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的使用是古漢語成熟的一個標志,古漢語同義詞的大量使用使語言更豐富多彩,更富有表現力。
《淮南子》一書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門客集體編寫的,內容涉及到政治、哲學、軍事、天文、地理、文化、教育、倫理等各個方面,詞匯容量較大。此書單音節詞中存在著大量的同義詞。本文主要考察和描寫《淮南子》中單音節同義詞相互依存的主要形式。現簡要舉例介紹《淮南子》中單音節同義詞依存的主要格式。
一、并列連用。即兩個單音節實詞并列連用,以表達某個共同的義位,如果二者在訓詁材料中存在訓釋關系,那么二者在這一義位具有同義關系
例如:《本經訓》:“故小而行大,則滔窕而不親;大而行小,則狹隘而不容”。《說文·阜部》:“狹,隘也。”《玉篇》:“狹,不廣也”。“隘”的本義是兩山之間的通谷。《廣雅·釋詁》:“隘,狹也”。“狹”指不寬廣。“隘”指狹窄難以通過。
又如:《主術訓》;“當此之時,法寬刑緩,囹圄空虛,而天下一俗,莫懷奸心。”《說文》:“空,竅也。”本義是“空穴”,引申為空虛無物。《說文》:“虛,大丘也”。段注:“虛本謂大丘,大則空曠,故引申之為空虛。又引申之為不實之稱。”引申為空虛無物。
再比如:《原道訓》:“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節,因循應變,常后而不先。”因的意思是遵循,依照或沿用成法;《說文》:“循,行順也。”兩個詞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因”側重沿襲或依照成法,“循”側重遵循法則和規律。
二、對言。一個句子中,兩個對等的詞組表示相同或相近的人、事、物,性狀等結構和功能時,處于相對應位置上的詞可構成同義關系
例如:《原道訓》:“登高臨下,無失所秉;履危行險,無忘玄伏。”《說文》:“危,在高而懼也。”“危”的本義是“高聳”,引申為“危險”義。《說文》:“險,阻難也。”“險”的本義是地勢難行,引申為危險義。又如:《原道訓》:“未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說文》:“風,八風也。”本義是自然現象; 《說文》:“俗,習也。”本義是傳統習慣習俗。“風”指個人的行為習慣,風格等;“俗”指范圍較大,指社會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
再如,《原道訓》:“周伯昌改道易行,吾無憂矣。”《說文》:“改,更也;”《淮南子》高誘注:“易,革也。”“改”和“易”與“變”,“更”,“革”等詞遞相為訓。兩個詞的詞義側重點有所不同,“改”側重于主觀的改變,有時可以引起事物或事情性質的改變;“易”側重客觀的積極的變化,一般不會引起事物根本性質的改變。
三、互言。同義詞的一個重要功用是在相同的語境中可以互相替換而意義相同。互言 指不同的句子包括分句中同義詞的使用
例如:《原道訓》:“收聚蓄積而不加富,布施稟授而不益貧。”“加”是把一物放置于另一物上,義為“更加”,“益”的本義為“水滿溢出”,引申為增加,“益”側重于體積和重量的加大,“加”側重于數量的增多。又如:《本經訓》:“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殊”、“異”都可以指不同的、不同尋常的,“殊”側重于指不同的特別之處,“異”僅僅指不同之處,不太強調特別之處。
再比如,《兵略訓》:“甲堅兵利,車固馬良,蓄積給足,士卒殷軫,此軍之大資也。”《說文》:“堅,土剛也;”本義是土地堅硬,引申為堅固;固,四塞也,本義是險要的地理位置,引申為堅固。兩個詞的詞義側重點有所不同,“堅”側重于堅硬,“固”側重于牢固。
再例如,《氾論訓》:“越城郭,踰險塞。”《說文》:“踰,越也;越,度也。”在《說文》中兩詞互訓,“踰”側重于跨越一定的高度,“越”側重于跨越一定的距離。再者,“踰”的文言書面色彩明顯高于“越”。
四、前后文表述同樣的事件時,注意全篇的前后照應,在表達基本相同的語義時,可以使用不同的語詞來表達,這些語詞可以構成同義關系
例如: 《時則訓》:“求不孝不悌,戮暴傲悍,而罰之以助損氣。”下文中緊接著說:“詰誅暴慢,順彼四方。”其中的“傲”,“慢”是同義詞,均可以指“驕傲,傲慢”,用來形容暴虐傲慢的人。
五、用不同的詞指稱相同的人、事、物,性狀和意義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詞可以構成同義關系。多是為避免等義詞概念的模糊性而形成的異稱詞,異稱詞以名物詞居多
例如:“狗”和“犬”:(1)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強弩藏。(《說林訓》)(2)譬若旱歲之土龍,疾疫之芻狗,是時為帝者也。(《說林訓》)《說文》:“犬,狗之有縣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段注:“觀孔子言,犬即狗矣,渾言之也。”《爾雅·釋畜》:“未成豪狗。”郝懿行義疏:“狗,犬通名,若對文則大者名犬,小者名狗。”依此,二者的區別主要在形體大小上。在古籍文獻中多用“犬”,其書面語色彩較重,“狗”的口語化色彩較濃且帶有貶義色彩。另外,還有“國,邦”,“箭,矢”等等。
(蔣洪峰 曲阜師范大學學院)
《董解元西廂記》的處置式探討 龔節之
處置式是漢語的一種特殊的句式,它產生于唐代。《董解元西廂記》(以下簡稱《董西廂》),金代董解元著。故事原本《唐人小說》中元稹的《會真記》,寫的是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這部雜劇,基本上反映出了當時的語言事實,因而是我們研究當時語言狀況的一部比較重要的作品。《董西廂》中共使用“把”字句152例,其中表處置的“把”字句共出現146例,占“把”字句的96.1%。因此,《董西廂》的“把”字句以處置式為主。鑒于此,本文著重對處置式進行考察,總結其句式,分析其結構,試圖揭示《董西廂》語言中“把”字句式的一些特色和面貌。
處置式“把”字句中,“把”后面的賓語在語義上是謂語中心的受事,謂語中心對賓語具有處置作用。這是一種常見的“把”字句,與現代漢語的情形也是一致的。如:
1)想見彼中把名姓等?(p141)
2)馬上笑呵呵,把賊眾欲平蹉(p62)
3)把法鼓擂得鳴,打得齊鐘響。(p39)
我們按句子的結構特點可以把處置式分成三類:(為了敘述方便,采用以下標記符號:P:把,V:動詞,O:賓語,z:狀語,C:補語)
一、以動詞收尾的處置式:P+O(+z)+V
根據動詞前有無狀語,又可分為兩類:P+O+V和P+O+Z+V。
1.P+O+V動詞居末位,并且動詞前沒有修飾語。如:
4)手取金釵把門打。(p86)
5)鶯鶯聞此,道謝相從,著笑把郎供奉。(p99)
此類處置式“把”字句,動詞前后都沒有修飾限制成分,又稱孤獨動詞。現代漢語“把”字句不出現這種句式,動詞前后一定要有一些成分,否則不能用“把”字句。而在《董西廂》中這類處置式最多,共有65例,作謂語的動詞多為單音節,41例。雙音節動詞24例,結構都是聯合式,如“挑斗”“溫閱”“供養”“征討”等。
2.P+O+Z+V仍以動詞居末位,但前面有狀語修飾。這類處置式共27例。從動詞的構成看,大多為單音節動詞,20例,雙音動詞7例。雙音動詞也均為聯合式,如“斷絕”“披閱”“看待”等。動詞前的狀語一般都不長,但類型已漸趨豐富完備。大致有以下幾類:
①動詞充當狀語:
6)眼睛兒不轉,仔細把鶯鶯偷看。(p14)
②形容詞充當狀語:
7)那老婆,把恩輕絕。(p157)
③表否定、愿望等副詞充當狀語:
8)陡恁地不調貼,把恩不顧。(p158)
9)馬上笑呵呵,把賊眾欲平蹉。(p62)
④介詞短語充當狀語:
10)把目前已往,為他腌苦,都對著那人說。(p108)
⑤比況短語充當狀語:
11)據俺當初,把你個命般看待。(p139)
⑥表處所的詞語充當狀語:
12)第三把兜率般的伽藍枉火內燒。(p48)
二、動詞后帶補語的處置式:P+O(+Z)+V+C
此類處置式共38例。除了4例動詞前帶有狀語性修飾成分,其他的動詞前都沒有修飾語。動詞后所帶的補語形式豐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趨向補語:
13)把破設設的地偏衫揭將起。(p38)
2.結果補語:
14)何處調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p82)
3.動詞后為“了”“著”:
15)卻認得是張生,僧人把他衣扯著。(p50)
4.動量補語:
16)把可憎的媚臉兒飽看了一頓。(p19)
5.處所補語:
17)把山海似深恩掉在腦后。(p67)
另外還有3例所帶的補語形式特殊,內部結構比較復雜,我們單獨提出來討論:
18)把白媚的鶯鶯分付與你。 (p1 59)
19)且住,把鶯鶯心事,說與解元暇!(p86)
20)綠袍兒當殿賜,待把白衫兒索脫與他。(p138)
這類處置式的動詞后面帶上了賓語,都由介詞“與”引出。呂叔湘先生把這類補語稱為受事補語。其實這就是一般所謂的間接賓語,其中的直接賓語被介詞“把”提前了。這種句式也就是梅祖麟先生所歸納的雙賓語結構中的“處置(給)”式。在現代漢語中這類“把”字句也很常見,只是用介詞“給”替代了介詞“與”。
三、一些特殊的把字句
1.用一個“把”字提兩個動詞所帶的賓語(5例)。如:
21)把腳兒了,耳朵兒搓,沒亂煞,也自摧挫。 (p133)
2.用一個“把”字提賓語的領位,而賓語留在后面(1例)。如:
22)把忘恩的老婆梟了首級,把反間的畜生教屍粉碎。 (p159)
3.把間接賓語提到前面,直接賓語比較復雜,是一個分句(2例)。
23)適來因把紅娘問,說夫人恁般情性:作事威嚴,治家廉謹。(p18)
4.把賓語提前,而修飾語留在后面(1例)
24)隔窗野鵲兒喳喳地叫,把夢驚覺人來,不當個嘴兒巧。(p132)
5.動詞為并列短語或連動短語(3例)。如:
25)說盡虛脾,使盡局段,把人贏勾廝欺謾,天須開眼!(D150)
26)鏡兒里不住照,把鬚鬢掠了重掠。(p108)
6.把的賓語后有助詞“來”。馮春田先生認為這大約出現在南宋后(3例)。如:
27)開門但助我一聲喊,戒刀舉把群賊來斬。(p38)
7.省略“把”后的賓語,而修飾語留在“把”后(1例)。
28)甫能到此甚歡忻,見夫人先話論,道俺娶妻在侯門,把鶯鶯改婚姻。(p150)
例28)“把鶯鶯改婚姻”應為“把鶯鶯的婚姻改了”,例句省略了“把”的賓語“婚姻”。
我們將處置式中各類用例的出現頻率以及處置式各類用例中的動詞的單音節,雙音節出現頻率分別列表統計如下:
根據以上觀察,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1.從句型來看,直接以動詞收尾的處置式有92例,占了全部處置式用例的63%。句末動詞以單音節占優勢,有61例,占全部處置式用例的42%,將近一半,雙音節31例,僅占21%。而雙音節動詞結構簡單,均為聯合式。
貝羅貝說:“最初的把字句多是動詞在句子最后,而且有不少是單音節的,前面也沒有狀語。大部分例子見于詩句,也有非詩句的。”《董西廂》中大部分處置式“把”字句正反映了初期處置式的特點,可以說,《董西廂》中大部分“把”字句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造成文中大量使用以動詞收尾的處置式的原因可能與《董西廂》的文體有關。呂叔湘曾說:“沒有后置成分或特殊的前置成分的把字句,在早期以及現代的韻文里面都非常普通,這大概是為了押韻。”而《董西廂》中所出現的把字句,除了1例,全部出現在唱詞里,唱的部分用的是宮調,宮調不同于散文,它更注意句式的整齊,押韻等,文體的要求可能是文中出現大部分以動詞結尾的把字句的原因之一。
2.關于處置式的來源,朱德熙認為:“把字句和受事主語句的關系確實很密切。”另外,貝羅貝等認為處置源于連動式,他認為處置式是“主+動+賓”的變式,從《董西廂》的處置式與受事主語句的關系來看:“P+O+V”式無一例外都能轉換成“主+動+賓”,而不能轉換成受事主語句。如“想見彼中把名姓等。”可以換成“想見彼中等名姓。”;“今日他來,先曾告訴,君瑞待把鶯鶯娶”可換成“今日他來,先曾告訴,君瑞待娶鶯鶯。”由此可見,《董西廂》的處置式“P+O+V”式與“主+動+賓”關系密切。其它處置式句型大多都能轉換成“主+動+賓”式,很少能轉換成受事主語句,能轉換成受事主語句的,其動詞大都是表事物的性質,狀態的詞語,或者是表身體的某一部分,處于某種狀態,很少是動作性動詞。這些現象也許可以為處置式的來源提供一些佐證。
(龔節之,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