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8被戲稱為“清談館”,說它是“俱樂部”更加恰如其分
如果從1975年11月法美英日德意六國在法國朗布依埃舉行六國峰會算起,八國峰會(G8)已舉行了31次一年一度的峰會,但八國集團形成機制則是在1976年。這年6月,因加拿大入會,六國會議正式更名為七國首腦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七國確定每年開一次七國峰會,時間定為每年7月前后,與七國暗合,并規定會議地點在七國輪流舉行。因此,嚴格地說,七國集團正式形成于1976年,迄今正好成立30年。
1997年,因俄羅斯入會,并與七國首腦一起以“八國首腦”名義發表會議“最后公報”,七國集團轉變為八國集團。據此,2006年7月應被認為是八國集團30歲生日。
初衷:專注經濟問題
如果說八國集團從六國峰會轉化為七國峰會再轉化為八國峰會的變化只是形式上的變化,那么集團宗旨與會議議程的變化則更有實質性的觀察意義。
八國集團1975年成立時的基本國際背景是,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產油國使用石油武器打擊西方,大幅提高石油價格,致使西方國家爆發經濟危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外貿出現戰后第一次下降。法美英德日意等六國工業生產皆大幅下降,失業總人數達1400萬,相互競爭也更加激烈。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大國決定每年開一次首腦會議,就世界經濟、貿易、能源等問題進行討論,尋找藥方,協調政策。
簡言之,成立八國集團的初衷是要建立一個國際經濟協調機構,但此后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和西方大國所追求的國際目標的變化,八國集團的定位與八國峰會的內容也不斷變化,導致八國集團的性質也不斷變化。
從1975年到1979年的八國集團前五次峰會的會議主題大體與八國集團成立的初衷相一致,即以討論世界經濟問題為主。
1975年第一次峰會主要討論世界經濟形勢、能源、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等經濟問題;1976年第二次峰會主要討論七國如何防止世界經濟因回升“而觸發又一次從繁榮到破產的周期”以及“東西方經濟關系”;1977年第三次峰會主要討論七國如何“共同應對未來挑戰”,繼續減少通貨膨脹和創造就業機會;1978年第四次峰會主要討論經濟停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節約石油和穩定貨幣等問題;1979年第五次會議主要討論能源問題,并通過了以解決石油問題為內容的《東京宣言》,輿論因而也稱這次峰會為“石油問題首腦會議”。
第一次轉變:開始兼顧全球政治
1980年的第六次峰會是其宗旨內容發生由專注經濟問題向兼顧政治問題變化的第一次轉折。
因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在1980年的第六次峰會上,七國首腦重點討論了如何共同應對“蘇聯的戰略挑戰”,并發表了一項聲明,重申與會首腦“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不接受蘇聯占領阿富汗,并要求蘇聯從阿富汗“撤出全部軍隊,讓阿富汗人民重新自由決定自己的前途”。
從1980年第六次峰會后,每一次七國峰會在討論經濟問題的同時,都要討論相關政治問題。
1981年的第七次峰會討論了蘇聯擴軍問題,強調加強防務能力、保持軍事平衡和政治克制;1982年的第八次峰會討論了英阿馬島沖突、兩伊戰爭以及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等問題并發表了相應的政治聲明;1983年的第九次峰會討論了東西方關系和裁軍問題,會議第一次就全球安全問題發表聲明,強調必須在全球基礎上處理裁軍問題;1984年的第十次峰會發表了四個政治性宣言和聲明,涉及國際反恐、兩伊戰爭、東西方關系、裁軍等問題;1985年的第11次會議討論了美蘇軍備競賽、朝鮮半島統一等問題,會議發表的《政治宣言》和最后公報強調加強美歐日合作,敦促美蘇重開裁軍談判、創造政治環境“消除朝鮮半島分裂”;1986年的第12次峰會和1987年的第13次峰會都重點討論“東西方關系”及蘇聯東歐“國內外政策的新近發展”;1988年的第14次峰會討論了毒品問題、東西方對話、軍備控制和人權問題。
第二次轉變:從經濟議題為主轉向政治議題為主
1989年是八國集團峰會內容與宗旨變化的一個根本性的轉折點,八國集團峰會的內容開始以全球政治議題為主,經濟問題相對已退居次要地位。
1989的第15次會議和1990年的第16次會議都重點討論了人權問題,八國集團從此以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模式的“教師”自居,在每一次峰會上都對第三世界的經濟政治進程發表意見。在1991年的第17次峰會上,因爆發海灣戰爭和蘇聯東歐劇變,七國峰會重點討論了加強國際秩序問題。
此后,八國峰會的會議內容與宗旨脫離其成立時的初衷,政治色彩不斷加重,以至八國集團由最初成立時的一個西方大國的經濟論壇完全轉變為政治論壇。近年來,八國峰會關注的問題越來越具有全球性、綜合性,八國集團越來越謀求自封為“全球治理”的總負責,如2003年八國峰會的議題是全球經濟增長、團結和國際安全;2004年的主題是“自由、合作,通向繁榮與安全”;2005年的主題是援助非洲和改善環境。
今年的主題則是能源安全合作、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及在教育領域展開國際合作。朝鮮和伊朗核危機也納入了八國集團視野。
“八國集團不具有代表性”
八國集團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顯赫、最有權勢的領袖們組成的政府間組織,有人稱之為“西方大國俱樂部”,也有人稱之為“富國俱樂部”。其成員在聯合國“五常”中擁有四席,包括美俄英法四國;經濟上,八國GDP總量和貿易總量占世界3/4左右,主導著國際金融、貿易與市場;軍事上,八國集團的軍費開支占全球4/5以上,世界上軍費開支最高的八個國家,八國集團占了七個,他們的軍事裝備、軍事科技和軍事實力與行動能力遠遠高于世界其他力量。世界上五個合法核大國有四個屬于八國集團。
正因為如此,八國集團躊躇滿志,從1975年成立開始,從經濟到政治、從西方到東方、從局部到全球,視野不斷擴大,關注的議題不斷增多。經濟領域如能源、經濟增長、反通脹、全球貿易等;政治領域如東西方關系、人權與民主;安全領域如毒品、恐怖主義等;地區問題如朝核、伊朗核問題、兩伊戰爭、英阿馬島之戰、巴以沖突等,無不成為八國峰會的議題。鑒于八國集團的權勢與影響,要忽視八國集團及八國峰會的存在與影響力是不明智的。
但是,對八國集團的作用與影響也不能夸大其詞。八國集團的局限性也非常大。從規模看,八國集團僅占世界總人口的13%,代表性有限,更不能與聯合國相提并論;從構成看,盡管美日德等經濟總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俄羅斯、加拿大并不是世界上最有經濟實力的國家,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經濟增速或是發展前景,俄羅斯與加拿大都不及被關在八國集團大門外的中、印及巴西等非西方大國。鑒此,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其近作中指出:“八國集團不具有代表性。”他還指出,八國集團在機制上不是一個談判集團,而是一個以清談和討論為主的論壇,會議雖然定期舉行,但比較松散,缺乏約束力,論而不作是其特點。
八國集團因不同的利益關系還存在各種內部矛盾,不但俄羅斯與其他西方七國有矛盾,就是西方七大國內部也矛盾重重,如美國出手阻止德日謀求“入?!?,德法聯手阻止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等。此外,還要看到世界潮流已不同于20世紀甚至近代以來的數個世紀,中小國家的獨立生存發展和自已當家作主的能力與意志不斷增強,出現質的躍升,大國對國際政治的操縱主宰能力削弱,這些都限制八國集團發揮作用,使其務虛多、務實少。
三十年來,八國集團關注、討論的問題雖然很多,作出的決議、聲明、宣言也很多,但大都論而不行,行而不成,難以落在實處。因此,G8被戲稱為“清談館”,說它是“俱樂部”更是恰如其分。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