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新聞是新聞的一種,必須具有新聞的基本特征,脫離了新聞的服務,就不能稱其為服務新聞。由此可見,服務新聞,是以提供實用的資訊為目的,對新近發生的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實的報道。它既有服務性又具有新聞性,本土化、貼近性、民本取向是服務新聞的特色,直接提供有用的服務,是服務新聞的最基本特征。服務新聞的大量出現,是媒體走向市場的必然結果。因些,要寫好服務新聞,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實踐。
一、從一般新聞中找到與讀者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要素。如:今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問題。這是一個會議新聞題材,就其會議內容來講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要把它寫成服務新聞,記者就可以把切入點選在這些內容上:①如何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②怎樣縮小公務員地區間收入差距、公務員基層收入多少?③地區津貼制度特別是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有哪些內容?④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有哪些規定?⑤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待遇有哪些調整?⑥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各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和城市低保對象補助標準提高多少?這些內容都是記者向讀者傳遞服務新聞的立足點。記者只有到政府各主管部門認真采訪,才能摸到準確的信息,寫出高質量的服務新聞來。既報道了各級黨政部門貫徹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實際情況,又及時準確地向讀者提供了具有實用性很強的服務新聞。因此,記者應把一般新聞作為選擇服務新聞的視角并由此再進行深入采訪,及時寫出較好的服務新聞來。
二、從熱線電話、群眾來訪、來信中發現對人們有實用價值的新聞內容。近年來,媒體與讀者互動已成為眾多媒體運用的主要報道形式,如多家新聞媒體都開設了新聞熱線欄目或版面。事實上,新聞熱線正是根據讀者提供的線索進行的新聞報道。就南陽日報群工部所開的熱線欄目“民情速遞”的來稿,讀者所反映的問題多與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關,歸納起來有:水、電、路、氣、費。這些問題一旦報道出來可以說都是服務新聞。如,每年一到春、秋兩季開學之時,熱線電話反映學校亂收費的問題比較多,南陽日報就有計劃地組織記者通過采訪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教育收費問題進行報道,解答了讀者的疑問,也有效地制止了一些亂收費行為。因而受到了讀者的歡迎。
三、從新聞追蹤報道中選擇,盡可能把有些新聞事實寫成服務新聞。有些新聞報道,本身并不是服務新聞,但在對這類新聞的追蹤報道中可以選擇相關的新聞事實把它寫成服務新聞。如,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廣州中山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發現“齊二藥廠”假“亮菌甲素”,造假者把用于工業用途、劇毒的“二甘醇”替代“丙二醇”,制成假藥送入市場。就這一舉國關注的事件,記者也可以從服務性角度入手進行跟蹤報道,寫成一篇服務新聞,可以這樣設問:真的“亮菌甲素”功能、成分及適用范圍有哪些?“二甘醇”用途、毒性如何?“丙二醇”為何物?本地市場是否有這類假藥?如何鑒別?
四、從黨和政府各類文件中獲取信息,給讀者提供實用性的服務新聞。黨和政府各級機關文件規定中,都蘊藏著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信息,記者都可以信手拈來,寫出服務性很強的新聞來。如:南陽市人民政府關于規范中、小學校收費曾作過不少規定,下發過不少文件,記者就可以把文件中的部分條款摘錄出來,最好用最新的文件規定,寫成服務新聞,及時地告訴讀者各類學校是如何收費的信息。
服務新聞有其自身的寫作規律,因而它也有其自身的寫作要求。具體有以下四點。
一、增強服務意識,維護公眾利益。在日常生活中,服務新聞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記者在采寫的每一篇服務新聞里,對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數據、每一個細節,都要認真掂量一番:這是不是讀者需要的,對讀者的生活有什么用?信息的可靠性如何?能否產生負面影響?這些都是記者要把握的關鍵點。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維護公眾利益。
二、找準服務角度,精選采寫內容。這就要求記者首先必須具備高度的新聞敏感,像抓其他重大新聞那樣去認真捕捉新聞線索和深入采訪;其次要盡可能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只有了解到讀者需要什么,采寫起來才會“游刃有余”。比如,5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高了國內成品油價格。記者不僅要及時地告訴讀者各類油價提高多少,而且還要運用經濟學原理,聯系國際市場油價變化的態勢,及時告訴讀者油價上調的原因,幫助讀者解疑釋惑,使讀者對油價上調既不心慌,也沒抱怨,理解國家的價格政策。這是服務新聞記者的基本功。
三、信息真實可靠,采寫詳實周到。服務新聞是直接為公眾的生活提供最實用的信息,就這一點來說,服務新聞也具有生活的指導性,既是指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誤導公眾。因此,記者提供的信息必須真實可靠,要像報道其他新聞一樣,去認真核實每一件事實、每一個數據和每一個細節。除此之外,提供的信息應盡可能詳實周到,這樣才能做到“服務到位”。所謂“服務到位”,即讀者看后不用多思,照著辦就是了。這就要求記者在獲取信息時,切忌不可被假象所迷惑,要盡可能做到“去偽存真”。如,我們在報道股市新聞中,許多技術圖形,在家居報道中的裝飾效果圖,汽車報道中的技術數據、列表等,這些都應對讀者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
四、把握報道分寸,及時跟蹤報道。報道分寸的把握,是每位服務新聞記者能否勝任工作的尺度。有些服務新聞,什么時候可報,什么時候該報,報道到什么程度,記者必須心中有數,不可人云亦云。生活中的現象是比較復雜的,作為記者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事件怎么發展?信息怎么發?記者必須心中有數,要留有余地。信息有了進展,要循序漸進,及時跟蹤,要把這種信息的前因后果弄明白,盡快地給讀者一個滿意的答復。這是服務新聞記者的高明之處,話不可說滿,事不可做絕,要讓讀者有一個適應的時間,給讀者一個思考、認知的過程。這是服務新聞記者要努力追求的目標。
(作者單位:南陽日報社)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