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7日起,10名北京大學博士后到豐臺區政府所屬部門,開始為期一周的掛職鍛煉。如果考核合格,他們當中的部分人,可能將留在這些職能部門的副處級領導位置上,由科研人員轉型至官員。但在他們掛職的單位中,有員工表示“政府工作本科生就足夠,不需要博士后”,也有專家明確表示,博士后當官是巨大的浪費。一場爭論由此而起。
鄭鋒認為“博士后當官”可以一試
從“碩士當官”到“博士當官”,到現在的“博士后當官”,我們看到某些干部任用部門對于官員學歷期待的逐步提高。是耶,非耶,確實有必要進行一番爭論。但筆者同時認為,博士后等高學歷知識分子“當官”,其實不能一概而論,說“博士后當官”絕對不行,或是一定可行,這都是缺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思維的體現。
高學歷不完全等于高素質,學歷層次與能否當好官沒有直接關聯,高學歷未必就能勝任領導崗位。博士后能否當好“官”,這實在不是籠而統之就能厘清的問題,必須從實際出發,具體到領導崗位,具體到人,必須視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而要想更科學地得出結論的話,恐怕更需要較長時間的實踐考核、論證。
從不同的崗位上說,或許此博士后能當好此崗位的“官”,面對彼崗位未必能行;就不同的人來說,或許此博士后適應能力強,能勝任很多領導崗位,而彼博士后在從政方面根本就是一竅不通,在大多數領導崗位上都顯得無能。
讓博士后“由科研人員轉型至官員”,這恐怕不能演變成一種方向。讓有“當官”志愿的博士后試一試是可以的,但要把這作為一項工程來推廣,這于事就未必有益了。
郭之純提出博士后當官僅僅是浪費嗎?
多年來的經驗證明,博士或博士后當官,最大的弊端和疑問并不在浪費——而在于博士后是否能夠把官“當好”;還有,是否對“官本位”意識又進行了一次強化。
和當前的大部分官員相比,掛職的博士后們具有理論、學識及眼界諸方面的明顯優勢。多年的學術浸潤,也往往使博士后們具有一種他人所不及的人文氣息、學究態度。但是,也正因此,才為博士后當官形成一種先天的障礙。
并不是具有好的素養就可以把官當好。所謂“領導就是服務”(鄧小平語),在民主政治社會,為“官”者最需要的能力其實是“協調”:協調公眾,協調政策,協調于體系的行政思路。而博士或博士后的長處是什么?是和“協調”相反的一個“獨”字。學術貴在獨立,博士最應該堅持的是特立獨行的思考態度。可以說,博士的研究過程和思維方式和“規矩”或“民意”關聯性甚小。因此,“官”和“博士”的軌道本質上是很難劃出交叉點的。
國家機關選用人才采取的公務員考試制度也證明了這點。與學位考試相比,公務員考試更加注重對應試人員動手能力和組織能力的測評。因此,博士直接擔任領導職務,實際上已經將專業知識與公務員水平混為一談。由這些分析可知,賦予博士身份以“官”性(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或許是一種不合規律的嫁接。事實上,近幾年來已經有不少城市相繼推出“引博從政”的政策。據悉,很有些博士遭遇了“排異反應”,甚至“多數博士官認為博士是官場中的弱勢群體”。所以,真要利用博士們的智慧學識,并不一定非要其為官,更重要的是,博士也不一定合適為官。這是比“浪費”更為關鍵的方面。
博士后掛職或當官,這樣的事情過多發生,令人擔心這會不會進一步強化官本位意識。在筆者看來,熱衷于讓博士當官、以及博士熱衷于當官,這或許是官本位意識依然廣泛存在、“官文化”積弊尚存的證明。“官文化”脈脈相承,至今社會上尚留存著深刻的“官本位”意識,誤以為官位代表能力,代表榮譽,不能入仕為“官”就不能算“功成名就”。
仔細分析一下,博士后掛職,難說不是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所以,面對博士后熱衷當官現象,不僅應該做利弊分析,亦應作出更深的“官文化”檢討。
蔣勁松認為博士后從政不值得效仿
從理論上說,10名博士后掛職豐臺區政府這起引發爭議的事件本身并不復雜。正如北京大學沈明明所言,博士后就是國家培養的研究型人才,而政府部門的管理工作只需要最基本的高等學歷教育即可;管理工作需要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博士后已經錯過了在政府部門積累實踐經驗的最佳時期,在政府任職,無論對國家還是對博士后本人都是一種浪費。
這樣一種常識,管理部門和博士后們應該很清楚。但他們仍然認為這是一種雙贏的結果,顯然對當事者來說,就他們所面臨的環境和要達到的目標而言,這是合乎理性的。這就涉及某些更深層次的問題了。
從地方政府來說,在實際工作中涉及理論研究問題,需要具有較高理論知識和能力的人才。本來,這可以通過體制內部的研究機構或者大學、科學研究機構來完成,管理決策者再在不同研究者、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之間綜合考慮,作出決策。但長期以來,我們的研究機構出現了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一些體制內部的研究機構只是簡單地將領導的意志和想法用理論包裝了事,缺乏研究的創新能力;而一些體制外的研究機構,則熱衷于炮制適合填寫表格的學術論文,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所以,地方政府真想借重研究人員時,往往感到靠不住,只好在管理體制內部培養和發展研究能力。可這樣一來,研究者和管理者相對獨立的界限被打破,既會影響研究的客觀性,又會影響領導決策的獨立性和綜合性。
從博士后來說,大多數人做博士后研究的目的,應是為了在科學研究上有所建樹,如果真想在管理實踐上有所發展,當初就該在管理一線上工作。按照國家的人才培養政策,絕大部分博士后出站后該到科研院所或高校從事研究工作,但是,博士后劉銘說得很實在:“比較好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基本上是滿員狀態的,一般或者較差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又不太愿意去。”在今天,熬到博士后,人人都付出了許多,博士后希望得到優厚的待遇,是合情合理的想法。
從哪一方面看,去政府機構工作都不失為一個好的就業出路。
當然,以上所言只是著眼于總體情況,就個案而言,不排除某些專業的博士后從政最后實現雙贏的結果。我對此樂觀其成。但就一般做法而言,博士后從政不是值得稱贊和效仿的。
(摘自《解放日報》、《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