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雄武之君。毛澤東在《沁園春·雪》里,只列舉了5個古代君主,趙匡胤有幸名列其中,可知此人絕非等閑之輩,有一些真本事。
古代的君王中,趙匡胤以金錢作為工具來玩政治,是玩得比較有味道的,試舉幾例:
一、用錢買穩定。主要是用金錢收購大臣的烏紗帽和權力。趙匡胤曾許諾大將曹彬,取南唐之后即封他為使相(樞密使)。曹彬俘獲李煜班師,趙匡胤找曹彬談話,告訴他,北漢還要他去攻取,上次許的官暫不兌現,改為賜錢50萬。曹彬剛一回家,就發現家里到處堆滿了錢,嘆口氣說:“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不過多得錢耳?!?/p>
趙匡胤用50萬錢與許諾,與曹彬的使相官職達成交易,讓手下明白一個道理:做官只是為了多撈錢,現在多給你錢,同樣幫助你達到做官的目的,所以,就不要在朝中戀棧爭位。此后的“杯酒釋兵權”,更是把這種皇上買官的意圖,說得明白不過。大臣們脫下烏紗帽拿到錢,皇上高興,少了大臣“謀反”的疑慮;臣子們高興,因為沒有平定天下后殺功臣的恐懼,又可以安享富貴。
宋朝初年,沒有歷代開國之君屠殺功臣的現象,政局保持平穩,這都是趙匡胤用錢買來的。
二、用錢買勝利。趙匡胤曾說:“契丹數入寇邊,我以二十匹絹購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過十萬人,止費二百萬絹,則敵盡矣。”趙匡胤試圖用20匹絹去收購一個契丹人頭,只需花200萬匹絹,就可以達到消滅契丹10萬名精兵目的。這種用錢殺敵,而不用人打仗的辦法,兵不血刃,頗有創意。
歷史上對待邊塞少數民族,總是采取派兵深入圍剿、追擊的戰法,而像契丹這樣的民族多游牧,發展的是騎兵,游動不定,難以全殲,單純作戰達不到目的。趙匡胤在這里講了使錢的道理:用錢買敵人的腦袋和用刀砍下敵人的腦袋,二者在目的上一致,而且用錢買更省力、省事,沒有風險。
三、用錢買江山。趙匡胤在宮內設置封椿庫,即皇帝專用的銀庫,源源不斷往里儲錢。趙匡胤處心積慮地積錢,有兩個目的:一是用這一庫錢去贖買幽云十六州,因為用打的辦法打不過;二是如果契丹不肯做這單買賣國土的生意,就用這筆錢招募軍隊,用武力收回。趙匡胤的理由是:你占據一塊地盤,也是為了從這塊地盤上撈錢;我現在用錢買地盤,你沒有受到損失,還避免了流血沖突。買與賣都是公平的。江山就是錢,錢就是江山。
趙匡胤是一個使錢的高手,沒有想到的是,在他身故后,繼任的統治者將他的使錢理念,發展到一個相反的方向:
一、由上向下買官,轉為由下向上買官。做官就是為了撈錢。有了更多的錢,就可以買更大的官,做了更大的官就可以撈更多的錢,循環往復。
二、花錢買敵人的腦袋,轉變為花錢買自己的腦袋。趙匡胤的子孫們后來對外都采取給銀子,給物資,比如絹、茶葉、鹽等辦法。這是從趙匡胤的教導中明白一個理:腦袋就是銀子,銀子就是腦袋。既然不能打敵人腦袋的主意,敵人又殺過來,要打自己腦袋的主意,這時,就明確告訴他,奪我的江山,殺我的腦袋是為了得到銀子,不如直接送錢給你,你不同樣達到奪江山、殺腦袋的目的嗎?
遼、西夏、金、蒙古四朝,先后與宋簽訂同意宋納貢輸幣的國書。趙宋天子丟銀子,保住腦袋,把趙匡胤的使錢術活學活用,這是這位宋太祖萬萬沒有想到的。
三、為國積財轉變為為家聚財。趙匡胤設立的封椿庫,本是抱著經國的宏圖遠略,宋太宗即位后,迅速把封椿庫轉變為皇家的私人儲錢罐,在視察的時候還大發感慨,認為趙匡胤儲那么多錢干什么呢?買江山是為賺更多的錢,賺更多的錢也是為皇帝享受,做皇帝也是為錢,不如把這錢及時讓皇上消費。于是,內庫迅速充盈,其藏錢量甚至遠遠超過政府的財政。很多宋人的筆記里反映,宋室出手闊綽,生活奢華,是招引外寇的一個重要原因。花錢從別人手里買江山、買版圖轉變為付錢請別人保江山、保版圖。
趙匡胤的使錢術本來是一種柔和的、非武力的政治策略,目的是讓自己的鐵算盤打得最如意,保證朝廷利益的最大化,他以后的各任帝王,沒有吸取太祖使錢術的正面,卻將其一些觀點向負面方向擴展,從而為錢所困,為錢所誤。
(摘自《雜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