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事特辦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對那些不可預測的突發性事件,必須采取特別的或者是超越一般常規、較為靈活的方式予以處理,這是社會管理的需要,是以人為本的體現。比如,前一些時候,發生的中國公民在以色列遇難、中國公民在東帝汶遭到洗劫的事件,我國政府立即啟動應急機制,讓遇難者的家屬盡快赴國外處理善后,派出專機接回我國僑民。在抗擊臺風和各種自然災害中,各級黨委政府制定預案,啟動應急機制,把損失降到最低點。這種“特事特辦”,體現了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的關心,深得人心。
在公共事務的管理中,不能缺少“特事特辦”,但也不能濫用“特事特辦”。前些時候,曾聽到某君說到一件事,同樣是兩個條件相當的孩子上幼兒園,但是兩人中只能有一個能夠上條件較好的幼兒園,結果是其中一個憑借領導的一個“批條”而如愿。另一人不服氣,問校方,校方告知,他有領導的批示,我們只能“特事特辦”了。這類現象其實并不少見,每年7、8月中招時,有些名牌中學的校長們總是關掉手機,想方設法躲避考生家長們持著“令箭”上門,希望能夠給予特辦。嗚呼!這樣的“特辦,怎么能讓人信服呢?特事要特辦,前提是“特事”的概念要準確,不能過于模糊或過于寬泛。否則,“特事特辦”就會成為某些人“尋租”的工具,社會秩序就會在“特事特辦”的幌子下遭到破壞,公正就會遭到踐踏。
有些事情,即使是“特事”也未必就要特辦。曾經聽到有些審批部門的同志抱怨說:到我們這里來辦理審批手續的同志,差不多個個都是心急火燎的。尤其是一些辦理出國審批的人,更是找出許多“特辦”的理由。有的說外商談判的日期已經確定,趕不上趟一筆重要生意就要泡湯了,有的說,機票都已經購買,不能按時辦妥證件,機票就要作廢了……,凡此種種,即使花上一些加急費也在所不惜。這倒使我想起在新加坡聽到的一件事:他們說,他們對所要辦理的每件事,都有較為嚴格的時限,這個時限,既是約束公務人員,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對當事人的一種告示,讓他們在安排自己的活動時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沒有發生突發性事情,時間不是“特事特辦”的理由。他們認為,本可以避免的事情不加以避免,其責任必須由當事者自己承擔。我覺得,這有助于法制社會的構建。
再說,如果都以“特事”為理由,通過繳納一些加急費就可以特辦,最終“特事”也不特了。當然,這類“特事”不“特辦”,可能一時會失去一些商機,但從長遠看,法制意識和法制環境的形成,會贏得更多的商機。
社會需要“特事特辦”,但也必須讓“特事特辦”,公開、規范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