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兩難的選擇,既然選擇了就有了取舍。選擇總是要經過煎熬,有時候就要放棄過去所擁有的或所適應的。一個商人總是處在對權力、財富、感情的取舍之中。而其中的故事,可能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借鑒意義
商道取舍:數一數二的經營策略
如何使GE這樣成熟的綜合性大公司像新興小公司那樣蓬勃發展?在杰克·韋爾奇接任通用電氣CEO的頭兩年,他出售了71項業務和生產線,其中包括中央空調業務、家用電器業務等GE以前起家的業務。幾年中,杰克·韋爾奇通過兼并、合資以及參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項。同時,也因為戰略調整而常常大規模裁員,由此被稱之為“中子彈”。
戰略取舍的結果催生了韋爾奇的“數一數二戰略”,而這種取舍也令通用具有了“在世界范圍內獨一獨二的業務,即使10年后都不會落伍”。
雖然人們會問GE堅持“數一數二”的經營策略是否意味著它將放棄許多很好的商業機會,GE在諸多商業機會中的取舍是近乎直覺的悟性還是審慎的理性抉擇,事實是GE在20世紀80年代所取得的傲人業績和高速發展,的確得益于“數一數二”戰略的實施。
與GE相同,IBM也經歷過令其痛苦的抉擇。
10年前,郭士納——那個時代最具有戰略眼光的少數幾位世界級商業領袖之一,信奉了當時最有爭論的預言:整合運算將主導軟件業的未來。
當時,在軟件領域已初顯壟斷霸主地位的微軟并未將IBM軟件放在眼中。但10年后的今天,IBM軟件業務利潤已經占公司總利潤的1/3,年營業額超過151億美元。在2005年合作伙伴大會上,鮑爾默指出:微軟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甲骨文,而是IBM。微軟同IBM爭奪市場的時代正在到來。
如此,我們反觀IBM今天把PC業務賣給聯想,是早已在10年前便制定下的戰略。
同樣,在王石看來,萬科的穩健發展也同樣得益于取舍之道。
“萬科曾經做過進口錄像機生意,利潤達到200~300%,這種超額利潤使得許多公司都擠進這個行當,供過于求,利潤急轉直下。我對1984~1992年的貿易做過統計,賺錢的用黑字表示,賠錢的用紅字表示,結果紅字多過黑字,說明多年貿易的結果是賠錢多過賺錢,這也說明市場很公平,之前你怎么暴利,之后你都得吐出來。”
此后,王石提出萬科超過25%的利潤不做。在那個囤地就能增長利潤的年代,萬科堅持快速開發,而這也讓萬科躲過了更多的危機。1998年,萬科開始了一個舍棄的過程,退出了很多賺錢的行業。現在被房地產界廣泛提及的減法,萬科早在7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頭著名的布利丹毛驢,它面對兩捆干草不知該吃哪一捆好,最后不但一事無成,還竟然餓死了。在創富過程中,其實每個人、每個企業也和布利丹毛驢一樣,時時面臨著在兩捆干草之間作出選擇的問題。
權力取舍:該撒手時就撒手
相對于討論該把權杖交給誰之前,或許更應該談論一下,是否你該交出權杖,以及你能否交出權杖。
放棄權力,便是舍,那么你會得到什么?
楊邁、王均瑤均英年早逝,而年近60歲的王石卻還計劃在他60歲時再登珠峰。為此,他要在2006年繼續攀登兩座山峰,“為了再登珠峰,我必須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舍棄,你自然會得到一些東西。
作為好友,巴菲特曾經這樣告訴比爾·蓋茨,他認為他和比爾都是“以小搏大”的高手,都是從內心深處敢于冒險的人,但是與比爾不同的是,巴菲特對人生的體驗更豐富,對財富、風險的理解更深刻。這是作風強悍、咄咄逼人的微軟文化所不能教給比爾的,也是比爾的短板。
“我知道你需要一些東西,這個肯定適合你。”巴菲特對蓋茨說,“很多人問我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富翁,我覺得很簡單——致富不取決于你的智商和天賦,它取決于你有多理性。人生的進退取舍是對財富管理的最大考驗。”
回到故事的開頭,不管比爾·蓋茨現在找沒找到那個坐在燙屁股座位上的年輕人,至少他有了鮑爾默來替他分憂解難。為此,他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他喜歡的程序設計或是參加社會慈善活動上。看到這里,如果你是一家企業的老總,你是否會反思一下,這一點你能做到嗎?
比爾·蓋茨還在努力工作,王石已經找到了他的職業經理人團隊,為此他可以每年只用一半的時間工作,而另一半時間去和世界高峰一較高下。
在臺灣,宏達國際電子的創始人卓火土在其事業的最高峰——以每股11.54元榮登獲利王的時候,悄然宣布退休,交棒給總經理周永明。而此后,他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自己最大的變化是:“我現在看事情的心境不同了。”
許多人渴望成功,追求完美,但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要更上一層樓就得懂得授權、放下,然后再創新高峰,這是成功前必蹲的馬步。
心境取舍:心中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每個人心里都有難以割舍的東西。但是,如果在以上兩個取舍都解決之后,那么對于心境的取舍便可以說是有了選擇的空間。
隨心而動,關注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不為名利福祿所誘惑,甚至不作過多的價值判斷,恐怕這樣才能取舍有道。
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董事長王晶則舍棄了鐵飯碗,加盟了一家毫無保障的小公司。如今新大陸成為了資產超過13億元,擁有15家子公司的高科技集團公司。
這是人世的取舍,相反也有出世的取舍。王石在企業和人生間作出選擇之后,他又面臨著第二次選擇。而這次選擇也是在一位高人的指點下悟出的道理。
2005年,王石隨中國探險隊遠征北極點之前,一位老科學家前來送行,因為他對王石頗有好感,便特意寫了一封信交給王石。在信中老科學家贊賞了王石的勇氣,而且希望王石一行能夠順利到達極點,安全歸來。但是,老科學家也在信中尖銳地指出王石應該把這種英雄行為與社會公益活動和慈善活動結合起來。
“就是這樣一封信,讓我感到心里很慚愧,對于我的探險行為,我的定位是自我實現,充其量也就是‘個人英雄主義’,但是這位老科學家的言外之意便是提醒我:你現在是成功的企業家、探險家,你會引起社會的關注,那么你能否除了探險、搞企業之外,利用你的名聲在公益事業、環境保護方面多做點事情?”
這封信對王石觸動很大,也使王石在如何進行人生的取舍方面提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其實這些都是不難的東西,為什么你不去做呢?如果再反思一下企業的取舍、企業的功能,你的選擇就會更加明確”。
同樣,宏達國際電子的卓火土,交棒后比以前快樂多了,他為很多兒童提供了資助,“只要看到被我幫助的小孩有了笑容,那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其實如何取舍沒有惟一的標準,但取舍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不同人的價值觀。
(摘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