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從事新聞業,清末就有了,抗戰時期更是涌現了一批優秀的女記者。開風氣之先的上海,在抗戰前女記者還是鳳毛麟角,但抗戰勝利后,上海各報紛紛延攬女記者,一時成了一種風尚。
1945年~1949年間上海報刊中曾以女記者名義出現的女性大概有60人之多。主要有《中央社》的陳香梅、《申報》的謝寶珠、《新聞報》的嚴洵、《大英夜報》(后商報)的池廷熹、《和平報》的陳羽新、《正言報》的李青來、《辛報》的許瑾、《文匯報》的麥少楣、《新民晚報》的高汾和周光楣、《聯合報》的姚芳藻、《世界晨報》的邵瓊等。
上海女記者中最出名的無疑是陳香梅和謝寶珠了。1944年,剛從大學畢業的陳香梅加入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因英語流利,被派采訪盟軍新聞,尤其是陳納德和他的飛虎隊,這為以后兩人的傳奇故事埋下了伏筆。抗戰勝利后她被調往上海中央通訊社工作,良好的綜合素質加上女性特有的風度和氣質,采訪國際新聞這一當時女性很少涉及的領域,小有名氣。謝寶珠在上海生長,家里頗為富裕,進入《申報》當記者后,便以穿著打扮極其摩登而出名。1946年夏季,因國內時局的錯綜復雜和美國參與國共調停等因素,廬山會議成了全國矚目的焦點。大批記者擁上廬山,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新聞神經戰,謝寶珠和陳香梅是當時廬山上僅有的兩位女記者;謝寶珠十分活躍,常采訪到其他記者難以采訪到的新聞。《申報》第一版上常常刊出她的文章,如《蔣夫人的廬山生活》、《主席在匡廬的生活》、《馬帥夫人蔣夫人同游牯嶺街》、《廬山一角》、《在廬山,看政局》等。1946年8月3日《申報》“每周畫刊·廬山之夏”的照片,多為謝寶珠所拍,其中還有一張她和司徒雷登的合影。而她在廬山的生活也成了許多記者采訪的好材料。1947年,謝寶珠和《申報》采訪部主任吳嘉棠結婚后,便退出了新聞界。而陳香梅與飛虎將軍陳納德結婚后自然也不會再出來跑新聞,而是開始了更為豐富絢爛的人生。
舊上海女記者的另一大特色是記者來源比較復雜。似乎什么人都可以來當一回女記者,女作家改行當女記者倒還屬正常,但像“美人魚”楊秀瓊這樣的游泳冠軍、像姚玲這種歌手以及女白云(陳霞飛)這種話劇演員等改行做記者,則無疑增添了上海灘女記者群的熱鬧。自然“花瓶”、“交際花”、“花蝴蝶”之類的稱號便接踵而來,批評也就在所難免。
記者而為“女”,在當時的社會便大有可談。于是女記者的長相、穿著、能力、情感、生活等無一不被小報和社會新聞類期刊報道,成了茶余飯后的談資。這些花邊新聞不足為信,但我們不難從中看到當時社會對女性從事新聞事業的偏見。在不正常的關注下依然堅守在新聞崗位,則顯示出她們美麗柔弱的外表下那顆敢于走自己的路、追求男女平等的心,從中我們也可看到中國女性為追求男女平等所走過的漫漫長路。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