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和諧社會的認識,不但要重視量化指標,更要注重質的把握。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對其主流意識形態、執政黨建設、社會制度以及環境因素等方面,在追求數字化指標的同時,一定要對其“質態”的要求有清醒的認識。
關鍵詞:和諧社會;質;量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8/09-0016-04
作者簡介:朱寧峰(1969- ),男,浙江龍游人,紹興文理學院上虞分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社會學。
一
什么是和諧社會?它有哪些“質”與“量”上的要求?它們的相互關系如何?我們怎樣來評價和衡量社會的和諧程度?對此,我們黨已作出了鮮明的回答,即:“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加快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豹?sup>[1]這個回答從多個角度概括了和諧社會的“質”,或者說勾畫出了和諧社會的一種“質態”。和諧社會是社會和諧的一種高級狀態,其“質態”又必須以多種“量”的形式表現出來。“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的太平盛世景象,實際上就反映了當時社會具有一定“質”和“量”的和諧狀態。
社會的“質”與“量”是社會形態的兩個不同方面的規定性。社會的“質”是社會內在的規定性,是社會形態的本質表現;社會的“量”是社會外在的表現,不同的“量”反映著相應的“質”并實現對“質”的表征與豐富,是“量化”的“質”?!傲俊钡姆e累會影響“質”的變化——或提高“質態”,促進質的優化、提升;或降低“質態”,使原有的“質”退化、劣化。我們要建立的和諧社會需要多方面的“質”來規定,每一種“質”又通過不同的“量”來體現,同“質”可以用不同的“量”來反映,但“量”始終依附于特定的“質”。我們需要的是能促進社會和諧的、優化“質態”的“量”。
在現實生活中,“量”一般表現為一定的社會指標,如經濟指標、環境指標或生態指標等。正因為這樣,人們對社會的主觀評價往往容易被束縛在量化指標上而忽視了事物內在的質的規定性。因此,建立和諧社會要實現兩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在認識上,要從注重對“量”的認識轉變到注重對“質”的認識;二是在政績指標上,要從以“量”為中心轉變到以“質”為中心,如從單純的GDP向綠色GDP轉變。
過去,我們在建立什么樣的社會方面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人們對社會質態的認識首先是對量的認識,因為事物的“量”是認識事物“質”的基礎和途徑。物的一種自然屬性就是可計量性,這樣,人對物的數量關系就成為人類社會追求的目標,甚至事物的“質”也被絕對地“量化”了。比如,人們往往注重衣食住行的“量”的增加,而忽視了這些方面“質”的提高,結果,社會在許多時候并沒有按照人類的理想方向前進,人類活動的“副作用”越來越成為束縛人類生存和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如環境惡化、資源匱乏、人倫關系冷漠等。今天,在大多數國家或地區,仍然把各種各樣的數量指標作為對政府、政黨或其他組織的評價標準,這種觀念使源于自然的人類成為希冀超越自然、不斷與自然相抗衡的“異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超越了原本那種自然的、本性的和諧關系,變成了以經濟關系為基礎的人與物的關系。這使我們不得不對和諧社會的“質”與“量”加以反思。
二
要建立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需要多方面的“質”,如意識形態、政黨組織、人口質量、科技水平、政府力量、規章制度等。其中,意識形態決定了人們及其組織的心理狀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相對穩定和一致的價值觀念是至關重要的;政黨組織是主流意識形態的代言人,是聯系價值觀與社會實踐的橋梁和紐帶,執政黨的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和教化人們的言行;制度是維護社會公正、民主、有序的保障,執政黨通過它落實自己的方針政策,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言行朝著既定目標前進。所以,本文著重論述構建和諧社會在意識形態、政黨組織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質”的要求。
首先,需要一種能夠與時俱進地反映人們精神需求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軟件”——思想基礎。意識形態作為社會的一種“質”,是通過人們對其的接受和掌握來體現自身功能的。意識形態是社會構成形式的指導力量,如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統治,形成了歐洲的宗教化國家,對這些國家的社會結構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不同的意識形態是系統地、自覺地反映不同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它代表著特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根本利益,并通過哲學、宗教、政治思想、道德、文學藝術等形式表現出來。
當前,在我國,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社會階層的分化,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其中,既有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自主意識、民主法制意識,也有形形色色西方思想文化的“時尚”流行,以及封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沉渣泛起。這些都會對原有的主流意識形態產生巨大沖擊,或者說會改變原有主流意識形態的合理性。現代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意識形態領域的多樣化,這時,特別需要盡快形成與時俱進的主流意識形態,并使之與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相適應。比如,市場競爭形成了效率原則,這就內在地要求有一種新的價值觀念的形成,要有一種新的社會意識形態來適應經濟的發展、體制的變化,這是社會基本矛盾演變的必然結果。“成功的意識形態活動有助于提高人們對誠信、忠誠等的效用評價,形成良好的自律,促進對法律法規、道德秩序的遵守,促進群眾內部的認同和合法性信仰,保持群體內部的穩定和團結”[2]。這就說明,盡快形成得到社會公認的、體現時代精神的主流意識形態,成功地向全體社會成員“灌輸”主流的價值觀,形成對統治秩序的心理和價值認同,將有利于保持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其次,需要一個能夠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具有“執政質”的執政黨。執政黨作為社會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在社會生活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構建和諧社會,從“質”的規定性上對執政黨及其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執政黨具有實現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質”——政黨的“執政質”或“領導質”,這主要表現在政黨的領導能力、決策能力、組織能力、控制能力、協調能力等方面。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她的自身建設直接關系到實現社會和諧的“執政質”的狀態。
政黨的“執政質”主要不取決于其黨員的數量,而在于其戰斗力、影響力,執政黨的內在素質和黨的先進性建設才是執政黨力量的根本。黨的內在素質,體現在黨確立的指導思想和宗旨以及黨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先進,即:是否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黨的“執政質”的根本體現。同時,黨員隊伍,尤其是干部隊伍的領導才能、知識水平、道德狀況,構成了黨的“執政質”的基礎。執政黨作為一個組織,它的戰斗力、凝聚力取決于自身的制度建設是否完備、機構設置是否合理,這些同樣對黨的“執政質”產生著重大影響。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向全黨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任務,這無疑將有力地促進我們黨的“執政質”的提高,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莊嚴承諾。
再次,需要一種科學、公正、合理的制度體系,這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是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硬件”。公平作為一種價值尺度,需要通過具有內在約束力的規范來加以實現,即需要相應的制度體系來保障?!耙粋€社會要想進步,就必須具有某種途徑,使出身低微而才智過人者能夠替換那些出身高貴而才疏學淺者”[3],嚴密、公正、科學的制度體系就是這樣一種“途徑”。社會和諧實質上是通過建立制度體系實現的對人們各種行為進行合理化趨勢的控制。這種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不僅表現在各種顯性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上,而且也反映在道德、宗教以及各種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上,后者往往是一種隱性制度??得⑺乖谄洹吨贫冉洕鷮W》一書中認為,社會制度不僅包括顯性制度,如社會法制和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等,也包括那些隱性制度,如社會風俗禮儀和道德倫理等等,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隱性制度的約束力甚至要強于顯性制度。比如,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來說,他們所遵循的往往是隱性制度所提供的行為“路徑”。[4]社會和諧所需要的正義秩序,其建立不僅需要社會法制、國家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等顯性制度的保證,也需要公民道德、社會倫理和其他社會風俗禮儀、精神心理等隱性制度等文化價值資源的有效配合。倫理道德是顯性制度最重要的彌補手段之一,道德控制的柔性、事前性、自覺性等優點,恰好可以彌補顯性制度的剛性和事后性等不足。正如萬俊人先生所說:“僅僅依靠‘顯性制度’的硬性制約并不一定能夠帶來社會秩序的公平正義,因而也就更不用說以此來創造‘和諧社會’了?!豹?sup>[4]充分發揮道德倫理、風俗民約等文化體系的柔性控制,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制度是社會和諧的保障力量,而制度的制定要與社會承受能力相協調。約束過嚴或引導過高,脫離了現實社會條件并超過了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制度也有可能成為空洞的說教。所以,經濟利益的調整主要靠制度來體現,只有當群眾對制度認可了、接受了,矛盾才會隨制度的落實而得到解決。
社會和諧的“質態”內容復雜,除了以上分析的三個主要方面外,還有科技水平、政府力量、人口素質、環境質量等。我們必須強調環境因素在人類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現在人們常說的“綠色GDP”,就是把環境因素融入到傳統的經濟指標中,可見,藍天碧水的環境指標已經成為人們的渴求。這不僅僅是由于失去了原先優美、純靜、豐饒的環境而出現的“亡羊補牢”現象,更是人與環境和諧的本質規律使然。人不能凌駕于其他動物以及自然環境之上而成為所謂的“高級動物”,人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平等地生活在自然中,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對其他生物的殺戮,實際上已經破壞了自然生態的平衡。當這種破壞行為的“量”達到一定程度時,災難性的“質變”將顛覆人類本身。所以,人們普遍贊同人類應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點,認為這是人類永續綿延的前提條件。過去我們強調人類對自然界的“征服”和“改造”,現在把“征服”兩字改為“利用”,這決不是簡單的文字游戲,而是反映了人們對人類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新審視,也是人類自身永續發展的“質”的要求。
三
我們評價一個社會的數量指標有很多,信手拈來就是一大堆,如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GDP、綠色GDP、增長率、就業率等等。如何正確看待和分析這些指標,透過數據現象看到社會的本質,從中探尋社會發展的規律,這是我們必須重視并加以解決的課題。
首先,數字的說服力應當得到肯定。數字很直觀,讓我們能一目了然地看到現象的差異性,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下較快地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比如,數量化的收入差距是影響社會和諧的主要因素,通過對各地收入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收入的“量”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質態”的不穩定、不和諧。1998年至2001年間,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的2.51倍、2.65倍、2.79倍和2.90倍;到2005年,兩者的收入差距更是擴大到了3.22倍。再從不同地區來看,我國人均GDP最高的省(不包括直轄市)和人均GDP最低的省之間的相對差距已由1980年的3.52倍擴大為2002年的5.43倍。[5]國際上通常用基尼系數來衡量居民的收入差距程度。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2000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的標準。應該看到,改革會帶來對原有利益格局的調整,是一個重新“洗牌”的過程。其中,必然會造成一部分人群受益較多而另一部分人群受益較少,甚至某些人群在某個階段上,其利益還會受損,這也是改革會存在風險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存在風險就不改革,但卻應該從數據中清醒地看到風險、正視風險,并有針對性地調整我們的方針、政策,以應對和化解風險。為此,必須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利益群體的要求和心理承受力。在收入分配方面,就是要在效率與公平之間保持適當的張力,既要保持合理的激勵性收入差距,以不斷提高效率;又要防止出現兩極分化,以維護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
數字是誘人的,但也是會欺騙人的。要正確認識數字背后的特定的“質”,就要做到正視數字而不迷信數字,否則,弄不好會造成盲目風、浮夸風盛行。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樹立政績,為了追求過高的經濟指標,經常會忽視經濟規律的限制。比如,現在很多地方不顧條件地提出搞“跨越式發展”、“超常規發展”,這是值得商榷的。我們都知道,“常規”是一種規律,是一定條件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雖然條件是可以創造的,但創造條件本身也要合乎規律,不合時宜地憑主觀想像去“創造”,肯定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事實上,提出這樣的口號或把它當做制定政策的指導思想的地區,大都缺乏“創造條件”的條件,而是為了某種主觀的目的硬上項目,制定超常規的經濟指標和社會指標。其結果,或者是欲速而不達,或者導致弄虛作假,搞數字水分。所以,我們在追求數字化的指標時,一定要對數字背后所反映的社會的真正“質態”有個清醒的認識和把握。
研究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因素,需要通過指標體系所反映的情況來綜合分析總體指標的“量”,從而揭示其中各個子指標的內在聯系——“質”。所以,只有綜合性指標才能較為準確地反映社會和諧的程度。如宋慶芳的研究,選擇了38個重要指標組成指標體系,包括社會結構、人口素質、經濟效益、生活質量、社會秩序、社會穩定等6個子系統。通過對1979-2003年25年間我國各項指標數據的分析,發現經濟社會等27項指標的綜合指數年均遞增5.4%,而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指數同期卻出現了負增長。若將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的11個指標綜合計算在內,則經濟社會的綜合指標年均遞增只有4.2%,影響綜合指數1.2個百分點,影響度為22%。其中,在1991-2003年這13年間,其影響度甚至上升至31%。這充分反映出,不穩定、不和諧因素已經直接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6]這樣的綜合性指標體系能夠正確地反映社會的和諧“質態”,體系本身與作為一種系統而存在的社會具有共容性、一致性。因此,采用現代化手段對社會的“量”進行“質”的整合,將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與自然、人與資源的矛盾越來越激烈,這些矛盾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得到徹底解決,在某些地區還會愈演愈烈,治理環境的使命任重而道遠?,F在,許多地區人們的生活質量正受到來自環境污染的威脅,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的矛盾也處在激烈的對抗中,這種人與環境的不和諧影響了整個社會和諧的實現程度。因此,只有把環境指標結合到社會總體指標中去,社會發展的指標才能有“和諧”的內涵,才能保證社會和諧的“質”。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議[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4.
[2]吳家驥,魯彩榮.意識形態整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課題[J].學術探索,2005(1):11~14.
[3]戴維·波普諾.社會學:下冊[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42.
[4]萬俊人.“和諧社會”及其道德基礎[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1):4~23.
[5]張翼.從三組數據看地區差異[N].光明日報,2004-05-10(4).
[6]宋慶芳.數字里的中國社會和諧度[J].人大建設,2005(9):21.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