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是老子道家理論中至關重要的概念。道的兩個性質就是無和有。老子看到了無,便看到了道,看到了道的一切奧秘。
關鍵詞:無 有 道 名 門
當老子看到“無”,亦便看到了道;世人只知“有”,自然不知有道。因為,道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第二十五章)。我們看不到無,當然無法看到道。老子是怎么看到“無”的?他沒有講,講了我們也不明白,所以他干脆不講。
他只講“道”。“道”是什么?他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很好,我們不懂。
又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同上)無論遵從哪一家老學之說,都必須承認,老子講到了無和有的問題,而且我們大致可以知道的是:“無”和“有”同時產生,相互依賴,而且永恒。
可是,老子在第四十章又說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是怎么回事?無和有不是同時產生的么?怎么又說有生于無?實際上,這里他講了無的作用。無就是“反”,也是“弱”。這種反動力和弱作用就是無的表現。
沒有無就沒有有,有生于無(反之亦然),但有了有,無仍然存在,無使用“反”和“弱”的動力和作用!
然而無到底是怎么行使“反”動力和“弱”作用的?他沒有說,但是他知道,必有某種力量在遏制“有”的擴張。斯蒂芬·霍金在《時間簡史·宇宙的起源和命運》中,在描述了宇宙在大爆炸之后,說:“隨著宇宙的繼續膨脹膨脹,溫度繼續降低,電子/反電子對在碰撞中的產生率就落到它們湮滅率之下,產生出更多的光子。然而,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并沒有湮滅掉,因為這些粒子和它們自己以及其他的粒子的作用非常微弱,所以直到今天他們應該仍然存在。……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它們(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筆者注)可以是‘暗物質’的一種形式,具有足夠的引力吸引去遏止宇宙的膨脹,并使之重新坍塌。” ①斯蒂芬·霍金的這段話,簡直就是現代的科學家針對老子這個理論所作的最好的詮釋。
無很厲害,它在創造萬物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后文將會提到),而當萬物生成后,它仍然制約著萬物。它的方向是相反的,有的反方向——也就是說,它制約著有。第五十章說:“出生入死。”即是這個道理。人從一出生起,就開始走向死亡。是什么將人引向死地?就是無的力量!
或者可以這么說:反就是指黑洞或暗物質②這類的東西,弱應該就是時間。
不能讓有無限制地生長,要不然,宇宙就將太擠了!
難怪老子說:“有無相生。”(第二章)
無的這個動力和作用,從哪里來?它始源于道,因為,是“道之動”“道之用”,由此可見,無必是道的一種性質。同樣,有也是道的一種性質。
再回到第一章,我們應該能明白一點什么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論是無名還是有名,不過都是以道的名義,是道的兩種極為重要的性質罷了!道運用兩種性質創造了萬物。無,打開了時間之門(萬物之始);有,孕育了萬物,開辟了空間(萬物之母)。有勇往直前,無有似韁繩,駕馭著有的野蠻的空間拓展。“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從永恒的無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事物奇妙的變化(時間使然),從永恒的有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事物間的空間拓展或爭奪的邊界。
當老子看到了無,他就看到了道,看到了世界的生成和發展,看到了時間和空間。看到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所以他稱之為道,是非常形象的。真的就像道路一樣,曲折蜿蜒,上上下下。
當老子看到了無,便看到了道,所以他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讓我們老老實實地這樣翻譯它吧:道是可以看到的道,(只不過)它已不是我通常所說的道,名是可以看到的名,(只不過)它不是我通常所說的名。
實際上,道即是名,名即是道。你看到過它,只不過你不認識他,它是以一種特別的樣子不同的名字展示在你的面前。對于這一點,莊子最懂老子。莊子《天道》:“夫子(這里指老子,——筆者注)曰:‘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 ③(大意為:先生說:“道,從大的方面說它沒有窮盡,從小的方面說它沒有遺缺,所以說具備于萬物之中。)總之,道無處不在!
可見,道即是名,名即為道。當老子用道指稱它的時候,是指道的本體,道的概念;當他用名這個字眼的時候,他指的是道以各種事物的面目出現。比如說“無名”、“有名”。
當老子看到了無,便也看到了道。
對于這句話,我們之所以有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的翻譯,而不肯像我這樣老老實實地翻譯它,是因為人們不肯相信,老子是可以看到道的!
老子是真的看到過道的本體,或叫元始體,或者叫“象”!他之所以能看到它,是因為道不僅僅是存在于萬物之中,而且,道又是獨立不改,永恒不變的。他在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樣子呢?他在第二十章明明白白、惟妙惟肖地為我們描述了道的容: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以此。(第二十章)
最后一句這樣翻譯:我為什么知道萬物的起始?就是因為這個。
這個是什么?當然是因為他看到了道的存在!它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有精、有信的實體!只不過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物”(第二十五章),我們看不到罷了。
然而人們至今還在爭論不休的是:道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難道他們沒有看到老子已經多次明確無誤地說過:“有物混成”、“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章)這些話?不要告訴我說,老子連精神和物質都分不清楚!
當老子看到了無,他便看到了道,道的性質和模樣他看得清清楚楚。
此外,他還看到了什么呢?
第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這句話非常有意思。顯然,道之為“物”,它不是純凈單一體,而是“混成”,所謂“混成”,不是混合體,而是混沌一體。因為他在第十四章又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白敫,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物,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第十四章)這段話,臺灣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老學專家陳鼓應先生曾有較通俗的解釋:看它看不見,名叫夷,聽它聽不見,名叫希,摸它摸不著,名叫微,這三者的形象無從窮詰,它是混沌一體的,它上面不顯得光亮,它下面也不顯得陰暗,它綿綿不可名狀,一切的運動都會返回到不見物體的狀態。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物體。叫它作“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隨著它卻看不見它的后面。
顯然,道無論從視覺、聽覺,還是從觸覺上,都無從感知。它同時以“夷”“希”“微”的三種形態存在,即為“混成”。這種混成的結果,老子名之曰“惚恍”或“恍惚”,這兩個字是他對道的最有名、最神奇的描述。
恍惚的狀態是怎樣的?老子的描述是:“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顯然是非常大的。對此,老子在第二十五章又加以描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的這種大的程度,已經到了逝去、遠離,乃至于又返回的程度。返回到哪里?返回到“無狀之狀,無物之物”的狀態。
這是老子對道的無限大的描述么?或者,這也是他對道的運行規律的描述?——當道運行到無限大的時候,便“復歸于無物”,然后,一切又從頭開始。
請注意,“惚恍”的道是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的,“不可致詰”。因為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物”,但是,老子卻明白無誤地看到了它,有第二十章為證。
當老子看到了無,他便看到了道。
或者也可以這么說,老子既然能看到道,也必能看到無。這兩種假設均可成立。否則,老子的道家學說無從構建。
所以,無,是老子學說中的關鍵之處。難怪老子短短的五千余言中,無這個字眼就出現了八十九次之多!
前面已經說過,無和有是道的兩種重要的性質。所以我們在第一章中可以看到,老子第一句話提到道和名以后,就始終在講無和有的問題。他在這一章的最后幾句話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幾句的意思是說;這兩者(無和有)是同一個來源,但是名字不同。同樣可以稱之為深黑色,非常非常的黑暗,那里是產生萬物微妙變化的法門。
這里翻譯“玄”這個字,本人特別改用了這個字的本義。因為我認為,老子是在給我們做一個描述,而不僅僅是對他的理念的闡述。他描述了道用“有”和“無”這兩種性質創造萬物的最初過程。那個過程是玄色的。
他當然也看到了“玄”!
對這幾句話的理解應該不是老學的太大的困厄:毫無疑問,這是宇宙生成論——在講創世的時刻。
這里,關鍵的地方是對“門”的解釋。
我認為,門是老子對于“天地”“萬物”最初生成時刻的一個比喻。在那扇門的那邊,宇宙并沒有生成;在門的這邊,宇宙誕生了。而那個過程是非常非常的黑暗(玄)。
想想看,大約生存于兩千多年前的老子看到了這一壯觀的過程!
這個過程在第四十二章中被老子“數字化”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人據此認為老子發現了0和1、2、3之間的關系。我看到的是,一個用數字描述的宇宙大爆炸的全過程。這個爆炸極為劇烈,迅疾得難以想象,因為,從3以后,宇宙就迅速地生成了!非常類似于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我們可以設想,在大爆炸的那一瞬間,時間和空間同時被釋放出來,宇宙誕生了。這分明就是創世!斯蒂芬·霍金在他的《時間簡史·宇宙的起源和命運》中說: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本身預言了:空間—時間在大爆炸奇點⑤處開始,并會在大擠壓⑥處或在黑洞中的一個奇點處結束……宇宙究竟是否有一個開端或終結?如果有的話,它們是什么樣子的?” ⑦
老子的“門”可以說是對愛因斯坦的大爆炸“奇點”的比喻。愛因斯坦的奇點定理⑧和老子的“門定理”有極其相似的地方:他們都認為:宇宙必須有一個開始,它開始于一個點。這個點,愛因斯坦稱之為奇點,老子稱之為“門”。
“就在大爆炸時,宇宙體積被認為是零,所以是無限熱。”奇妙的是,這同樣和老子的看法一致。
當老子看到了無,他便看到了道,看到了道的性質、模樣、它的無限大、它運行的起點和最終的走向,看到了宇宙生成的過程,看到了人類社會一切困厄產生的緣由和解救之道……
然而,他是怎樣看到無,看到道的?怎樣看到那一切的一切?這的確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對此,老子在第二十章寫了自己許多與“眾人”不同的地方:“我獨泊兮”、“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沌沌”、“昏昏”、“悶悶”……而在最后他說“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他認為自己的可貴之處在于“食母”:我的可貴之處在于啜飲了宇宙的精華!這個精華是什么?有人說是道,有人說是宇宙的本源,好像都不能說服我們。但是這句話至少回答了他為何能看到無,看到道。
《老子》就是這樣一本書,當你走完一個迷宮,接下來的永遠是另一個迷宮。
(責任編輯:古衛紅)
作者簡介:時春華,湖北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課部教師。
① 斯蒂芬·霍金:《時間簡史·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第111頁,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② 黑洞:空間—時間的一個區域,因為那兒的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至于任何東西,甚至光都不能從該處逃逸出來。暗物質:宇宙中除質子、中子、電子等“會”發光的物質以外,還存在著在原則上就不會發光的物質,它們就是神秘的暗物質。《時間簡史·小辭典》第163頁。
③ 莊子:《天道》第137頁。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④ 大爆炸奇點:宇宙開端的奇點。(同注②)。
⑤ 大擠壓:宇宙終結的奇點。(同上)。
⑥ 斯蒂芬·霍金:《時間簡史·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第109頁。
⑦ 奇點定理:這定理是說:在一定情形下奇點必須存在——特別是宇宙必須開始于一個奇點。(對此,斯蒂芬·霍金的看法與愛因斯坦不同,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無界的,他稱之為“無視界條件”——筆者注)《時間簡史·小辭典》第166頁。
⑧ 斯蒂芬·霍金:《時間簡史·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第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