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普遍認為聽力課是一門被動性極強的課程;學生也普遍反映聽力課很難;HSK考試當中聽力課成績一直是比較差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訓練中,“聽”的被動性最強;教材和錄音磁帶的限制;傳統的教學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
多媒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聽力課教學提供一些優于傳統教學手段的條件,提高聽力課的教學效果。
首先是教學手段的變革。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傳統聽力課教學中教師放磁帶、學生聽錄音的模式。傳統的聽力教學,更多地要求學生注意聽,忽視了學生其他感覺器官的參與,造成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問題。另外,由于教材和磁帶的限制,教師主動發揮的機會不多,甚至有的學生認為聽力課不聽磁帶就不算聽力課,這就導致了聽力課上一遍又一遍地聽磁帶,教師和學生都感到身心疲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如何在聽力課上讓學生由原來消極、被動地聽變為積極、主動地去聽是每一個教師都很關心的問題。
我們在聽力課上嘗試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聽力教學的試驗。下面以楊雪梅編著、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聽力教程》為例,談談具體做法。鑒于實際情況,我們首先把磁帶的錄音通過Cooledit語音編輯軟件錄到電腦中,并做進一步的加工處理,根據需要可以把一個一個的句子做成一個文件,也可以把整個短文或者一個詞語、拼音等做成一個文件,然后使用Powerpoint做成課件,把聲音文件串插進去,老師在操作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決定放哪部分錄音以及放錄音的次數,而傳統的聽力課教學遇到這種情況多是倒磁帶或者復讀,尤其是和課文中有“聽第二遍錄音”“聽第三遍錄音”的時候,磁帶中一般都沒有“第二遍”“第三遍”的錄音,老師只能采取倒帶方法,這樣就更能發現做課件的好處。當然這還是比較簡單的,稍微復雜一些,我們可以把一些相關的文字、圖片、電影片斷等在需要的時候提供給學生,使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都能夠參與到聽力學習中,同時,不同媒體的相互轉換,也有助于延長學生的注意時間,提高學習積極性。另外老師還可以自己做一些錄音,配備相關的練習題作為補充。比如,在給學生上《漢語聽力教程》第三冊的時候,我們一般是把“聽力理解”部分的每一題的錄音做成一個文件,把“聽下列對話并做練習”中的對話和練習分別做成文件,把“泛聽練習”中的課文和練習也分開,然后做成Powerpoint課件。這樣在上課的時候老師使用起來就非常方便。另外,我們會根據需要補充一些相關的文字、圖片、電影片斷等。比如在復習(一)的“聽下列短文并做練習”中見到做火車,我們就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有關火車的相關資料,包括圖片和錄音,并配有相關的練習題;復習(一)的“泛聽練習”中是一個經過改編的相聲,就給學生補充了一些相聲節目,有視頻也有僅僅是音頻的(我們用Cooledit軟件進行了處理),并根據內容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再比如學習第六課“談婚論嫁”的時候,我們利用一部韓國電影(班內的學生都是韓國人)“愛你不后悔”(中文字幕,韓語發音)中有關征婚的片段導入課文,引入話題,學生的興趣很高,整堂課都在一種生動活潑的氣氛中進行。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們認為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聽力課的教學更方便,教學效果更好!
多媒體技術使聽力課教學內容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聽力課教學,學生一般只能接觸聲音資料,即使有音像資料,學生自己的選擇性也是很小的。學生接觸的多媒體資料的嚴重不足,最終導致了學生視與聽脫節。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漢語聽力教學,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同時還可以創造一個相對真實的語言環境。比如在進行第二課“左鄰右舍”的“泛聽練習(二)他們的家”的教學時,我們可以畫一些不同的圖片,同時做成不同的錄音,可以讓學生回答課文中的問題,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圖片進行解說。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帶來了考核方法的改進。可以給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試卷,杜絕考試作弊現象的發生。另外,可以在考試當中增加一些“視”的內容,讓他們根據電影或者圖片回答問題。
總之,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地促進聽力課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節省課堂時間,創造更加接近現實的語言交際環境,提高聽力教學的效果。
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聽力課教學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有相關的知識和能力,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備課。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科學性,不是教師想什么就讓學生聽什么,也不是有什么聽什么,而是必須符合聽力教學大綱的要求,必須是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補充的內容也應該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
作為教師,要明確使用多媒體技術的目的,要講究實效。運用多媒體技術是上聽力課,不要上成閱讀課或者電影課,不能為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運用的時機要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效果。
(劉新春,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