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輿論對于浙商的形象似乎早已“達成共識”,一張浙商的標準畫像是:吃苦耐勞的商人、40多歲、文化程度不高、多來自農村,從事服裝、紡織、制鞋等傳統產業,喜歡圈地、炒房、炒煤等等。
但IT浙商的形象似乎與傳統浙商的形象截然不同,有人用了4個“令人發指”這種詼諧的說法來描述這個商人群體:富得“令人發指”,丁磊、陳天橋資產超過百億,連魯冠球、南存輝等老牌浙商也只能望其項背;學歷高得“令人發指”,絕大多數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碩士、博士也不乏其人,和許多傳統浙商連初中文化程度都不到截然相反;年輕得“令人發指”,多數IT浙商出生在1970年以后,投資上億建網絡公司的金津,則出生于1984年7月;高調得“令人發指”,大唐風云3D網絡游戲的老板郭羽,游戲尚未推出,但《大唐風云》游戲在Google的搜索量已達600萬條。
陳天橋、丁磊、馬云、求伯君、江南春、孫德良、郭羽、林東……IT浙商,這個日益龐大的商人群體,據稱占據了中國民營IT業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額,2005年IT富豪排行榜中,前4名中有3人來自浙江。似乎正和他們20年前的前輩一樣,IT浙商們正在新的領域創造新的財富神話,而實現這些財富神話的核心,則是自主創新。
孫德良:首創中國B2B
中國化工網的創始人孫德良在浙江IT圈內朋友很多,《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采訪時,無論是企業規模大小,只要提起孫德良,許多IT浙商都會說,“孫德良是我兄弟”。
這位一身休閑服、看起來有些瘦弱的年輕億萬富翁,打扮和高校研究生毫無二致。但正是此人,開創了中國互聯網世界的B2B模式(廠商對廠商模式)。
孫德良在許多場合,都自稱取得成功是靠運氣。回憶起創辦中國化工網的前后經過,孫德良不禁感慨萬千。
1996年,孫德良在深圳一家IT企業打工,當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公司老板叫他做一件事,那就是從美國網站上獲得當天的比賽信息,然后翻譯成中文,賣給國內媒體。這也是孫德良第一次接觸網絡,他對互聯網的便捷大為震驚:美國的大量信息,居然能通過網絡在短短幾秒鐘內發布到全世界,而這些信息還可以賣錢。孫德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自從這次經歷后,我就拿定主意,無論怎么換工作,都一定要和網絡有關。”
1997年夏天,25歲的孫德良失業了,他供職的那家IT公司已揭不開鍋。于是,孫德良四處找工作,但他發現,國內和網絡有關的職位很少,更不用說互聯網公司了。
于是,孫德良拿定主意,干脆自己辦一個網站。他一開始打算辦一個服裝網站。理由很簡單,浙江是服裝大省,而服裝業需要各種供求與設計信息。1997年的一天,杭州武林門市場原定舉辦服裝展銷會,但一場大雨使展覽會臨時取消。孫德良一時沒了方向,想到有個老同學在附近上班,便順路去找他。這位從事化工貿易的同學整整一抽屜的名片讓孫德良嘆為觀止:竟然有這么多人從事化工業。通過與老同學的閑聊,原本對化工一無所知的孫德良了解到,化工產品數量極多,價格變動大,出口量大,利潤高,國際標準統一,并且浙江是個化工大省。
孫德良敏銳地覺察出化工網站將有很大商機。于是,他在蕭山臨浦的老家,以2%的月息,向親友借貸2萬元,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一開始,辦這個網站如何盈利,也讓這位年輕人頗為頭痛。
孫德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我拍拍腦袋隨便想了想,干脆以會員收費、登廣告收費的方式賺錢,一開始會員年費12000元,廣告每一小塊收費幾萬元。”
孫德良那時候或許沒有想到,他這種收會員費、廣告費,為廠商與廠商之間溝通信息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會成為行業網站的經典模式,無論是后來成為大鱷的阿里巴巴,美國、歐洲諸多后起的行業網站,基本套路和孫德良的中國化工網毫無區別。
這個初始投資只有12萬元的網站,利潤卻十分驚人。網站創辦的兩三年之后,利潤就已達數千萬元。而如今孫德良不但擁有化工網,還創辦了紡織、醫藥等行業網站,并收購了浙江都市網等浙江本地傳媒網站。根據孫德良透露,目前他的公司銷售額已超過億元,利潤則達到近6000萬元。
作為網絡B2B類型浙商的先行者,孫德良無疑是成功的。IT浙商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為傳統產業提供服務。目前,活躍在浙江網絡業的行業網站和其他B2B網站,已獲得一定成功的就有數十家,比如中國家紡網等等。
金津:21歲的網絡億萬巨鱷
IT浙商從不缺乏傳奇人物,生于1984年7月的金津無疑是其中一位。這位還不到22周歲、看見陌生人還有一點怯生生的男生,如今已是杭州渡口網絡科技公司總裁。
根據金津透露,該公司正在開發《天機》大型網絡游戲,總投資將超過5000萬元,而該公司的另一個項目是網絡休閑平臺,總投資將超過《天機》,也就是說,這位年僅21歲的新生代浙商,已能夠動用上億元資產。
金津的另一個名頭則更和他的年齡不相稱:柏盛集團董事局副主席。根據公開資料和金津本人透露,金津的父親是一名出生在紹興的極為低調的成功商人,他們的印染企業曾是紹興規模最大的印染企業,幾年前的自營出口額就達4000多萬美元,除此之外,他父親旗下還擁有一家熱電廠,數家房地產公司,在內蒙古還有一個儲量高達數億噸的煤礦,毫無疑問,金津是典型的富家子弟。
但年紀輕輕的金津似乎并不喜歡只坐享家庭帶來的富裕。他希望開拓一番自己的事業。
金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從20世紀90年代初,我就開始接觸電腦游戲,到了1998年前后,又開始接觸網絡游戲,坦率地講,學習成績曾因為網絡游戲而直線下降,我想,既然從游戲中跌倒,干脆就從游戲中崛起。”好強的金津把高考成績不理想看成是一次“跌倒”。
2004年,年輕的他就開始在杭滬兩地奔波,為他預想中的網絡公司籌建團隊,尋找項目,并到盛大等許多成功網絡企業參觀學習。金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我成立的網絡公司將是家族企業的第二次轉型,家族企業從勞動密集型的印染企業起步,然后轉型到資本密集型的熱電廠,現在開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金津坦言,從一個游戲玩家到游戲商家的轉變并不容易,初創的公司也曾經歷過團隊不穩定等危機,但幸運的是都一一克服了。對于正在開發的網絡游戲,金津期待頗高。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和某些炒作很多的網絡游戲相比,我們比他們至少要高兩個檔次。”
這位年僅21歲的大學在讀生,心境之成熟也令人驚訝。動用父母的上億元資金創辦網絡公司,在常人眼里,當事人肯定會十分緊張。但金津則十分坦然,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哪怕萬一投資方向有偏差,造成投資損失,我也不會過于在意,畢竟剛出道,交點學費并不奇怪。”
如此年輕的大學在讀生創辦一家投資上億的網絡公司,無疑具有許多新聞賣點。但金津卻和他的父輩一樣,對媒體并不感冒,極少接受媒體采訪。他表示討厭成為新聞人物。
毫無疑問,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已具備浙商的許多品質。
郭羽:網絡只是現實延伸
和陳天橋一樣,浙商中不乏網絡游戲“玩家”,郭羽是其中代表之一。
2006年4月的杭州國家動漫節上,太極茶館表演的一道名為“大唐風云”的茶道之后,讓業內人士感慨郭羽點子之多。
從“邊鋒”到現在的“大唐風云”,郭羽始終記住一個對他影響深刻的人,此人就是他的師兄馬云。“是馬云讓我知道了互聯網的發展方向。”在郭羽的眼中,馬云是中國互聯網商業應用的先驅,是他佩服的人。
早在1995年,郭羽還在杭州一家電視臺當記者,從美國回來的馬云來到他的辦公室。“他當時非常興奮,告訴我他在美國發現了互聯網,還帶回了一些電視資料。”對此,郭羽至今印象深刻。用這些資料,他做了中國較早的關于互聯網的新聞報道《中國黃頁沖擊波》。
在剪輯電視片段的過程中,特技展示出來的畫面讓郭羽看到了互聯網的神奇,他開始接觸互聯網。長途撥號到上海上網,成為浙江的第一代網民。至今郭羽已經先后用過12臺電腦,從最初的藝高電腦,到14000多元的美國AST486電腦,再到4臺手提電腦。用郭羽的話說,“這是中國網絡發展的一個縮影吧。”
郭羽的經歷頗為豐富,大學時代就游遍全國大江南北,在澳洲留學讀MBA時,曾單人14天驅車12000公里穿越澳洲無人區,但對這位網絡游戲新貴影響很大的還是邊鋒游戲的投資經歷。
1999年,郭羽投資邊鋒。“興趣是一方面,更多的則是基于兩個判斷:一是互聯網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是娛樂將成為互聯網生活的主流。”說到杭州邊鋒網絡,一個不得不提及的人是聯眾的鮑岳橋。郭羽稱:“因為杭州邊鋒網絡,某種意義上來說脫胎于聯眾。”
1999年,浙江人鮑岳橋創辦聯眾不到一年,郭與鮑兩人在網上相識。當時,聯眾有1000多人同時在線,在當時的全國位居第一。但此時鮑資金緊張,他從北京來杭州,郭羽采訪了他,并借給鮑一臺服務器,作為聯眾的資源,成為聯眾杭州邊鋒站。
后來,聯眾做得越來越成功,鮑找到郭羽,提出聯眾杭州邊鋒站每年交廣告費8000元。郭羽考慮另起爐灶。之后他和幾個程序員編寫了第一個棋牌程序。3個月后成功,于是就有了后來的杭州邊鋒棋牌網絡。現在,杭州邊鋒網絡的注冊用戶3000多萬人,同時在線30多萬人。
邊鋒游戲成功的經驗,讓郭羽形成了對網絡虛擬世界的看法。那就是現實社會和網絡虛擬社會區別并不大,而網絡虛擬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人們希望在虛擬社會獲得現實社會中不能得到的滿足。
郭羽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人是兩面性的,一方面是現實世界,想當官發財娶妻生子,一方面是江湖世界,武林幫派、行俠仗義,但現實世界中99%的人在兩個世界都不是成功者,所以我們需要在網絡游戲中滿足他。在我們創辦邊鋒游戲平臺時,覺察到官本位意識十分重的中國,很少有人是能走上處長及以上的官階,因此,我們在開發游戲時,除了普通的積分之外,還設定了科員、科長、處長等級別,你只要打牌打得好,努力三個月,就可以成為處長,這無疑是滿足了現實社會中不能滿足的愿望,成為該平臺的重要賣點。現實社會中有小團體,但不能像江湖世界那樣形成幫派,快意恩仇,因此,我們就在邊鋒游戲中首創了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