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學生早戀是我們無法忽視的問題,在學校的發生概率在逐漸提高。目前,據國內部分調查結果顯示:13-17歲的中學生中大約有30%左右的學生承認有關系密切的異性朋友,其中有7-8%的學生承認自己有早戀行為,學生之間對于早戀現象已經司空見慣。那么,如何應對中學生早戀現象,這是我們亟需重視的問題。
早戀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可以把早戀說為“不到戀愛年齡而進行的戀愛”,屬于一種不適時的失控行為。早戀,在今天的中學校園已不再是什么新鮮、稀奇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年齡越來越小、人數越來越多的孩子投入其中,品嘗著所謂的“愛情”,體驗著前所未有的情感困惑,甚至為此而迷失自己。如果我們不能理性對待,并且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中學生的早戀問題就很難得到有效的扼制,甚至愈演愈烈。
女生小紅(化名)與同校一男孩談戀愛,老師特此事捅給了女孩的父親,父親一怒之下給女兒下了層層限制,包括不準與男孩見面等。但正處于“熱戀階段”的女兒哪管這些,兩人仍舊瞅準一切機會碰面。父親便關了女兒一個禮拜的禁閉。未料,禁閉一解除,女兒干脆離家出走,兩人租房同居了。因為兩個孩子同時失蹤,兩家人進行了幾天的全城大搜索,成為當地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
面對中學生的早戀問題,家長、學校和社會應該透視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采取合理措施,積極應對。
一、中學生出現早戀現象的原因透視
1.生理、心理的發展變化
(1)生理上的成熟是中學生早戀產生的前提。
中學生的年齡一般都是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進人中學后,生理上進入青春期,身體發育發生巨大的變化。首先是生長處于人生的第二個高峰期,身高、體重都有明顯的生長;其次是神經系統的發育趨于完善,大腦重量已經接近成年人,第二信號系統的作用顯著提高;第三是開始進入性成熟期。生理上的發展和性成熟,為中學生產生早戀提供了前提。
(2)心理上的發展是中學生早戀產生的內部根源。
生理的成熟發展,使中學生心理發生了巨大變化:促進了中學生的自我意識,特別是成人感的加強和性意識的覺醒和發展:刺激了中學生對異性產生新的感受,新的情感和體驗。他們開始關心自己的形象,注重自己在他人尤其是異性心目中的地位。他們對異性容易產生興趣和愛慕,希望能愛和被愛。在“愛”和“性”需要的驅使下,他們渴望了解異性,希望同異性交往,并在交往中得到興奮和滿足。
(3)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發展出現不同步性,形成強烈的反差。
中學生的生理急劇發展,身體迅速增高,第二性征全面出現,對異性產生迫切的生理要求,對愛情的渴望強烈;另一方面,由于本身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社會經驗諸因素的限制,心理的發展(如愛情觀、人生觀等)又遠遠落后于生理的發展。這種由于心理和生理發展的不同步所形成的強烈的反差,使得中學生極易早戀,并有可能在早戀中犯錯誤。
2.客觀環境的影響
(1)社會環境。
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中學生早戀有直接的影響。社會文化生活環境的負面影響,為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提供了大量不良的性戀刺激。國內外影視中大量的性愛鏡頭、文學作品中的愛情描寫、流行歌中的愛情詠唱、現實生活中成年人的兩性交往,特別是社會上出現的不健康的書刊錄像等,都給中學生造成強烈的不良刺激,促使中學生對異性的關注、好奇心上升,加上本身有模仿性強的特點,這些都是一種無形的吸引力。
(2)家庭因素:
早戀與家庭的教育有密切聯系。在我們社會的各家庭中,有一部分家長對子女缺乏關心和教育,放任自流,他們認為“樹大自然直”,或者認為“我的孩子一切都交給學校老師了”;也有的家長過分相信自己的孩子,說什么“我的孩子見了生人就臉紅,不會做出格的事”,因而放棄教育;還有一些糊涂的家長支持孩子交朋友,男生的家長認為孩子交了朋友,大人省事了,女生的家長認為女孩子有了男朋友,校內外有人保護,免得受別人欺負。以上這些家長的錯誤直接或間接地助長了早戀現象的發生。
3.教育失當
教育失當是中學生產生早戀的客觀因素。對于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來說,生理上的沖動和體驗是一種全新的刺激,它會打亂原先的生理和心理平衡。如果中學生受到的是不健康、不科學的教育,或者教育者采取不當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中學生的情感問題,就會直接或間接促成他們早戀。許多中學青春期性教育未能正常地開展,不少教師、家長對性教育始終轉不過來,對“性”總是遮遮掩掩,閃爍其詞。有的教師、家長把早戀簡單地看成是思想道德問題,忽視了對學生性心理的分析和引導、教育。有的對學生間的異性交往大驚小怪,如臨大敵,粗暴干涉,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致使產生逆反心理,促成其早戀。
對中學生的早戀問題,如果處置不當,就會嚴重影響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中學生早戀問題,不僅是一個新奇而富有挑戰的話題,而且也是每個老師、家長十分關心,必須面對的課題。
二、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中學生早戀問題的教育應對
1.提高認識,正確引導
在教育實踐中,既要看到中學生有與異性交往的合理性、自然性,又要看到勸阻中學生談戀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既不能認為“早戀”是罪惡之事,將其與道德品質不良畫等號,也不能認為“早戀”完全正當而允許發展;既要講清不能“早戀”的道理,又要尊重正常的異性交往;既不能詆毀、丑化學生交往,又要教育學生理智地把握情感,不宜過早墜入愛河。
(1)切不可把中學生異性間的正常交往當成早戀。
正常的異性交往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但是,有些人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以“男女授受不親”的落后觀念對待中學生異性之間的交往,把純真的友誼和正常交往誤認為過格行為,大驚小怪地加以訓斥和限制。教育者一定要支持、鼓勵和引導男女學生之間的正常交往,促進他們的團結和友誼,使男女同學之間建立起一種寬松、自然、和諧、融洽、健康的關系。
(2)對于處在早戀中的中學生應理解、尊重和指導。
要懂得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理解學生所產生的情感和需要。要設身處地從學生角度去看待他們所產生的各種言行和情感,應該承認他的這種純真感情的存在,這是與他們平等對話的基礎。中學生實際上相當反感“早戀”這個詞,他們之所以對異性產生興趣,是青春萌動期的自然表現。我們對于這種情感應給予更多的尊重和善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和隱私。對于中學生中㈩現的情感方面的種種問題,切忌不問緣由簡單粗暴地一味指責;更不能動輒訓斥、謾罵、威脅。指導工作的出發點不是出于自己所處的教育者地位,而要以經歷過類似的問題、體驗過類似困惑的長者的身份,幫助學生解除困擾和恢復常態。
2.開展活動,拓展興趣,實現情感轉移
中學生精力充沛,感情豐富。有的學生早戀,因感覺生活枯燥,精神無所寄托是原因之一。針對這個特點,教育者要滿足學生的各種合理的需要,設法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培養學生對科技、文藝、體育等方面的濃厚興趣和高尚的情趣,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并在活動中創造一個健康寬松的男女交往環境。
3.多方配合,發揮教育合力
導致產生早戀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重視綜合運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在發揮學校教育主導作用的同時,加強同家庭、社會的聯系和合作。一方面,學校要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使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尊重、理解、信任,避免和杜絕家庭環境給孩子造成的不良情感刺激。另一方面,要動員和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努力開辟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文化娛樂場所,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占領學生的課外陣地;同時,堅決查禁黃色書刊、錄像等,斷絕污染源。
4.采取措施,主動預防
為了預防學生早戀,必須主動采取措施。教師和家長應主動教育學生正確對待異性,要自尊、自重、自愛,要給學生做生活底蘊的啟蒙和人生責任的啟示,使之懂得兩性關系應有道德標準,在心靈深處用道德力量駕馭自己的感情。這樣,不僅可以防止和減少早戀問題的產生,即使出現早戀也不至于發展為“越軌行為”。
總之,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特殊階段,他們自覺性與盲目性、獨立性與依賴性、幼稚性與成熟性同時并存,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早戀現象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社會、老師和家長要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關心孩子,給他們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好學習、友情與戀情的關系,安全順利地渡過困惑迷茫期,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教科院)
編輯/于赫
E-mail:hehe62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