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感知作者冒雨登山的“雨趣”;教學難點:體味作者將山、水、雨趣融為一體的寫法。
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情境、閱讀批注、合作探究、知識拓展”四個板塊進行教學。
教學背景:此教學曾在江西南昌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語文教師做國家級示范展示,受到了南昌學生的熱烈歡迎,得到了與會專家和教師們的極高贊譽。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我從黑龍江來到江西南昌,當看到那“八一大橋”,從心里感受到了這片土地的神圣。江西廬山很美,井岡山很神圣,但老師此行的目的是想請現代作家李健吾為向導,帶領大家到泰山看一看,同學們有沒有興趣?(課件展示泰山全景:)
(設計意圖:在教師不了解學生,學生對老師感到陌生的情況下,怎樣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我抓住了江西南昌地靈人杰的特點,靈活設計了以上導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板塊之一:創設情境,轉換角色
師:(用課件展示泰山全景,并配以舒緩的樂曲)同學們,巍巍泰山就在我們面前。此時此刻,我們正聚集在泰山腳下,整裝待發。天空中正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我們焦急地等待著。中午天氣轉白了,向導大喊一聲:“走吧!”于是我們挎起背包,興致勃勃地出發了。我們沿著這條登山路線(課件動畫展示登山路線),徜徉在天街之上,大家的心情怎樣?我們的向導又有何感受呢?
生:“一路行來,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自然格外感到意興盎然。”
師:冒雨登泰山,作者為什么還會感到別有情趣呢?
生:他看到了晴天所看不到的美麗景色。
師:對,他把這種“雨趣”融在了對所見雨景的描寫之中。作者每寫雨景,都蘊含著“雨趣”。這節課我們就以專題的形式研讀作者是怎樣通過雨景來表達“雨趣”的。
(設計意圖:創設在向導帶領下冒雨登泰山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使學生愉快地進入教學情境。)
板塊之二:閱讀批注,品味交流
師:在我們奮力冒雨攀登的過程中,一路上所見的哪些雨景使你感到別有情趣?現在請同學們以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找出感興趣的雨景。5分鐘后,進行交流。
(課件展示多姿的泰山松、變幻的云海、綻開的野花等美景。學生紛紛表達自己喜歡的雨景。有幾名學生對泰山松產生了興趣,紛紛交流泰山松給自己的啟迪。)
生:泰山松雖然生長的環境非常惡劣,但它們卻能“和狂風烏云爭奪天日”,和“清風白云游戲”。泰山松的這種積極樂觀的精神給我們啟迪,我們應該學會笑看人生。
(設計意圖:這個板塊的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對學生速度能力的要求而設計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跟隨作者,把握主旨,體會文意,整體感知,張揚個性。)
板塊之三:分組閱讀,合作探究
師:現在同學們分成三組,每組合作探究一個問題并做研究記錄。5分鐘后各組派一名代表進行交流,請各組選題。
[課件展示三道題:
1.閱讀課文,分別描述“山外所見”和“山中所見”雨中泰山全景,并說說各有什么特點?
2.試與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中對山頂景色的描寫相比較,說明他們各自在所寫景物方面的異同:附《登泰山記》(略)。
3本文中,作者緊扣雨景描寫雨趣,通過寫水凸現靈性。那么全文共寫了哪幾種水?各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本板塊是本節教學的中心環節,在問題的研討探究上,學生只要認真分析研討,互相交流看法就可以,不做統一答案。)
板塊之四:拓展知識、升華主題
師:今天我們學習此文,你有什么獨到感受呢?下面我們進入第四個教學板塊:反思拓展,升華主題。讓我們略作思考,即興發揮,用最恰到好處的一句話來概括你的“獨得”。
(設計意圖:把學生的思想引導到對作者借物傳情的用意上來,激發學生的奮進情感,使他們涌起攀登生活新高峰的壯志豪情。)
師:(出示以下幾道作業題。)
1.喜歡旅游的同學,可以利用暑假親臨泰山,切身感受古老泰山的悠久文化。
2.喜歡繪畫的同學,畫一幅你喜歡的泰山風景圖,在班內展示。
3.喜歡寫作的同學,寫一篇登泰山游記,抒發自己的獨得之樂。
4.喜歡閱讀的同學,找一找自古以來描寫泰山的文章,拓展自己的視野。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等不同特點,分層設置作業,使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生活,)
教學反思:
通過教學實踐,驗證了本教學設計是成功的。學生在游山玩水中學習知識,體驗了自主學習、彼此合作的快樂,課堂上亮點不斷。總之,本教學展示了閱讀、思考、解疑、感悟的全過程,為學生的自讀做出了樣板,為學生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做出了示范。
(作者單位:廣州省深圳市石巖公學)
編輯/李莉
E-mail:lili79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