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新聞、出版自由是現代民主社會確立的公民的基本自由之一,它對保障公民對政府的監督,保證政府聽取民意、凝聚民智,保障公民的知情權,促進民主社會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種權力都具有侵略性,新聞出版自由盡管不是權力,但是作為一種積極的、動態的權利,一旦被占有優勢的強者肆意行使,就會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形成新聞侵權。當新聞出版自由與人們的其他權利發生沖突時,如何平衡二者的關系,是當代司法實踐中的一個難題。本文從新聞侵權抗辯的角度,對此問題進行分析。
新聞侵權與抗辯事由的概念
新聞自由對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和知情權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新聞自由如同言論自由一樣,是一種可克減的權利,并非絕對的自由和權利,要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和制約。第一,國家的限制,即來自公權的限制;第二,民事主體享有的某些民事權利的限制,即來自私權的限制,如公民的名譽權、隱私權等權利。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對言論自由作了兩項限制:(1)尊重他人的權利或名譽;(2)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衛生或者道德。我國憲法第51條對權利的行使作了通常的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均存在一定的限度,只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才會受到法律保護,超越了這個限度就構成對他人合法權利的侵害。而新聞報道一旦超越了新聞自由的合法限度,就成為新聞侵權。
在侵權法上,抗辯是指被告針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提出使自己免責或減輕責任的事由,抗辯事由是在承認被告在行為外觀表現上已經構成侵權行為的前提下,使被告并不因此承擔侵權責任,或者承擔相應較小的侵權責任。抗辯事由是與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歸責原則聯系在一起的,特定的侵權責任總是與特定的抗辯事由共存,抗辯事由都具有對抗性和客觀性兩個特征。所謂對抗性是指破壞對方當事人直接行使其請求權,抵銷、減少對方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所謂客觀性則是指該事由是客觀存在的已經發生的事實,主觀臆想不能成為抗辯事由。
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
在新聞侵權中,抗辯事由主要有以下幾個。
被報道人同意。被報道人同意是指被報道人在報道以前明確地作出表示,允許新聞機構和作者進行報道。通常是新聞機構或者作者在報道發表以前,將樣稿送交被報道人審閱,被報道人表示同意發表,則在該新聞發表以后,被報道人就不得再以新聞侵權而提出請求。被報道人同意之所以成為抗辯事由是依據民法誠信原則,任何人不能在他人根據自己的意思表示作出行為以后,又作出否定表示,使他人受到損害。
被報道人的同意通常情況下應當是明示的,即被報道人明確向作者和新聞機構表示可以進行報道,但是如果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一定的慣例,可以采取默示的形式表示同意。被報道人的同意還應當是真實意思的表示,在因為欺詐、脅迫、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同意表示不能構成新聞機構或者作者的抗辯事由。被報道人的同意還應當是在知道報道內容的前提下作出的,如果被報道人并不知道報道的內容,僅僅表示可以對自己進行報道,并不能構成新聞機構和作者的抗辯事由。新聞機構和作者也僅僅在被報道人同意的內容范圍內免除責任,如果報道的內容超出被報道人同意范圍,就其超出范圍承擔相應責任。
履行公法義務。新聞機構擔任著一個國家宣傳機器的職能,任何一個國家和政府都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通過新聞傳媒宣傳政策、發布命令,新聞機構因此也承擔了許多公法的義務,即根據政府要求刊登、發表、播放由政府決定內容的新聞報道。對這些報道新聞機構只有被動地接受義務,無法決定其內容,沒有權利改變刊登的事項。如果這些報道侵害他人權利,仍然由新聞機構來承擔責任,顯然有失公正,因此新聞機構在履行公法義務刊登新聞侵害他人權利時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受害人可以直接向發布消息、制作和決定刊登該稿件的政府主張權利,要求賠償。
新聞機構客觀刊登被報道人與他人之間的論爭。新聞機構客觀化、中立化是新聞機構基本職業道德要求。所謂客觀化、中立化是指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向社會公眾提供一個發表不同意見的平臺。在刊登這些意見時,新聞機構不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兩種意見之間存在分歧,新聞機構也應當如實客觀地刊登,以保障公民言論自由。對于這些新聞中存在的侵害他人權利的言辭,新聞機構不應當承擔責任。這是履行新聞報道客觀中立的要求所決定的,而且被報道人有機會為自己進行辯護,消除不良影響。社會公眾對于這樣報道也會持批判態度,不會輕信一方意見,因此很難說存在損害事實。
新聞機構在進行這些報道時,應明確表明,例如在新聞中寫明“本報道不代表報社意見等”,若新聞機構不能明確表明,使讀者產生誤解,仍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同時新聞機構還應當為被報道人提供答辯機會,即發表被報道人對前一報道的態度,以平等對待每一種意見。如果新聞機構在報道時存在明顯偏向,不給被報道人答辯機會,則違反了公正報道原則,使讀者無法綜合評價,構成誤導公眾,屬于新聞侵權行為。
被報道人過錯。被報道人過錯是指在新聞報道中,被報道人故意向新聞機構提供虛假或侵害自己權利的消息,誤導新聞報道,或者被報道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將會導致侵權報道,仍然從事該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被報道人行為構成新聞機構和作者的抗辯事由,可以免除或者減輕新聞機構責任。被報道人過錯造成自己權利損害,表現了被報道人對自己權利的漠視,同時也使他人產生信賴,認為依據被報道人行為從事,不會侵害其權利。正是這種信賴存在,報道人可以主張抗辯,否則將損害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損害社會公益。被報道人自己過錯造成侵權報道的,如果報道人自己也有過錯,則報道人可以主張相應減輕自己的責任,在侵權法中屬于混合過錯,應當各自承擔相應責任。被報道人的過錯應當是自己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如果存在報道人誘導,使被報道人沒有在自己真實意思控制下實施了對自己不利的行為,報道人不能以此主張抗辯。此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存在過錯造成侵害自己權利報道的,報道人也不能以被報道人過錯主張抗辯,因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準確判斷行為性質以及后果,法律為了保護其權利,禁止他人利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無知和幼稚侵害其權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過錯則應當根據其具體精神和智力情況判斷是否構成報道人的抗辯事由。
第三人過錯
第三人過錯是指在第三人故意或者過失引導下,新聞報道侵害了他人合法權利。例如,記者在采訪某知情人時,該知情人出于對被報道人報復或者感激,會提供一些與事實不符的情況,而記者根據該信息撰寫了報道,被證明屬于侵權報道,第三人侵權當無爭論。對于這種第三人過錯造成侵權報道的,能否構成抗辯事由比較復雜。學者們認為,可以根據第三人的“權威度”來判斷是否可以成為新聞機構和作者的抗辯事由。權威度越高,可信度越高,相信該權威而進行的報道,侵權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則權威度低,可信度低,據此進行報道構成侵權的可能性越大,侵權者亦不能以此進行抗辯。
公眾人物和公眾興趣。公眾人物,也有人稱之為公眾形象,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廣為人知的社會成員,如著名歌星、科學家、政府重要官員等。當新聞自由與人格權發生沖突時,對于公眾人物的新聞報道、輿論監督和批評等在人格權保護方面應適當從寬,弱化保護,只要求傳播事實的基本或者大致真實以及評論的基本妥當。而對于普通公民的人格權保護適當從嚴,嚴格強調傳播事實的真實性和評論的妥當性,準確界定隱私的范圍。這是因為此種安排不僅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且也具有平衡的利益基礎,因為公眾人物已經從自己的角色中得到了足夠的報償。
公眾興趣是和知情權緊密相連的,是公眾對政治事件、社會新聞的興趣與關注。政治事件是與國家政治直接聯系的事件,所有的政治事件,都與特定國家或區域的人民的政治生活密切相關,涉及人民的重大利益。社會事件是在社會公共領域發生的與政治不直接相關,但是涉及多數人的利益,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所關注的事情,例如物價上漲、流行病等問題等。私人事務是與政治、社會相分離的事務,例如個人的婚姻家庭、朋友交往等。政治事件和社會事件對公眾的生活具有較普遍、較重要的影響,人們有理由給予較多的關注,應當給予新聞自由更廣闊的空間來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對這些事件中所涉及的人的人格權的保護作適當弱化處理,只要求傳播事實的基本或者大致真實以及評論的基本妥當。
(作者單位:安陽工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