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起當年下鄉的農場的觀感,似很有幾分傷感:“哎,30年了,生產隊還不如我當初離開的時候。職工家里還是灶坑連著火炕,取暖、做飯還是燒茅草、樹根,屋里還是黃土墁地,連磚都鋪不起。要說進步,也就是每家多了臺16英寸的電視機。讓剛剛成年和尚未成年的孩子離開土地、外出打工,成了多數職工的唯一選擇……”
早就聽說他們那個農墾分局所屬的農場個個都富得流油,他們隊怎么會窮成這樣呢?朋友的回答更讓我吃驚:場部、分局確實是今非昔比、鳥槍換炮了,可生產隊就不行了。大部分職工住的還是舊房子,一年到頭攢不下幾個錢,就連這次回訪,還是我們這幫老知青請老職工們吃的飯呢!因為農場依靠綠色食品的優勢,沒少賺錢,把整個場部建設得跟花園似的,場部的干部們也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所以,對于連隊的窮、職工生活的苦,農場的領導不但不慚愧,還蠻有成就感的。
我也是下過鄉的,對農場職工的生活還算關心。如朋友所講,一邊是多數農場職工生活得很艱難,一邊是農場領導陶醉于成就感之中。這讓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兒。
這使我想到了近來媒體經常提到的“幸福指數”。所謂“幸福指數”,說得通俗一點兒,就是人們對幸福的感受和體驗,也就是“幸福感”吧。把“幸福指數”作為反映人們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提升人們的主觀生活質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既然如此,領導者的成就感與群眾的幸福感應該是相互對接的,或者說,領導者的成就感亦即群眾的幸福感。現在的問題是,領導者的成就感十足,群眾卻并沒有感覺到幸福。是群眾對幸福的感覺太麻木,還是某些領導者的成就感過于敏感夸大?
目光從農場轉向城市,也能看到類似的問題。
大型游樂場竣工,高檔飯店開張,成為領導者“開發”的一個又一個的政績,可普通的工薪族卻難得有幸進入其中,甚至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進不去一次。領導者的成就感和老百姓的幸福感南轅北轍。
為了美化城市,搞好城區的管理,愣是把鬧市區幾個賣油條、餛飩、饅頭、豆腐腦、豆漿之類大眾小吃的小飯店拆掉,改建成一個大型的海鮮館。附近的居民守著海鮮館卻享受不到海鮮的幸福,想吃頓餛飩、喝碗豆腐腦,不得不走比原先遠得多的路。如此,還是領導者的成就感和老百姓的幸福感南轅北轍。
最近,由合肥實行城市“無攤化”引發的爭論好不熱鬧。我以為,設不設攤位和撤不撤攤位,都不是問題的實質,關鍵是老百姓生活必需的東西有沒有地方買和買得是不是方便。如果是攤位沒了,馬路兩邊整潔了、漂亮了,領導者因此可以獲得“城市美容師”之類的稱號了,可老百姓的生活卻因此多了麻煩、添了煩惱,那就不如不撤為好。畢竟,“無攤化城市”的政績也好,聲譽也罷,總不會比市民的生活方便、幸福更重要吧?
什么時候,都應該把老百姓的幸福擺在第一位。當然,事物的發展都是分階段前進的,老百姓的幸福也有階段性。當老百姓需要得到在附近買油鹽醬醋、食品、水果、蔬菜等方便的時候,你偏要把這些東西集中到一起,這不是成心為難百姓嗎?幸福說到底是一種感受。對現階段還不富裕的城市居民來說,在一時得不到更多的需要滿足之前,或許方便就是幸福,省事就是幸福,及時就是幸福。
領導者完全應該把百姓的幸福感當成自己的成就感。或者說,領導者需要用自己的成就感換來百姓的幸福感。
(摘自《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