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報專刊的辦報思路上,現在有一種令人憂慮的現象。
這種現象是:專刊與新聞版的地位和作用被截然分割,新聞版姓“黨”,是主流媒體;專刊姓“副”,擔負著可讀性、服務性、有用性等職能,因為新聞特別是主流新聞信息的“自覺缺席”被邊緣化,只能作為正刊的一種“補充”而存在。
之所以強調專刊新聞的“自覺缺席”,是因為即使是在有的黨報專刊辦報人眼里,專刊的新聞性也顯得不那么重要,他們覺得,抓新聞、搶時效是新聞版的事情。造成這樣一種誤解的后果是:不少專刊的新聞含量低,含金量更低;缺乏有影響力、引起讀者強烈共鳴的優秀新聞作品;編采人員由于長期得不到歷練,辦刊水平與正刊相差甚遠;專刊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定位與特色,面目模糊,關系稿與軟廣告也乘虛而入……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其實,相比于專刊的其他體裁,最能激起讀者共鳴并引起強烈反響的,永遠是優秀的新聞作品。而作為一個貫徹著“三貼近”要求的黨報專刊,不報道、不反映所在領域正在發生的、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事情,怎么能夠吸引住它那個讀者群的眼球、獲得影響力與競爭力?一個游離于政治與生活之外、沒有新聞敏感與社會責任感的專刊,又怎能不被邊緣化呢?
無論是從專刊自身發展還是從黨報的做大做強來講,作為黨報重要組成部分的專刊都不應被邊緣化,更不能被自己主動邊緣化。
黨報專刊主流化的途徑是自覺地做新聞專刊。結合專刊的自身特性,筆者認為,黨報的專刊新聞可以探索一條“高度”與民生相融合的道路。
“關注民生”是近年來黨報改擴版高高擎起的一面旗幟。黨報要改變以往那種刻板僵硬高高在上的工作報道模式與俯視視角,就必須真正走進百姓生活中去,報道百姓身邊的人和事,包括他們的生活態度、生存環境、生存狀態與喜怒哀樂等。
受整體版面設計與職能區分影響,正刊上的重要版面往往被時政氣息濃郁的動態新聞所占據,高端互動的東西較多。相比之下,專刊關注民生有自己的優勢。
首先,可以拓展民生新聞的深度與廣度。專刊更長的編排周期與更為寬裕的版面為民生新聞的深入挖掘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理應成為實踐報紙新聞改革、體現報紙民生視角、民生情懷的重要陣地。其次,專刊做民生新聞更易做出“獨創性”,出獨家新聞。與正刊的動態消息與突發新聞不同,專刊關注民生往往采取全景式、多方位、立體化的深度報道、專題報道,題材大多靠編采人員自己從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探尋、去挖掘,各個專刊各顯神通地選擇自認為最有價值的民生新聞,因此“原創性”強,少有“撞車”,讀者也避免了在信息同質化傳播下的閱讀疲勞。
其實,無論財經、社會、教育、科技、法制等哪類專刊,無不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尋找到它們與民生的契合點,就有可能找到能夠吸引讀者眼球、引起讀者共鳴的好新聞。
但是,作為黨報專刊,僅僅只有民生還不夠,專刊的黨性決定了它的新聞里不僅要有民生,還要有“高度”。
黨報專刊要體現指導性與思想性就必須要有高度。中國記協主席邵華澤曾撰文講,指導性是新聞宣傳的靈魂。我們在關注民生的時候遇到的可能是海量信息,將經過選擇的信息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指導性。我們知道,無聲的報紙其實是會說話的,它的話語暗含在每篇文章中,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宣傳方針下,專刊上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怎樣報道、報道之后想達到什么樣的宣傳效果等,都顯示了專刊想要表達的立場與態度。因此,對同一事件不同報紙的專刊處理方式往往是不同的,這其實就是一種“高度”的比拼,孰優孰劣,讀者自有自己的評判標準。
黨報專刊要實踐“三貼近”必須有高度。讀者最愛看、最能引起他們共鳴的,是那些關注國計民生、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報道。可是,事實證明,當這些報道因為搶“第一時間”而往往只有“第一落點”時,并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他們急于想知道更多的事情,以及為什么?怎么辦?那些能夠揭示事件背后真相、原因、趨勢的調查跟蹤式報道、解釋分析式報道等深度報道是讀者接下來最想看到的。而要回答這些問題,記者就必須帶著思索去采訪、去探尋,報道中,思想的深度隨著事實的深度閃爍出來,引導著輿論,也影響著受眾的生活。
黨報專刊要獲得公信力影響力必須有高度。現在不少民生新聞正在步入一個誤區:膚淺、瑣碎,為了爭奪眼球迎合某些讀者的低級趣味,為了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不顧事實、誤導視聽……嚴肅的民生新聞成了無聊的市井新聞,黨報的權威性公信力受到了嚴重挑戰。
要塑造公信力,作為主流媒體的專刊必須摒棄新聞報道中的膚淺與媚俗,用高度的思想性尋找新聞立足點,客觀、公正、準確、完整地報道新聞事實。筆者認為,做“高度”與民生融合的新聞,就是做既具有主流新聞意識又關乎民生的新聞,它要求記者在采寫、編輯在編排中不僅要有高度敏感的新聞意識、平民視角的人本意識,還要有為國為民的“政治意識”,而這不僅為黨報專刊的編采人員提升了業務水平上的“高度”,還有社會良知、責任感與職業道德上的“高度”。
權威性與可讀性的關系。黨報具有與生俱來的權威性,這本身就是一種高度。但高度并不排斥可讀性,相反,只有讀者易讀、愛讀,權威性才能得到體現。在可讀性方面,民生題材的新聞是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重要內容。
主題與視角的關系。如果說,主題代表了專刊的高度,那視角就往往關系著專刊的人本意識與人文情懷。作為主流媒體的黨報專刊,新聞的主題常常是時政化的,與當前宣傳形勢密切相關,可切入點必須是生活化的、社會化的,主題與視角的關系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黨報專刊新聞中“高度”與民生的融合。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社)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