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思想政治》一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三節。)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參加過文藝晚會、聯歡會合唱演出的同學請舉手。在文藝晚會、聯歡會上要唱出優美動聽的歌曲,能打動觀眾,能獲獎,靠什么?
生1:好嗓子,曲目選得好。
生2:音樂效果好,服裝搭配得體。
生3:指揮藝術強: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最重要的是指揮的作用。指揮者把每一個演唱者的技藝整合在一起,可見,指揮是合唱演出的核心和靈魂。商品經濟中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著商品經濟的變化和發展,那就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
2.新課講解
(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板書)。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判斷并思考什么是價值規律?
(多媒體顯示)判斷:
①價值規律是一切社會經濟活動共同的規律。
②價值規律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特有的規律:
③價值規律是一切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學生討論,判斷并回答,內容略。)
師總結:對三種觀點要做出正確的判斷,依據是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規律。而商品經濟不是從來就有的,它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價值規律的存在與社會制度無關,所以觀點①②是錯誤的,觀點③是正確的。可見,只要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價值規律就必然發生作用。那么,它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師(板書):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①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②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師:前面已經學過,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價值規律實際上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的規律。那么商品交換為什么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呢?
(2)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板書)。
師:貨幣出現以前的物物交換是否是等價交換?為什么?
生4:應該是等價交換,就如,一把斧子等于二只羊,雙方價值量相等。
師:商品交換事實上要按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這是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貨幣出現前的物物交換要遵循這個原則,貨幣出現以后的商品交換也要遵循這個原則。貨幣出現后,商品的價值都由貨幣來衡量,表現為價格:因此等價交換就要求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相符合。
(3)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板書)。
請同學閱讀材料:(多媒體展示。)
前些年,南方富士蘋果供不應求,價格很高,種植的人越來越多。近幾年蘋果供過于求,價格下降,部分農民砍樹改種其他經濟作物。
師:上述材料中蘋果的價格與價值在不同時期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請看供求變化與價格變動的關系圖(多媒體展示),并回答問題。
師:價格與價值經常不一致,這是否說明商品不是按等價交換原則進行的,并且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呢?
生5:不是。雖然供求影響價格,使價格經常背離價值,但價格的波動反過來也會影響供求,使價格不會背離價值太遠。因為商品的市場價格歸根到底還是由生產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格的波動總是圍繞價值這個軸心轉的。
(供不應求,價格上漲)

(供過于求,價格下跌)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一些稀有的東西包括文物、名人字畫、珍貴郵票,它的價格都很高,也不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為什么?
生6:“物以稀為貴”,文物、名人字畫等因為稀有,所以珍貴,自然價格就高。
生7:這些東西的生產創造所耗費的體力,尤其是腦力很大,其價值量大,所以價格昂貴。
師:同學們看到了它價格貴的原因都是正確的,但它的價格為什么不圍繞它的價值上下波動呢?因為價格的波動是受供求影響的,價格上漲不會促使這些商品擴大生產,增加供應量。總之,這些都是商品交換中的特殊現象。我們不能因為存在著某些特殊現象,就否定價值規律的存在。我們應當學會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懂得經濟學研究的是現象背后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因此,一般的講市場上形成的商品價格應當既反映價值又反映供求關系。
(作者單位:林甸縣第1中學)
編輯/于赫
E-mail:hehe62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