視率。電視新聞傳播技術、傳播方法在時效上占有獨家優勢,但是真正發揮時效,還需要記者、編輯、監制在新聞敏感方面獨具慧眼,這樣才有可能讓新聞以最快的方式與觀眾見面。
在提高時效性方面,電視界想方設法,不斷提高口播新聞和字幕新聞的數量及質量,口播新聞可以增加新聞的時效性。重要新聞的最新動態,當圖像新聞來不及傳送時,可及時用口播作報道。在電視節目播出中,每當有重要新聞需要及時傳播,而又不便中斷正常節目播出時,常用字幕在畫面下方左右移動出現,它傳播的是最新的、又為觀眾感興趣的新聞信息。電視新聞的時效性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并不是一味地圖快、搶時效,有時播出是為了選擇最佳的傳播時機,這種最佳時機就是節目新聞價值最大的時候,當快不快,便會使節目內容成為明日黃花,失去應有的價值和作用;不當快而快,則可能添亂,使問題復雜化。電視新聞傳播面廣影響力大,每個節目都應力求最佳時機播出,其中的“快”與“慢”、“等”與“搶”的辯證關系是要認真把握的,把握的技巧需要總覽全局,服從于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選擇播出的最佳時機。
四、電視新聞的社會性
新聞媒介面向廣大觀眾,它的傳播是向社會開放的,因此具有社會性。傳播的社會性是新聞的共同屬性,傳播社會性規律也起著制約作用。新聞價值是選擇和衡量新聞的客觀標準,事實有無價值是客觀的,報道傳播以及它的社會效果如何,同樣也是客觀的。越是面向大眾、面向社會大多數的新聞,群眾越是歡迎。新聞報道要充分考慮選題內容和群眾的關系,要考慮是否為大多數人所關心,使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從而提高新聞價值。因此,電視新聞選題取材要有針對性,滿足群眾期待心理,突出群眾欲知、未知、應知的內容。電視新聞的社會性另一層含義是依靠群眾辦新聞。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的報紙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是少數人關起門來辦。”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歷來是黨報的優良傳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新聞工作的基本規律。電視新聞自誕生以來,也一直繼續發揚這一傳統,依靠全社會辦電視,建立能廣泛收集新聞的報道網和屬地網絡。總之,依靠群眾、依靠社會辦電視,大大擴展了信息渠道和新聞來源,大大體現了電視新聞的社會性。
(作者單位:漯河電視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