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貪官被“收監”后仍氣焰囂張,公然表現出對刑罰的蔑視。記者在對“落馬”貪官的消費狀況進行調查時獲悉,已被判決并在監獄服刑的沈陽“10.18”大案中的兩名重犯——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原院長賈永祥和原副院長梁福全,當年剛被判刑尚被羈押在看守所時,其高消費令人咋舌:兩人與前來會見的親友大吃大喝了15天,日均消費千余元(新華社1月25日報道)。
“落馬”貪官竟能自由出入監號、呼朋喚友、大吃大喝,簡直將看守所視作自家“后花園”,著實令人驚奇。而當其面對前來提審的專案組,態度蠻橫,拒不配合,足以表明其“威風八面”已成習慣,即使“落難”,一時也難以“歸位”。但貪官的這種“虎死不倒架”,背后暗含的諸多信息,也許更值得我們認真解讀。
毋庸置疑,看守所之所以能給這些已經“落馬”的貪官提供“特殊關照”,為其大開“方便之門”,原因當然在于所謂的“看押紀律落實得不好”,但這顯然只是表面。其實明眼人一眼即可看穿,個中原因顯然不止于此。在某種意義上說,其內在原因或許正在于“樹倒而猢猻不散”:貪官這棵“大樹”雖然看起來倒了,但其在位時苦心織就的關系網仍然未破,麾下的各個“猢猻”也可能仍在位上并仍具備“呼風喚雨”的能量,而其曾經的“保護傘”也可能仍具備“遮風擋雨”的功能。這樣一來,其昔日的“老部下”,尤其是其親手提拔起來的官員,出于報其當年曾施下的“恩典”,到其關押地看望昔日的“恩公”也就在情理之中;而更由于其后臺“保護傘”可能“依然健在”,那些在其“落難”時“表現好”者,說不定日后還能得到其“繼續關照”。種種微妙的心理混合在一起,反映到現實當中——貪官身在“號子”里仍大吃大喝、日消費千元的怪現象,也許就不難找到“合理解釋”了。
不可否認的是,有些貪官在“落馬”后,不是積極反省自己的腐敗行為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多大損失,而是不斷分析、總結自己究竟在哪個環節“出了紕漏”,從而在與紀檢監察人員的較量、博弈中“輸掉了這一盤棋”,進而盤算著自己如何“東山再起”。有關方面經常斥責那些負隅頑抗的貪官“拒不悔改自己的錯誤”,但事實上,其絕不是“不悔改自己的錯誤”,而只是其所反省的“錯誤”與公眾所指的“錯誤”內容不一致而已。
在筆者看來,“落馬”貪官氣焰“仍囂張”,不僅是對刑罰的公然蔑視,還是對現行法律懲罰體系以及對全體仇視腐敗的社會公眾的嚴重蔑視。其底氣究竟何來顯然值得關注。必須認識到的是,這種囂張氣焰,若得不到及時、有效遏制,還很有可能在社會上產生一種極為惡劣的影響,甚至會讓人們覺得腐敗與反腐敗誰是最終的勝利者都很難說。因錯誤信號的誤導,從而對反腐敗也逐漸喪失信心。如此想來,“落馬貪官仍囂張”的現象,的確值得有關方面高度重視,深入反思。
(摘自《雜文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