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2006.2.25)
布什的印度之行
在從華盛頓飛往新德里的13個小時行程里,如果布什不能放下手里的演講稿,看看福斯特小說《印度之行》的話,他的這次訪問將會更不成功。這是一本關于誤解、關于被夸大的期待、關于無知冒犯的故事,一個興奮的盎克魯—薩克森人在印度所遇到的復雜形勢的寓言。
但對這次訪問充滿期待是可以原諒的。因為印度有崛起的高技術產業,有龐大的市場,應該和印度建立更親密的伙伴關系似乎無懈可擊。可布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過于慷慨,做自己難以實現的承諾,更不要私自把印度當作一個平衡中國力量的砝碼。
瞭望新聞周刊(2006.2.27)
中國軌跡
把發展和執政的基礎與目的牢牢定位于人,把治國理政的方向緊緊定軌于人,把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歸宿于人,在“十五”這道絢麗而溫暖的發展軌跡中,中國無論是群體的人還是個體人都在被大寫。循著這一軌跡前行,人在“十一五”注定將被書寫得更大。
時代周刊(2006.3.6)
極點
所有的內戰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宣而戰。如果不是內戰,那么上周伊拉克人在街頭看到的又是什么呢?還有什么字眼可以形容那些憤怒的什葉派穆斯林把遜尼派拉到街上槍決,洗劫他們的家庭,焚毀他們的清真寺呢?什葉派清真寺被炸只是他們之間仇恨爆發的一個導火索,政府和美軍對這場屠殺的勸阻只是杯水車薪。
環球(2006.3.1)
美伊尖峰對峙
3月6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將聽取總干事巴拉迪有關伊朗核問題報告,如果會議最終決定將報告提交到聯合國安理會處理,那美歐等國提交制裁提案甚至超越安理會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的可能都會發生。伊朗將如何應對這一切?在伊朗具有利益的其他國家又將作何反應?
朝日時代周刊(2006.2.27)
子虛烏有的“紀實文學”
美國排名第二、發行量僅次于《哈利·波特》的暢銷書《歲月如沙》打著紀實文學的旗號,說是如實記錄了作者犯罪及浪子回頭的前半生,但大多數內容屬虛構,讓美國讀書界大為震驚。2003年以來,作者出盡了風頭。如今幾年過去了,謊言大白于天下時,想用沙粒構筑的大廈,原來還是數不盡的沙粒,正好應對了該書的英語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