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管理理論略有涉獵的人都知道效果與效率的分野:效果是做對的事,效率是把事情做對。
有人認為領導者應該做對的事情,而管理者則應該把事情做對。也就是說,領導是要講究效果的,而管理則應該強調效率。
在這樣的分野下,我們可以說,領導者的責任是在變動中找出方向。而管理者的責任則是用最經濟高效的方法,穩健地執行既定政策。
用軍事作為比喻。作戰的前方需要領導,后勤則靠管理。沒有良好的管理,領導不會成功;沒有良好的領導,管理也會失去目標。
一般成功領袖的典范,幾乎都是成大功、立大業的人物。在政治領域中,大家熟知的例子可能是康熙大帝或拿破侖之類的英雄人物;在商業領域中,大家熟知的典范可能是索尼的盛田昭夫或通用的韋爾奇等國際知名大公司的負責人。
然而,這些人物所面對的工作情境或層次,與絕大多數人所面對的,相距不可以道里計,我們真能從這些典范人物的言行舉止中,學習到可以運用于我們生活或工作的領導能力嗎?
這個問題涉及領導與情境的配合情形。幾乎所有的專家都同意,領導絕非一成不變,而需要因時、因地及因人制宜。
每個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缺點,懂得選才用人的領導人,毫無疑問地都掌握兩個重點:識人要細、知人要全。
領導用人的著眼點,首先一定要盯在一個人的長處上,焦點集中在一個人的優點上。一個聰明的領導者審查人才時,絕不會先看他的缺點,而是要看他是不是具備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
在用人方面,之所以出現“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情況,是因為不少領導者在選才用人時,好象是在西瓜地里挑西瓜一樣,挑花了眼還做不了決定。
在同樣的情境下,不同的領導人有不同的做法。因此,領導人的首要工作應該是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所領導的屬下的特性是什么,什么樣的人可以做好每一項工作。如此,才能用B級的人做好A級的事。
只看別人的短處,肯定就會越看越不順眼,越看越不滿意,因為你會不自覺地把別人的短處放在首位,結果長處就在無形中被忽視和排斥了,于是,“我這兒沒有人才,人才還得到外面去找”,就成了某些領導者的口頭禪。
其實,在生活中,有時越是有才能的人,他們的缺陷也往往越明顯,譬如,有才干者恃才傲物,有魄力者不拘常規。如果我們對他們的錯誤或缺失看得太嚴重,從而把他們閑置一旁,未免太可惜了。
相反的,只有老好人缺點最少,得罪人最少。但是,他們往往表現得膽小怕事,正印證了一句俗語:“老實是無用的別名”。因此,一個高明的領導人,用人一定要用有所長的人,而不要傾向于用老好人、四平八穩的人。
在“強將手下無弱兵”的邏輯下,將是主體,兵則是用來襯托將的優秀,領導者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拉引”他“手下”的部屬,使他的部屬成為干練之士。
但在新世紀的管理邏輯下,兵是主體,將是用來襯托兵的優秀,部屬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推擠”他“頭上”的領導者,使他的領導者能夠以水到渠成之勢成為卓越的領導人。
古往今來的人才都是有缺點的,領導者對人才可以從嚴要求,但絕不能吹毛求疵。領導學大師華倫·班尼斯曾說“領導就是領導者的自我實現”,講的也就是這個道理。領袖的工作絕不是順從部屬,而在于讓部屬心悅誠服地追隨自己的意志。就此,我們可以說,領導是通過他人實現自我的一種過程。
真正會用人的人,最擅長的就是用對的人,去做對的事,善用所用之人的優點,去做他最拿手的事。
如果,你懂得這個“用人”的簡單訣竅,并且把它融會貫通,那么你不僅可以用B級的人做A級的事,甚至可以讓他做A+的事。
(摘自《現代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