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國經濟發展到人均GDP過1000美元的關鍵時期,構建全體人民和諧相處的社會,已成為當前全社會的共同目標。而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提出,是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堅持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與本質。作為電視主流媒體,就應該把宣傳以人為本當作新聞輿論最鮮明的主線,突出宣傳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宣傳貫徹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取得的巨大成果和進展。
一是轉變觀念,要破除“媒體本位”、樹立“受眾本位”思想。
所謂“媒體本位”,就是從媒體的自身利益出發而又回歸媒體的做法。其表現,就是以媒體的主觀喜好取代群眾的喜好,群眾關注的問題,媒體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而群眾不感興趣的事,卻沒完沒了地報道。不是千方百計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是從媒體自身利益出發,一切圍著市場“賣點”轉,把經濟利益置于社會利益之上。更不能允許的是,一些地方媒體尾隨少數人的喜好,追奇獵艷,以“性、星、腥”之類的低俗報道誘人,曲解多數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凡此種種的認識與做法,使媒體遠離生活、脫離群眾,嚴重損害了電視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可見唯有樹立唯物史觀,強化親民、為民意識,做到心中有群眾、筆端有百姓,才能變“媒體本位”為“受眾本位”。
例如,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時代先鋒》欄目中,推出的《執法為民的好法官宋魚水》、《領導干部的榜樣——牛玉儒》、《為民解難信訪干部——張云泉》、《為民模范——周國知》等,報道的共同之處,就是選擇了這些先進典型人物,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哺育下,他們以奉獻精神來貼近百姓,對人生持奮發向上的積極態度,對事業全身心地付出,并通過電視屏幕上一幅幅真實、精彩、動人的畫面,入情入理地展現了這批時代典型,清正廉潔、執政(執法)為民的先進事跡。通過一個個時代典型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向人們頻頻傳遞出一種自我努力、奉獻社會的精神力量,鼓舞大家共同奮斗。這樣,把每一個時代典型的屏幕形象會聚在一起,就是一個當代奉獻者的群體形象;每一個時代典型者的故事積累,將促進優良社會風氣的形成并作用于老百姓。
二是以民為本,變“工作視角、業務視角”為“生活視角、思想視角”。
過去,我們的電視媒體往往以“俯視”角度看群眾,高高在上,發號施令,指手畫腳,媒體的“興奮點”,百姓“興奮”不起來;百姓的興奮點,媒體“興奮”不起來,造成了傳播者與受眾的隔膜與錯位。
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電視傳播主體就要充分考慮受眾的心理與要求,根據受眾的需求精神,選擇最佳的主題與角度。記者的新聞視角,就要“聚焦”到群眾最關切的問題上,“聚焦”到民眾欲知而未知的信息上,“聚焦”到民意民生上,“聚焦”到百姓的愿望、要求和呼聲上。這種視角的轉換,由于充分考慮到受眾的心理和拍攝內容與受眾的接近性,因此,在電視媒介傳播上能對受眾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從而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例如,2005年中央電視臺對全國“兩會”的報道,緊緊圍繞“兩會”熱點制訂了以“構建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為主要內容的報道方案。新聞中心注重將會內熱點與會外焦點相結合,通過新聞、專題、特寫、評論等形式,配合當前正在進行中的形勢教育宣傳,強化了對熱點問題的解讀,在代表委員審議討論中重點加以表現,同時還在《共同關注》、《每周質量報告》、《法治在線》等常規欄目中推出配合報道,以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報道視角,對這一重要理論的現實意義和遠景目標進行了充分宣傳。特別是《新聞聯播》節目播出的《為了數千萬農民工的權益》、《讓9億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大賬小賬看宏觀調控》等報道,抓住了黨和政府的關心、“兩會”重視與人民群眾普遍關注之間的契合點,設計出了精彩的節目內容,以生動性和可視性營造看點,突出了報道與老百姓的貼近性,優化了傳播效果。
三是構建和諧社會,電視傳媒需要進一步增強親和力,把握好輿論的力度與熱度。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媒體面對的不再是單純接受灌輸的對象,而是充滿自主精神、選擇能力日趨增強的受眾。那么,對電視傳媒來說,就要在拍攝報道內容和形式上注入更多的感情,充滿人文關懷,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貼近受眾,善解人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新聞輿論更具親和力。
媒體的親和力,就是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中——以人為本,在報道上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主體能力,也是媒體變革報道方式,講究引導藝術,使輿論引導取得實效的內在功力。比如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2003年7月,用《群眾利益無小事》為題推出的系列節目,秉承“靠事實說話”,分別對10個新聞事件展開調查,既報道那些體察人民疾苦、替百姓著想的感人事跡,更注意批評曝光那些侵害人民利益、違反“三個代表”的人和現象。調查第五集《停電風波》,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真相:北京市化學建材廠家屬區的55戶居民被供電局停了電。炎炎夏日,那些居民,特別是那些年老體弱者更難以忍受高溫的煎熬,孩子們也只能勉強在微弱的燭光下看書。供電局對此的解釋是,他們沒有繳納電費。可經記者調查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簡單,進而揭露了這場風波的事實真相。所謂“公道自在人心”,使人們欣喜地看到一批敢說真話、敢聽真話的人在屏幕上頻頻亮相,作為具有重要社會功能的電視主流媒體,才能越來越充分地發揮其輿論監督作用,越顯示其倫理功能——抑惡揚善,成為社會成熟度的標志之一。
由此可見,電視媒體親和力的“親”,就是與百姓親近、貼近,反映百姓想知欲知之事,說群眾想說欲說之話。“和”就是“和風細雨”,而不是疾風暴雨,使新聞輿論起到“潤心”細無聲的作用。“和”就是基調平和,細水長流,保持輿論常態,讓受眾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就是要注重平衡,報道以事實為準繩,顧及各方面,防止“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堅持科學發展觀,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把握好電視宣傳輿論的力度與熱度。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