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有流暢自如的口語表達能力,激情四射的課堂教學魅力與新穎獨到的教學設計,還要求教師營造美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全身心地去享受語文教學之美的過程。
●品讀之下詮釋美
一位合格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來詮釋文本,受到感染,使之能夠大膽地與教師對話,與文本相擁。如,教學陶淵明的《飲酒》時,我與學生共同品讀其中的那份超然閑情,使學生感受到一種悠然自得的心境;帶著激情教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我與學生共同體會惆悵中的那份真摯;在教《麥琪的禮物》一文時,通過反復誦讀,我們一起詮釋那份純潔無暇的愛情與相愛永恒的感動。
情有百種,詮釋永無止境。你的激情品讀感染了學生,他們也同樣會說出別樣的理解和感受。這樣一來,課文的人性、人情就得以體現,文本中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便得到恰如其分的詮釋。
●寧靜之中感悟美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提倡師生互動,然而這種互動并非一味的喧鬧,也是一種寧靜的感悟。這取決于文本的特點和師生之間的默契。
如,在教學《窗》的結尾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傾聽小說的朗誦磁帶,盡情去感悟小說那戛然而止的意境。從學生的雙眸中,我看到他們讀懂了文本的內涵。在教學賀敬之先生的《桂林山水歌》一文時,課堂上,我深情款款地誦讀,讓孩子閉目聆聽,和我一起玩味詩中那秀麗的山水之美。
寧神閉目之間,學生的腦中幻化出美麗奇妙的畫面,產生超常的聯想。如在講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個畫面時,我讓他們聯系生活中觀看的影視劇與其做比較,說說心中美妙的意境。有的學生說喜歡張藝謀電影《英雄》中黃葉滿地的特寫鏡頭,他從中感悟到了志士的胸襟和遠大抱負。還有學生把電視劇《似水年華》中水鄉烏鎮的靜謐之美、小鎮人的清純之美與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清幽之美做對比,從中感悟到不同心境、不同命運的人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感悟也是不同的。
●探索之余創造美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使他們從中感悟和發現課文中最自然的東西,從而營造課堂教學之美。倘若少了師生間探索創造的環節便是一種缺憾。只有師生用眼睛去發現,用耳朵來傾聽,用心去體味,用筆去描繪,文本才能成為活的文本,課堂也就成了有魅力、有創意的課堂。
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詩中短短的27個字蘊涵豐富、意境深遠。于是我當堂布置了一篇作文:結合詩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悲秋思鄉情結,把僅有的27個字改寫成一篇600字的散文。這時學生帶著剛剛學完詩的激昂情緒,酣暢淋漓地進行了創作。在批閱時,我從中發現了不少抒寫天涯游子傷感、悲秋的佳作。再如,教學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探究:從表面看作家雖不幸,然而究其本質卻是幸運的,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各抒己見。他們認為,這是因為作者有一位忍受病魔折磨而仍全身心地呵護他,并引導他走出心理陰影的母親,母親的死使他懂得了“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我繼續引導:母愛是人間的至美真情,通過本文的學習,聯想一下我們的生活,你是否感受到了這種最美的東西?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用文字表達出來。在學生的當堂作文中,有許多學生將生活瑣事定格放大,置于親情、友愛這個大的主題之下,創作出不少感人的佳作。我適時地選取其中的作品讓學生欣賞、體味,使他們從中再次感受美。這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美的熱情,一個美的課堂便水到渠成。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雙創造美的雙手,讓學生在美的課堂中感受美、體味美,從而真正地走進語文這個博大而又唯美的課堂。
(作者單位:青岡縣第2中學)
編輯/李莉
E—mail:lili79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