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的新王——襄王即位了,第一次召見孟子。孟子去了??墒莾扇艘娒嬲勗挼那樾魏蛢热荩瑳]有作客觀的直接記述,只說孟子見了襄王以后,出來了。然后由當事人之一的孟子對別人說:這位新王,一眼看上去,給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像個皇帝?!巴凰迫司边@句話,成了名言,成了大家的口頭語。幾千年來,直到今天,大家常會借用這句話去批評別人,每個人都可以體會一下,當借用這一句話去批評別人時,自己的心理、情緒上是什么狀況。那一種心理狀態也是頗為復雜、微妙而難以形容的。
孟子又補充一句說:等到接近他時,再仔細地看看,他一點謙虛之德都沒有,一點恐懼戒慎的心情也沒有。我們知道一個越是有德的人,當他的地位越高,臨事時就越是恐懼,越加小心謹慎。尤其當時的魏國,在戰略地理上,處于四戰之地,強鄰環伺,而又已經打了幾次大敗仗,正是國勢不振的時候,他應該知道,這個國君是不好當的。別說是這樣一個國際形勢,就是天下大平,身居如此高位,也該誠惶誠恐才對,可是梁襄王一副公子哥兒的作風,滿不在乎的樣子。所以孟子說他“就之而不見所畏焉”。不但一國君主應該戒慎恐懼,就是一個平民,平日處世也應該如此,否則的話,稍稍有一點收獲,就志得意滿。賺了一千元,高興得一夜睡不著,這就叫做“器小易盈”,有如二個小酒杯,加一點水就滿溢出來了,像這樣的人,是沒有什么大作為的。
這兩句話,是孟子敘述他觀察梁襄王以后所得的印象,好像是替梁襄王看相。當然,這個看相不是看眼睛如何?鼻子如何?運氣又怎樣?這是一般江湖術士的看相術。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于“識人”的學問,有好幾部書。漢末有劉劭的《人物志》。最近的有清代曾國藩的《冰鑒》?!度宋镏尽房梢曋疄榭聪嗟臅?,也就是識人之學。所謂“形名”之書,也可看作是現代研究人事管理,不可不讀的書。里面是討論人的器宇、器度、神態等問題。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器度,有優良的品質。而看人的器度好壞,也如同鑒定東西品質好壞,從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樣,從人的言默舉止之間,即可看出此人之氣質如何。如所謂“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對帝王人物的評語,就是對器度的描寫。
另外在歷史上有兩件關于人的器度的故事。也足以證明人的器度的確是他的內涵修養氣質的表現。晉朝著名的奸雄,也是歷史上一位半成功的人物——桓溫。他伐蜀打到了川東,在白帝城看到了幾堆砌起的石頭,據說是諸葛亮當年作戰時,依奇門遁甲,克敵制勝而擺下的八陣圖。這時桓溫自認為了不起,覺得諸葛亮也不過如此。因而表現出一副很自豪的態度,便向身邊一名在年輕時候曾經跟隨過諸葛亮的老兵說:“你是跟過諸葛丞相的,今日你看看我和諸葛公比較起來怎樣?”這位老兵最初連聲說:“差不多!差不多!威風差不多,可是……”頓了一下,他又嘆了一口氣說:“我跟過諸葛丞相許多年,可是諸葛丞相死后,這幾十年來,又看了這許多人,可就沒有一個比得上諸葛丞相。”桓溫聽了這位老兵的結論,臉都發白了。
桓溫平日就很自我欣賞他的雄姿、風度、氣質,認為和晉宣帝、劉琨他們的氣質不相上下。他征伐了秦國回來的時候,收買了一個年紀大的女仆人,查問之下,這個女仆人以前就是劉琨的女仆,自然是熟識劉琨的。這個老女仆一見到桓溫的時候,就禁不住流下眼淚飲泣起來,同時對桓溫說,“您很像劉司馬?!被笢芈犃怂@句話,正中下懷,高興得不得了,可是還不自滿足,再把帽子戴戴好,衣服拉拉平,弄得更端端正正,又問這個女仆:“你再仔細看我,到底像劉司馬——像到什么程度?”這個女人一面仔細看他,一面說:您的面貌很像,就是面皮薄了一點,不像他那么福泰;眼睛也很像,可惜小了一點,再大一點就好;嗯,胡須的樣子很像很像,可惜您是紅胡子,不像他的烏亮;整個身材也差不多,奈何您不及他高;聲音也像,但是您的聲音有點娘娘腔?!边@個老仆婦,奉命評頭品腳,談了老半天,說得什么都像,可是什么都差一點,都不像。把一個桓溫氣得摘下帽子,脫了袍子,干脆跑去蒙頭大睡,好幾天都不快活。此外,例如許劭看曹操,便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問裴潛說:“卿昔與劉備共在荊州,卿以備才如何?”裴潛說:“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這些有關歷史人物的評鑒,都是絕頂聰明的人旁觀者清的智慧之語,當然不是全仗看鼻子、眼睛等五官相法而論人物的。
大人物的情形如此,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氣質。有這樣一則笑話:清朝末年,國庫空虛,于是鬻官賣爵,設立捐班,定下價格,捐多少錢,便可做多大的官,以資斂取。當時有一個發了橫財的船夫,捐了一大筆錢,得了一個七品頂戴,也在禮部學了禮,大概用苦功學了一段時間,在場面上也能擺出一副官架子來了??墒怯幸淮?,和一些同一階層的官員們在一起吃飯,這位捐班出身的大人,在拿起筷子來挾菜之間,仍不改他在船上吃飯時的習慣,右手拿的筷子往左掌心一戳,把兩根筷子弄得齊平。他的這個小動作,被同席的人看見了,一猜就知道他是捐班出身,而且以前可能是做船夫的。這還是小事。飯后大家坐下來喝茶聊天,其中有一位進士出身的清廉縣知事,穿的一雙靴子破了,但他仍毫無愧色地伸在前面擺開了八字腳。這位捐班的船夫看見了,于是說,某大人!你的靴子破了。這位縣知事聽了不但沒有難為情,反而舉起腳來說:“我這靴子的面子雖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边@是一句雙關語,意思是說:我這縣官的底子,是憑學問考來的,不像你老哥這個官兒是用鈔票買來的。所以羞紅了臉垂下頭去的,反而是這位笑別人破靴子的船夫。這就是氣質的不同了。
可是看人的器度,有時也是不簡單的。像這位船夫大人在手心里齊筷子,是很明顯的所謂職業的習慣性動作,但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外表,那可就要別具慧眼來辨別了。像《呂氏春秋》說的:
相玉者,患石似玉。相劍者,患劍似吳干將。賢主患辨者似通人,亡國之君似智,亡國之臣似忠。
識人如辨物,那種似是而非的贗品,最會把人難倒,玉和石,是很容易分辨得出來的。但是遇到一塊很像玉的石頭,那么珠寶店的專家,也感到頭痛了。至于評斷寶劍也是一樣,普通的生鐵所鑄,鋒刃不利的,一望而知。但是樣子很像什么干將、莫邪的古代名劍,也會令古董商人頭痛。物固如此,對人的認識就更難。因為人是活著的,是動的,會自我巧飾,所以一個很賢能的君主,也怕遇到那種耍嘴皮子能說善道的辯士,弄得不好就誤認他是有真才實學的通人,予以重用而終于誤國。歷史上更有許多亡國之君,看來非常聰明;一些亡國之臣,看來非常忠心的。例如大家最崇拜的諸葛亮,也把馬謖看走了眼,而自嘆不如劉備的知人。
鑒識人,見其器度固難,即使是從言默舉止有了認識,也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個性。在荀說的《申鑒》中,有一段討論到器度的反面個性說:
“人之性,有山峙淵■者,患在不通?!币粋€穩如山岳,太持重的人,做起事來,往往不能通達權宜?!皣绖傎H絕者,患在傷士?!碧幨捞珖乐攧偭?,除惡務盡的人,往往會因小的漏失而毀了人才。“廣大闊蕩者,患在無檢。”過分寬大的人,遇事又往往不知檢點,流于怠惰簡慢,馬馬虎虎?!昂晚樄髡?,患在少斷?!睂θ丝涂蜌鈿猓瑑刃挠痔貏e小心謹慎的人,在緊急狀況下,重要關鍵處,則沒有當機立斷的魄力?!岸藧馇鍧嵳?,患在狹隘。”做人方方正正,絲毫不茍取的人,又有拘拘縮縮,施展不開的缺點?!稗q通有辭者,患在多言。”那種有口才的人,則常犯話多的毛病,言多必失,多言是要不得的?!鞍彩娉林卣?,患在后世?!卑灿诂F實的人,一定不會亂來,但他往往是跟不上時代的落伍者?!昂霉攀亟浾撸荚诓蛔儭!弊鹬貍鹘y,守禮守常的,又往往會食古而不化,死守著古老的教條,于是就難有進步?!坝乱愎艺撸荚陔U害?!爆F代語所謂有沖勁,有干勁的人,在相反的一面,又容易造成危險的禍害。
所以認識了一個人的器度,同時還要看他這一種器度在反面有什么缺陷,那么“事上”也好,“用下”也好,才能達到知人善任的目的。
(摘自《南懷瑾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