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專家陳梧桐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朱元璋研究,最近出版的力作《洪武大帝朱元璋傳》總結性地反映了他在朱元璋研究領域中的重要成就,凝結著他多年以來的研究心血和智慧結晶。
這部大型傳記全面而深刻地記述了朱元璋一生復雜而曲折的經歷;以流暢而生動的筆觸再現了朱元璋各個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重大舉措及其制定的各種典章制度,史料的豐富翔實、史論的犀利深刻,布局的縝密得體、文筆的流暢生動,如實地反映了朱元璋的個人生活、興趣愛好以及多疑殘暴的性格特點,堪稱上乘之作。 通觀全書,本人認為以下幾方面顯示了作者卓爾不群的史家見識和深厚的學術功底。
一、史料豐富而翔實。作者積二十五年之力,廣泛搜集了大量有關朱元璋的文獻資料和民間口碑資料,又努力吸取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在文獻資料方面,作者征引各種文獻資料達五百余種,不僅充分利用了《元史》《明史》《明實錄》《明會典》等歷代官方編寫的正史和典籍,包括《逆臣錄》等前人尚未征引過的罕見史籍,還廣泛查閱了《七修類稿》(郎瑛撰)、《名山藏》(何喬遠撰)、《國史考異》(潘檉章撰)、《雪樓文集》(程鉅夫撰)、《牧庵集》(姚燧撰)、《南村輟耕錄》(陶宗儀撰)、《記事錄》(俞本撰)、《獻征錄》(焦竑編)、《草木子》(葉子奇撰)、《國初群雄事略》(錢謙益撰)、《勝朝彤史拾遺記》(毛奇齡撰)、《鮚崎亭集》(全祖望著)等眾多明清私人著述、筆記和野史、方志。作者又利用他在“文革”期間下放到設在安徽風陽的干校“再教育”的機會,探尋了明中都遺址和同朱元璋有關的歷史遺址,搜集了大量有關朱元璋的民間傳說。該書中所有歷史事實的敘述,都建立在經過作者認真的審核考訂、確實可靠的史料基礎上,盡量地做到言必有據,使結論符合客觀實際。作者占有豐富而翔實的史料,又善于進行理論分析,對諸多歷史問題做了認真細致的辨析考訂、去偽存真的工作,提出了不少獨創的見解。這就使得《洪武大帝朱元璋傳》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也是一部對元末明初這一歷史時期進行全面研究的學術論著。
二、評價全面而公允。對于歷史人物的傳記,只有客觀地反映傳主的是非功過,對他做出公允的評價,才稱得上是成功的作品。朱元璋一生的經歷曲折復雜,在前期他是杰出的農民領袖,到后期他又不愧為頗有作為的封建皇帝,兼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階級屬性。新中國成立以來,史學界對朱元璋的評價出現了偏高偏低,褒貶不一的現象。有的論者在評論中存在偏頗,往往采取肯定他的前期而否定其后期的做法,將朱元璋當皇帝說成是“蛻變”、“背叛農民革命”。陳梧桐教授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研究方法,全面地、辯證地考察和記述了朱元璋一生各個歷史時期的實踐活動,史論結合,既不因為傳主的前期是農民領袖而隨意拔高,也不由于傳主到后期成了封建皇帝而多加貶低,根據傳主一生的活動,總評其是非功過。評價全面而公允,既不溢美,也不貶低。
三、創見迭出而不鮮。該書在視角、觀點、內容上突破甚多,這里僅列舉如下六點:
(一)關于朱元璋削平群雄統一中國的原因。當朱元璋于公元1352年(元朝至正十二年)3月投入郭子興麾下的時候,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已是久歷戎行的領兵元帥了;但是,后來他們都成了朱元璋的手下敗將,朱元璋在農民起義的血泊中登上了明朝開國皇帝的寶座。朱元璋是怎樣獲得成功的?他削平群雄統一中國的原因何在?這是史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作者對此有獨到的見解,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朱元璋始終堅持反元斗爭的旗幟,贏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加上他的政策、策略運用得當,使自己的軍事、政治、經濟實力逐步得到發展并超過對手,終于使他能次第削平群雄統一中國。
(二)關于朱元璋殺戮淮西勛貴和功臣宿將的原因。朱元璋以淮右布衣崛起于元末群雄之中,從南略定遠到建立明朝,一直依靠淮西將臣削平群雄、奄有天下。朱元璋稱帝伊始,絕大部分的公、侯和朝廷重臣都是淮人,所謂“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在明初政局中,淮西勛貴地位顯赫,無疑是明朝最高統治集團的核心部分。那么后來又為何風云突變,朱元璋要大開殺戒?他殺戮淮西勛貴和功臣宿將的原因是什么?這也是史學家聚訟紛紜的一個問題。作者指出,朱元璋誅殺淮西功臣宿將,固然是皇權與相權、軍權矛盾的產物,但它在相當程度上也是明初功臣宿將腐化墮落、驕縱妄為的必然結果。
(三)關于朱元璋的宗教和天命神授思想。作者精辟地指出,朱元璋雖是和尚出身,但他并不迷信宗教神佛。他大搞神道設教,其目的有二:一是“諭眾以神仙為征應”,宣揚自己受命于天,以增強皇權的神圣性;其二是想借助神鬼來震懾臣民,使之服從自己的專制統治。因此朱元璋特別強調,對封建統治者來說,儒、佛、道三教都是不可或缺的統治工具。
(四)關于朱元璋實行“讓步政策”或“休養生息”政策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曾有相當一些史學工作者認為朱元璋實行過“讓步政策”。已故的著名明史專家吳晗先生就是“讓步政策”論者的典型代表,他在其《朱元璋傳》第四稿中說:“明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元末農民起義、農民戰爭的結果……并且大大地教訓了新統治者朱元璋,迫使他對農民作出了一些讓步。”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見,如郭厚安教授認為:“震撼全國的元末農民革命戰爭,不能不給朱元璋以深刻的影響。然而他并不像‘讓步論’者所說,接受農民起義的‘教訓’實行‘讓步政策’……”迨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史學界又有學者把朱元璋旨在恢復和發展明初經濟的措施冠以“休養生息”政策。那么,在歷史上朱元璋究竟有沒有實行過“讓步政策”或者“休養生息”政策?如何來看待這一政策?陳梧桐教授認為,為明王朝的長治久安著想,朱元璋順應著民心思治的歷史潮流,提出了“安民為本”、“藏富于民”的主張,并制定休養生息的政策來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陳梧桐教授指出,朱元璋這一政策緩和了階級矛盾,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奠定了洪武“盛世”的物質基礎,這是應當肯定的。但是,這一政策的提出和實現,其直接的推動力量是元末明初的農民起義。因此,我們肯定朱元璋的這一業績,決不是宣揚英雄史觀,而是尊重歷史的辯證發展。
(五)關于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本書作者比較全面而中肯地論述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指出:朱元璋對少數民族實行的“威德兼施”政策,乃是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慣用的一種古老的治世法則。但是過去的封建帝王,除了唐太宗等少數人之外,在具體運用這個法則時,往往只注意軍事上的威脅,很少有政治上的恩撫,所謂“德”不過是“威”的一種點綴和裝飾。朱元璋卻不然,在大多數場合之下,他是側重于“以德服之”的;只是當某些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拒絕招撫或發動叛亂時,他才臨之以兵,“以威服之”。一般而言,朱元璋對蒙古和其他少數民族都持“華夷無間”、“一視同仁”的態度。從社會效果看,朱元璋的頗為開明的民族政策是取得一定成效的。陳梧桐教授認為,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所取得的許多成就,對于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具有重大的意義。此外,朱元璋處理民族問題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還為后來的封建統治者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
(六)關于朱元璋的文化專制問題。陳梧桐教授認為,明初洪武年間是中國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明初的文化專制首先從加強儒家思想的提倡和宣揚人手。為了抬高儒學的地位,朱元璋下令全國通祀孔子,又規定全國各級科舉考試都以八股文取土,從四書五經中出考題。除了利用儒學愚弄人民,朱元璋還搞神道設教,利用佛、道等宗教麻醉人民,力圖使皇帝成為思想信仰的最高權威。陳梧桐教授指出,朱元璋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強化文化專制,利用政治權力強行干預意識形態,粗暴地踐踏了思想文化本身的發展規律,結果不僅助長了政治的腐敗,而且造成了科學文化的衰落,埋下使我們中華民族由先進變成落后的禍根,這是一個極其慘重的歷史教訓。
本書是作者以前出版的《洪武皇帝大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之再版增訂本,書后補添附列了現當代國內外學者有關朱元璋研究的論著目錄,便于后學和廣大讀者參考之用。
(《洪武大帝朱元璋傳》,陳梧桐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5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