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不在子房價高低,而在于能否給“沒房住”和“住不好”的家庭改善住房條件,因為政府有責任讓低收入群體的日子過得去
10年前,土木建筑工程專業畢業的廣東省計委主任林樹森始任廣州市代市長時,不僅是廣州市民,那些在破產邊緣徘徊的房地產開發商更對他充滿了期望。其時的廣州,正處于一個微妙的時刻: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卻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就像一個大集市,經過香港炒家和國外游資第一輪地產狂飆洗劫之后的市區更留下數以百計的爛尾樓,頹敗地矗立在那里,好像城市的瘡疤。
事實上,林樹森在廣州市任職七年市長、三年多市委書記的這10年,也是廣州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10年。僅在“十五”時期五年內,廣州經濟總量三上臺階,2005年全市GDP達5115.75億元;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建設“兩個適宜”城市的發展目標基本實現,房地產業多年來保持穩定、健康的發展態勢,市民分享了改革成果,收入增加七成以上。
10年間,經受市場經濟洗禮的廣州更理性,廣州市的戰略發展方向更明晰。廣州的機場、港口、地鐵、廣本汽車、會展中心、在建的亞洲最大火車客運站成為廣州人的驕傲,令人瞠目的還有,廣州市民只用在上海、北京一半的錢就能住上環境更好、更舒適的商品房,廣州更誕生了富力、合生創展、祈福、珠江投資這樣縱橫全國的地產巨鱷。
今年3月24日,在廣州市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林樹森對與會代表直言:“前幾天,我和一個房地產商開玩笑:幸虧你們這10年都掙錢,否則還不恨死我了?因為我這10年,沒有再批過一塊在老城區的房地產項目,也決不容許你們插手舊城改造。但為了這座城市,你們再恨我,我也得這么干!也只能這么干!現在你們想通了沒有呢?”
言談中,林樹森對這個城市的熱愛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他坦言:“誰要是對廣州造謠生事,肯定會惹急我,誰要是做對廣州不利的事,我肯定不依不饒。”
事實上,廣州市在探索房地產業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機制協調配合方面,已經在全國先行一步。林樹森在多個場合表達了他的觀點:“第一,政府不會去干預房價,政府的職責是千方百計規范好房地產市場,第二,政府掌握有充足的信息,包括土地供應、房地產價格等等,這些要通過正當渠道及時公開,不斷讓群眾知道這些信息,不然信息不對稱,市場就會扭曲,價格就會偏離。在信息對稱、信息公開的情況下,市民買漲還是買落自己選擇。”
廣州——這座千萬人口的大城市每天都在演繹著不同的故事,但顯然,廣州的每個角落都在林樹森的視線之內,采訪中他甚至對10年前剛剛任職廣州代市長時盤福路立交橋的擁堵記憶猶新。
2006年4月24日下午4時,廣州市委大院1號樓404會議室,林樹森書記接受了《瞭望東方周刊》的獨家專訪,在兩個半小時的采訪中,林樹森對廣州市情如數家珍,對這座城市的真情溢于言表。
廣州地產十年穩健的秘訣
《瞭望東方周刊》:宏觀調控下,各地表現不一,一些城市的房地產經歷了大起大落。而廣州房地產市場如何能在近10年保持平穩的發展態勢?
林樹森:廣州房地產市場總體來講還是比較平穩的,實際上廣州房價原來就比同等城市低很多,現在上漲,也是因為需求多了;廣州老八區房價漲幅即使超過10%,都屬于市場供求關系不斷變化的正常反應。現在炒得最熱的是珠江新城。前幾天報紙說,珠江新城房價達到了每平方米兩萬元,這可能是目前廣州的最高房價了。到底值不值?你不能用最高價去比平均價,最高的應同最高的比,在最高一檔范圍內,與國內一些知名城市相比較,廣州的房價只是上海、北京的1/3~1/2。
既然是市場經濟就要尊重價值規律,上下波動、漲與不漲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會出現的情況。政府是不會去干預房價的,我們也從來沒有干預過。
為什么1996、1997年房價那么高,最后跌到5000元卻維持了那么久?關鍵是廣州最早實行了土地只能通過拍賣進入市場的政策。廣州近10年房價能夠維持平穩發展,就是因為我們依法嚴格控制、引導和規范了房地產市場。
即使在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的時候,廣州市政府一直堅持開發珠江新城要出2800元/平方米的土地出讓金,等于掛牌拍賣,誰要就來,當時很多地產商都不要的。那幾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都有記者問我珠江新城是否開發得太慢的問題,我當時就說不要用暴發戶的心態和眼光來看珠江新城。政府堅持要2800元/平方米的土地出讓金,一定是物有所值,事實上住宅部分早就賣得差不多了,現在剩下的是商業寫字樓,我們一直不肯改變土地用途規劃,一定要按照規劃做,就是不能把商業用地變成住宅用地。
最近珠江新城的地價拍出了4000多元每平方米,漲得這么快,也是因為這里是規劃中的廣州21世紀中央商務區,是廣州規劃最好、設施最完善的一個地方,也可以說是將來最能體現廣州現代化水平的地方。我們已經規劃、正建或建成了博物館、圖書館、少年宮、歌劇院四大文化設施,下面還有地鐵。政府在珠江新城投入了很多,按照市場供求關系,其價格當然會漲。事實上,珠江新城的規劃調整了二次,原來規劃主要是商住,后來讓四大文化設施進來了;原來廣州的會展中心規劃在這里,現在放到琶洲去了,這樣整個建筑密度都調疏了。
最近珠江新城還在做交通規劃調整。在這一地區,將來的交通是關鍵,珠江新城現在底下是地鐵,還有無人駕駛的地下新型集運系統,這個地方你說賣到每平方米二萬元貴不貴?事實上,業主是會分析的,更不會盲目去炒,誰也不會隨便拿二萬元到一個地方買一個平方米,關鍵要看價值規律。不能說珠江新城賣到了每平方米二萬元,就是出現了什么房價漲瘋了的信號,就說廣州的房價將來會和上海、北京一樣。
所有房地產商都在賺錢
《瞭望東方周刊》:那么,在房地產市場中,政府應該如何定位?政府與開發商應該建立怎樣的關系?
林樹森:在房地產市場中,政府主要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政府要規范房地產市場,但并不是去定房子的指導價和限價,而是要堅持通過市場掛牌拍賣提供土地。商品房應該從土地開始就商品化,蓋房的標準則要遵照規劃局、建委等政府部門的規定,從土地出讓、規劃設計到房子的質量、標準、建設方法、驗收,都應該有一套完整的規范。
另一方面,在提供土地、質量保證到市場監控的整個過程中,政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真實信息,就應該非常準確地把這些信息告訴消費者。當然政府不要也沒有必要公布房地產企業的商業秘密。
至于與開發商的關系,包括我本人,和房地產商的關系并非像某些媒體說的那樣是“死對頭”。對房地產業和講誠信的房地產商,我還是很支持的。把房地產作為廣州現階段的支柱產業之一,是1997年7月我在全市經濟工作分析會上提出來的,我從來都鼓勵發展房地產業。
實際工作也是這樣,我們這幾年一直很重視房地產市場的規范,包括土地拍賣、招標,清理爛尾樓和拆遷遺留問題,防止在老城區圈地,廣州很早就在做,但并非說政府不鼓勵房地產業的發展。
我在廣州這10年,所有房地產商都在賺錢,有的還賺得不少。原來中山大學旁邊的地都是菜地,連路都沒有,現在賣到了每平方米一萬多元;番禺區原來的房價每平方米1000多元,現在賣到四五千元。
這就是因為政府把環境搞好了,把路開通了,把地鐵修到旁邊了,把珠江治理了,地產商才能把房子賣火了。
事實上,廣州的房地產商并沒有對政府講過什么不滿的話,他們希望能多拿到便宜的土地也是可以理解的。“地荒”的說法則是少數人在騙消費者,所以分析一下,他們其實沒有把矛頭對準政府,他們和政府的關系還是很和諧的。
《瞭望東方周刊》:前一段有一位很著名的房地產商說過一句話,“商品房只應為富人所有, 窮人不該購買商品房”,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你對此如何評價?
林樹森:這位房地產商的話顯然是不正確的,也不符合商品經濟的規律。商品房既然是商品,肯定是有貴有便宜,錢多的人買貴的,錢少的人買便宜的,關鍵是商品房市場本身要健全。房地產商首先要誠信,這是最重要的。在講誠信的基礎上,你賣得高,那是你的本事。
在住房問題上,政府要規范市場,促進信息對稱,同時要幫助住房困難群眾。不管什么社會,都既有收入高的群體,也有收入低的群體,包括目前的發達國家。我們要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數量,但即使總體已經達到富裕小康階段了,也總有一些相對困難的群眾還是要政府來蓋房子住。
目前包括一些房地產商在內的部分企業家缺少誠信、缺少社會責任,其原因,一方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在制度安排上還有缺陷,二是社會道德和傳統道德的缺失。所以,要響應胡錦濤總書記的號召,對包括企業家的全社會進行“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廣州的土地出讓金全部用在了地鐵建設上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對房地產業的依賴越來越大,甚至有人認為,地方政府就是一個地產商,你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林樹森:任何一個城市的地方政府收取土地出讓金,都是合情合理的。現在有的過火言論說,向農民征地太便宜了,應該賣多少就還給農民多少,這是不客觀、不科學的。城市用地值錢是因為基礎設施建設上來了,政府已經做了很大投資,珠江新城就是這樣。
廣州的土地出讓金,全部用在了地鐵建設上。政府修地鐵絕對是為老百姓服務的,因為有車的人當然不用坐地鐵,而大多數老百姓出行還是要靠公共交通,地鐵就是最好的公共交通工具。廣州的財政總收入去年達1502億元,市財政可支配的是371億元,每年都拿出四五十億元建設地鐵,去年更達到55億元。
說政府是地產商,炒地皮,這個問題絕對不能這樣看。在廣州并不存在財政依賴房地產的問題,我們即使在最需要錢的時候,也沒有鼓勵房地產商來炒地皮;包括舊城區改造,我們有錢就做,沒錢就等,從沒有靠房地產商去搞開發改造。現在收取的土地出讓金連建地鐵都不夠用,能說我們“依賴”什么嗎?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廣州周圍一些城市的房價漲幅很大,廣州市政府部門是否很有壓力?廣州如何在這個“孤島”中堅挺?
林樹森:地方黨委和政府、地方領導干部包括我的壓力是如何給困難群眾解決住房的問題,不存在房價高低給我們帶來壓力的問題。
關鍵不在于房價高低,而在于廣州能否給“沒房住”和“住不好”的家庭改善住房條件,因為政府有責任讓低收入群體的日子過得去。
有人希望房價降低可以理解:有房的人希望房價貴,特別是擁有兩套房子、其中一套還作為投資的人希望房價貴,貴了財產就多子;想買房的則希望房價便宜。
但是,如果你一家人已有一套房子還想再買第二套房,那么貴不貴不關政府的事,你要買得起就買,你自己定,政府不能保證你一定要住很寬很好的房子。住房只能隨著城市發展一步步提高水平。在一定時期你的住房達不到一定的標準,政府就有責任一次性讓你買到便宜的房子。廣州現在要做的就是解決住房困難戶的問題。
市場講效率,政府保公平。不講公平不行,但這個公平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關系,總不能和人民公社一樣搞平均主義吧?
想買房子的人的輿論成為主要輿論,那么所有輿論都覺得樓價越便宜越好。但是,如果一個大學畢業生工作沒幾年,就已經在廣州買得起房子了,那廣州的房價還要怎么低才算不高呢?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關系呢?
林樹森:道理很簡單,所謂經濟適用房,應該是由政府劃出地皮,不收或減少土地出讓金,減少有關各方面的稅費來蓋的。從道理上講,能夠做到“經濟”是政府給的。但老百姓能不能得到實惠,誰能得到實惠,關鍵在于房子建好以后要由政府來分配。
如果這些蓋好的經濟適用房被房地產商拿去賣高價,不管你賣給誰;這樣的經濟適用房還是不搞的好。
我們在講經濟適用房時往往漏了前面的關鍵因素,如果開發商偷偷摸摸在國土局拿到了規劃蓋經濟適用房的土地,卻蓋了商品房,誰知道他賣了多少錢,這不是撈政府的油水嗎?所以廣州市房改時出了正式文件,絕對不會把經濟適用房交給房地產商去蓋,讓他用政府的資源賺錢。這涉及確保公平和政府如何規范房地產市場的問題。
廣州的做法能不能推廣?我覺得可以推廣。政府應該關心市民“沒房住”和“住不好”的問題。要按照政府的承受能力,蓋廉租房按標準租給困難市民;按照城市規劃和建設需要,改善老城區環境和拆遷戶的居住條件。另一方面,還要蓋一些經濟適用房,由財政供給發給“房補”,解決應由政府提供經濟適用房的群體的住房問題。
廣州從來不會講“面子”好不好看,也決不會拆平“城中村”
《瞭望東方周刊》:廣州的“城中村”曾經很著名,這也影響了廣州的城市形象。你說過,決不讓房地產商插手舊城改造,那么,廣州市政府又是如何改造“城中村”的?
林樹森: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廣州一直堅持政府主導,不讓房地產商介入,讓農轉居的市民得到實惠,鼓勵、引導農轉居市民積極參與;同時堅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并且改造不設時間表,條件成熟一個就改造一個。
有的城市提出把“城中村”拆平再來蓋新樓,我們廣州絕對不會這樣做,更不會把“城中村”拆平。當然,沒有消防通道等必要設施的,就必須予以拆通。
為什么這樣做呢?這是一個歷史過程。廣州的產業結構在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減少,以后沒有那么多外來工了,“城中村”的房子肯定也就沒有那么多人住了,到這時候再拆,成本就少多了。
也許,廣州的“城中村”要50年甚至100年才會改完。如果用我們修地鐵的錢去拆“城中村”,那是易如反掌的。但是,我們不能那樣做,現階段政府資源十分有限,我們只能集中力量解決關系城市發展的大問題,量力而行地改造“城中村”,我們不能急,那些房子自然可以慢慢得到改造,公共財政的錢只能花一部分在這里。
一些城市要改造,政府沒錢,就劃了紅線給地產商去改,原來一平方米就蓋出幾平方米的房子出來,容積率自然就提高了,結果事與愿違。
廣州的做法是先規劃建設好新區,讓大家搬出老城,舊城區、“城中村”人少了,改造就容易了、少花錢了,改造后的交通和居住效果會更好。廣州有2200多年的歷史,五年、十年就是一瞬間,那么急干什么呢?好在我在廣州任職的時間夠長,如果我呆個二三年就走,可能這件事情就實現不了,這些都是需要時間慢慢去解決的。
廣州從來不講面子好不好看,你看我們越秀區舊房改造,要改造到2010年,也是舊房改造而已,從沒有說要拆平。
媒體應該給公眾提供正確的消息
《瞭望東方周刊》:你多次在公開場合闡述你對廣州樓市的態度。有人認為政府不應該過多地干預房價,而是讓市場說了算。你怎么看待這種說法?
林樹森:我從來也不主張過多地干預房價,我的態度是,政府應該規范房地產市場,發布公正準確的信息,但不要干預房價,商品房應該由市場來定價。
1998年廣州房價下跌時,政府也沒有干預房價。國家有關部門曾派人專門調查10年來廣州的房價為什么會穩定。廣州房價穩定的道理是,如果違反價值規律,房價當然就會掉下來,關鍵是需求。單解決一千萬人口的城市所需,我看漲也不會漲到哪里去,但如果都看好廣州、都跑到廣州來買房,那肯定會漲得快一點。
廣州市剛剛公開了第一季度的房價。老百姓有買漲不買落的心理習慣。近期輿論一片說漲,是不是有人在利用老百姓這種心理、利用“五一”黃金周呢?這也要給大家提個醒。
《瞭望東方周刊》:前一階段,有媒體公開報道了你對廣州房地產業的種種言論,你如何看待這些報道?
林樹森:我認為新聞報道要真實、客觀、實事求是,不要炒作,更不要造謠,聳人聽聞。
前段廣州市人大會議期間,有一家報紙報道講我說過“開發商哄抬房價就是搶劫”,但我沒有說過這樣的話,這家報紙后來不是更正了嗎?為什么我要他們更正呢?因為我不想得罪房地產商,我多次強調規范房地產市場其實對房地產商也有好處,也有媒體說,“林樹森和房地產商過不去”,實際上,廣州的房地產發展得很好,政府和我,也從沒有和開發商作對。
另外,新聞報道的輿論導向很重要,媒體報道應該全面、準確,關鍵是全面,要把各方面的情況和工作都講清、講透,不能抓住一點不及其余。
我一向要求政府官員們重視、支持輿論監督,并從中得到有益信息,促進工作。我每天都看報紙、電視的新聞報道,好的看,壞的也看,從報紙得到信息,馬上處理。前一段廣州大學城要停開三條公交線,可能造成群眾出行不便,報紙反映了,我看到后馬上讓有關部門處理,立即糾正過來。
媒體應該給公眾提供正確的信息。現在人們對廣州治安印象很差,這可以“歸功于”廣州地區的某些傳媒。
這次又有媒體報道“廣州市委副書記張桂芳鼓勵警察面對‘砍手黨’要敢于開槍”,引起輿論關注。首先是張桂芳根本沒提“砍手黨”,其次原話不是這樣,是被故意斷章取義了。什么叫“砍手黨”呢?廣州有這個“黨”嗎?誰能統計一下在廣州有多少人被砍了多少只手?什么“砍手黨”、“背包黨”,都是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造出來的“新概念”,這在全世界造成很壞的影響。你生活在廣州,天天造廣州的謠,你的良心何在?明白底細的廣州人怎么看你?廣州這么大的城市,流動人口這么多,治安壓力非常大。但黨委和政府一直下了非常大的力氣在抓,“雙搶”案發數字一直在下降。媒體為什么不報道政府為改善治安所做的努力,而是去學境外一些傳媒的做法,天天大做血淋淋的文章聳人聽聞,制造所謂“轟動效應”呢?