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背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它既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的背景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斷加劇,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1997年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加速擴大,至2005年,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是3255元,兩者的收入比為3.22:1。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與城市的差距更大,嚴重制約著農民素質的提高。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目前,飲用自來水的農村居民不到1/3,絕大多數農戶仍在使用包括煤炭和柴草在內的非清潔能源燃料,農村水沖式衛生廁所普及率不到10%,糞便無害化處理率不到一半,農村廢物垃圾大部分得不到及時處理。生活條件差,居住環境改善難的問題也相當難解決。農村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非常艱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國社會不和諧程度令人擔憂,基尼系數的變化可以綜合反映社會不和諧的態勢。據世界銀行統計報告,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的基尼系數是0.28,到90年代后期基尼系數上升為0.4581,超出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通過稅收和財政政策對國民經濟的分配格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但基尼系數仍居高不下,甚至有上升的趨勢。當前,農村總體是穩定的,干群關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由征地拆遷、環境污染、土地承包和拖欠工資等問題造成的矛盾和糾紛屢屢發生,有的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了一些地方的社會穩定。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內涵
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曾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概念,之后在黨的文件中也多次使用過這一提法。“十一五”規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涵義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很顯然,這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新定位,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建設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以及和諧農村的要求。
生產發展。農村生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前提,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要的物質基礎。沒有優質、高效、低耗、安全的農村生產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新農村生產發展的宗旨是要增強農村的綜合經濟實力,提高廣大農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生活寬裕。農民生活寬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的和核心目標。生活寬裕是新農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規定性。它是介于小康和富裕之間的生活狀態,意味著農民能夠普遍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衣食無憂、居住舒適、用品齊全、醫療有條件、教育有能力、休閑有檔次。
鄉風文明。表現為農民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科學知識、文化修養、行為操守與時俱進,并且蔚然成風。鄉風文明的要義是培育鄉村精神,目的是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村容整潔。指村莊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生態環境良好。實現村莊布局優化、道路硬化、路燈亮化、飲水凈化、庭院美化、環境綠化,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適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人居環境。良好的環境是一筆無比寶貴的資源和財富,有利于提高農村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為農村贏得新的更大發展創造條件。
管理民主。不僅是新農村的治理手段,而且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的。新農村民主管理,就是廣大農民直接參與并主導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治理活動。它的實現途徑是村民自治,就是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使農村的管理按農民意愿辦事,照規章制度辦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要求
“十一五”規劃在第三部分中突出強調“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實際上是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新要求。
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帶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大力發展畜牧業,保護天然草場,建設飼草基地。積極發展水產業,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中低產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標準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積極推行節水灌溉,科學使用肥料、農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發展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通信,繼續完善農村電網,逐步解決農村飲水的困難和安全問題。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采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帶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辟增收途徑。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