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
張藝謀
電影強人登頂
2月23日,西安電影制片廠攝制、張藝謀導演的影片《紅高粱》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榮獲金熊大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世界頂級電影節的最高獎項,也是“張藝謀導演”化為品牌的歷史性開端。如果說《紅高粱》中的反封建和人性壓迫被相當一部分中國觀眾解讀為“宣揚糟粕”的話,到了《我的父親母親》時,張已經是公認的世界級導演了。然而,也就在此時,張面臨著淪為技匠的現實危險。從《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開始,張進行了娛樂化、通俗化的試驗,嘗試要和長期不理解他的普通觀眾和解,卻沒能成功地塑造出一種“市民精神”,相反,把“攝影漂亮”當電影好看、以技巧絢爛遮蓋內涵虛空的傾向日益明顯。當早年護持他成功的“人生感悟”被片面的商業考慮所替代時,張的捉襟見肘,似乎是可以預見的。“張藝謀導演”這個品牌在受到眾多質疑后,仍然延續到今天,足見他的影響力與號召力猶在。但是,這個電影市場的僅有的強人,人們對于他是否能夠繼續開辟中國電影的新局面,似乎已經不抱太大指望了。
1989
禹作敏
大邱莊實驗共產主義
1989年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禹作敏的文章《十年改革 十年巨變》。這一年大邱莊宣告成為中國農村首富村、第一個億元村,禹作敏則成為改革開放第一代農民企業家的典型代表。
大邱莊原是天津靜海縣蔡公莊鄉的一塊鹽堿地,禹作敏試圖在這塊鹽堿地上構建他的烏托邦。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25億元,人均年收入高達2.6萬元,創造了改革13年,產值翻了13番的驕人業績。但大邱莊的村民在享受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喪失了部分自由。在那里,禹作敏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維持著絕對的秩序。
大邱莊的超常創舉和禹作敏的傳奇經歷,延續著中國人對共產主義的夢想。禹作敏的大紅大紫和大悲大戚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留給我們的是現成的教訓:經濟繁榮和政治自由的長期實現,依靠的從來不是人治,而是制度和法治。
1993年8月27日,63歲的禹作敏因犯窩藏罪、妨害公務罪、行賄罪、非法拘禁罪和非法管制罪,數罪并罰,被判有期徒刑20年。1999年,保外就醫時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